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全方位的社会变迁,婚育观念随着社会变迁而变迁。以云南姚安县大河口乡涟水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发现彝族妇女传统婚育观念正在经历从族内婚到族外婚、从早婚到适时结婚、从"多子多福"到适量生育、从重男轻女到男女平等的变迁。彝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彝族妇女婚育观念变迁的基础;教育发展是婚育观念变迁的重要保障;社会性别平等政策的逐步推进是婚育观念变迁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0年江苏省人口计生委"江苏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课题研究"的调查数据,对江苏省未婚流动育龄妇女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现状及需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未婚流动育龄妇女免费技术服务水平较低,表现在婚育证明办证率低;计划生育政策知晓率低;妇女生殖健康知识贫乏。  相似文献   

3.
“社会性别”不是天生的,而是由社会赋予的。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浙江省妇女的社会性别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章以浙江省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数据为主要依据,从比较的角度,重点分析浙江省妇女社会性别观念在男女性别间、城乡间的现状和差异,近10年来的变化轨迹,及其与全国相比的社会性别观念特征差异。  相似文献   

4.
简讯     
2008年3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联合举办的“女性·社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课题成果报告会”在北京召开。报告会分四个不同的课题: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差异,农民工流动对儿童的影响,流动背景下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和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5.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西部地区24个行政村千余名农村妇女的调查数据,对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本项研究发现,虽然留守妇女的婚姻稳定性不及非留守妇女,但高稳定性仍然是两类妇女婚姻的共同特征。分析表明,“留守”将通过扩大夫妻之间的人格特质差异,促进农村妇女婚育观念的现代化,增加其精神压力,降低其婚姻关系和性生活满意度,进而对婚姻稳定产生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6.
边疆少数民族妇女流动的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边疆少数民族妇女作为研究主体,不是一个变量;引入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边疆少数民族妇女流动的结构,不仅有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分类、婚姻状况的不同,所表现的特征也不一样;少数民族妇女流动不仅有水平流动,也有垂直流动,即向上和向下的流动,关键是教育.只有提高少数民族妇女的受教育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少数民族妇女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女性社会学视野中的少数民族妇女流动”的核心成果--《女性社会学视野中的少数民族妇女流动》一书的问世,既是对中国少数民族妇女流动历程的一次全面总结,又是少数民族妇女心声的真实呈现,将会对未来的少数民族妇女流动研究产生持续影响。少数民族妇女流动,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契机下,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相互融通、共同发展的趋势下形成的。该书作者杨国才教授把自己作为少数民族妇女流动人口中的一员,从自身的经历和大多数少数民族妇女流动的经验中得出,教育是各民族妇女向上流动的基础。通过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能够将大量少数民族妇女的水平流动转变为垂直向上的流动。该书挑战了学术界长期以来“蓝领不能向白领流动”的观念。尽管这一思想在当下不能占据上风,但作者还是用秉笔直书的评述,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少数民族妇女向上流动的艰辛探索,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知识妇女的讴歌,更是体现了她对“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女性自主性”的追寻与期盼。该著作从立项、写作到出版,历时10年,充分利用各级妇女组织网络,调动各民族妇女参与,将少数民族妇女作为研究主体,引入社会性别的视角,探讨少数民族妇女流动的特征,从少数民族妇女的立场出发,突破女性“自说自话”的局限,让更多人听到女性的声音。20余万字,令笔者捧读之际不时被激励、被鼓舞,借此分享自己的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少数民族农村妇女流动已成为普遍现象.在深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各地少数民族妇女的流动状况,并直接参与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运用问卷调查和定性研究的方法,考察少数民族女性流动的方式、流入地、从事劳动的类别,重点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流动在微观层面上对婚姻、生育和家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流动而出现的三个悖论,由于妇女外流,使得村落传统文化衰退;妇女外嫁,导致本地大龄男性成婚难;妇女外出务工增多,造成妇女社会地位既高又低的矛盾复合体.并提出在国家公共改革中要充分体现性别意识;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加强培训,提高少数民族妇女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才能促进其更合理流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妇女观的社会性别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妇女观,在主体方面体现了"男女相生"、"性别和谐"的观念,凸现了妇女作为"人"的社会属性。但是,建立在封建父系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伊斯兰教的妇女观也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性。在实际生活中,男尊女卑、男权至上的意识仍占伊斯兰教妇女观的主导地位。用社会性别理论对伊斯兰教的妇女观进行分析,对研究伊斯兰教以及改善穆斯林妇女的境遇,提高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妇女观的社会性别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妇女观,在主体方面体现了"男女相生"、"性别和谐"的观念,凸现了妇女作为"人"的社会属性。但是,建立在封建父系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伊斯兰教的妇女观也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性。在实际生活中,男尊女卑、男权至上的意识仍占伊斯兰教妇女观的主导地位。用社会性别理论对伊斯兰教的妇女观进行分析,对研究伊斯兰教以及改善穆斯林妇女的境遇,提高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客家传统婚育文化的女性主义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女性的婚育生活为视角,分析客家传统社会的婚育观念和习俗文化,认为男权意识主宰导致客家女性的悲情,由此提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客家女性应走向自觉自立,客家女性的研究亦应立于女性主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对于妇女婚姻权利有诸多规定,对东乡族妇女婚姻权利的认知和行使具有重大影响。通过对东乡族妇女婚姻权利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探讨宗教文化观念对东乡族夫妻关系模式和婚姻权利行使的影响,以借鉴宗教中有益的思想文化,摒弃错误观念,促进东乡族妇女的婚姻权利意识,以及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利用抽样问卷调查资料,描述和发现流动妇女的婚姻观念及其主要特点,并通过Logistic回归估计和分析,检验所提出的理论假设。实证结果基本上支持流动妇女婚姻观念的再社会化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   相似文献   

