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大庆社会科学》2011,(6):154-154
卢风撰文指出,现代性既想拒斥人的“自然本性”问题,又想把无限追求物质财富界定为人的“自然本性”。它认为人是处于不断的自我创造过程中的;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人的本质,从个人的角度看人的本质就是他一生选择和创造的总和;从社会的角度看,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又总是处于不断的创新之中。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段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著名论断,到处笼统地引用。在引用时,还常常被理解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或者:“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由此而推出:阶级社会中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阶级关系,因此,没有人类共性,人的本质、人性等于阶级性。这,似乎成了我国学术界的一种传统看法。从过去发表的许多文章看来,如何正确地理解上述马克思的这段话,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关键。为此,本文试图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真谛。  相似文献   

3.
一人的本质问题即人性问题,是学术界长期争议的重大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纷纷撰写文章,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但归结起来,无非是两种主要观点。第一,人的本质是人的主观意识的自由活动,简称“自由说”。第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简称“总和说”。而这两种观点又都分别是以马克思的不同论述展开的。前者是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族类特性”为理论依据的;后者则是以马克思在《费尔巴哈论提纲》中讲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理论依据的。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人的本质,看法很不一致。有一种传统的讲法,称做“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的说是“劳动”;近来还有的认为是“感情上的共同欲望和渴求”或  相似文献   

5.
<正> 马克思有句名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8页)对此,有些论者在理解上往往只注意到“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句,而忽视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在其现实性上”这一重要规定,因而导致了脱离人的实践活动静止地看待人的本质、人性的现象,从而也就无法正确说明人的本质、人性的变化发展及其原因。本文试图结合对马克思这个定义的粗浅理解,对这一问题谈点看法。一、人性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性,是人之为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它包含着丰富而又具体的内容。人的本质,就其与人性的关系方面来看,它是对人性的概括与抽象。这是我们对马克思给人的本质所下的定  相似文献   

6.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要作辩证的、全面的理解 ,要防止片面性和简单化。首先 ,要把社会关系和人的能动作用联系起来理解。其次 ,要对这个论断中的“人”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特别要清楚 :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都包括在人的