14.
以厦门市进城务工人员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访问发现,随着城市化的过程,该群体的婚恋家庭认识模式发生诸多改变:择偶时的个体自由度增大、性观念相对开放、婚姻的幸福度不高,特别是同居率的增高对女性造成伤害以及外来人口的流动性对家庭的稳定性形成冲击,因此,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健康的婚恋教育,合理解决其家庭矛盾,增强其幸福指数,对提高城市化管理水平、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摩塞的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来源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与实践,该框架旨在通过实用性社会性别需要来实现战略性社会性别需要,其发展计划既扎根于妇女的实际需要,又时刻被战略性社会性别需要所指导.中国的国情与第三世界国家具有很多相似性,中国妇女的实用性社会性别需要很难被表达,而战略性社会性别需要又容易被忽视,因此该框架对中国妇女的发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根据中国有关妇女培训和小额信贷的发展实践,在应用该框架时应注意三点:发展实践要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在进行需求调查时,一定要让妇女拥有话语权;必须从满足妇女的实用性需要入手来吸引她们参与发展实践,从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小说月报》(1910—1920)关心的是代表传统道德的女性,主张妇女应该独立,在社会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方式是通过封面与插图之副文本对国内外女性进行介绍与对比,从而关心和思考中国城市中上层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在婚姻介绍上,编辑者选用印度陋习婚姻与英国文明婚姻形成对比,从而反思着近代中国婚姻状况;《小说月报》对中国传统婚姻中“节烈”观念也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17.
性别与发展研究:起源、理论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跨学科的发展进程中,女性,性别研究正在不断分化出多个分支领域,性别与发展研究就是其中之一。从性别与发展研究的源流、理论和方法、性别与发展项目等方面,探讨这一分支领域的学科建设问题,研究结果如下:性别与发展研究源于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人类发展观的变化、妇女运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性别与发展研究在理论上可区别为两种形态(WID和GAD),而在实践中两者往往难以区分;性别与发展研究有相对独立的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上的性别平等主流化和妇女赋权两大战略,又有微观层面上的性别分析、性别计划、性别统计和性别预算等具体操作方法;性别与发展项目是性别与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户籍身份和社会性别的双重影响使农村妇女在作出流动决策时面临着比农村男性更大的压力。农村妇女的年龄、教育、婚姻、在学子女和社会关系都可以对她们的流动决策产生影响。政府应该重视农村妇女及其子女的教育,把农村妇女的社会关系网络纳入到官方的就业渠道,以促进农村妇女的流动。  相似文献   

19.
利用10省(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基于代际差异视角,运用泊松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工择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老生代农民工择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性:即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常联系朋友数、兄弟姐妹数、有亲戚在政府部门工作、工作经验、工资收入及工资制度等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择业稳定性有显著影响;而年龄、婚姻状况、风险意识、话费支出、常联系朋友数、工作经验以及工资制度是影响老生代农民工择业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齐美尔是古典社会学思想家中最为敏感锐利的性别论者之一。齐美尔的社会性别思想以形而上学为基础,对男女性别差异从本质性和文化性两个方面进行解释;将性别问题视为现代性危机之一,并剖析了两个典型女性悲惨的例证——金钱婚姻与卖淫;作为“差异的欣赏者”,齐美尔认为女性运动不应追求与男性的差异夷平,而应建立一种不同于男性文化的“女性文化”,在人类文化的库存中增加女性的精神价值,最终实现整个人类的灵魂平等与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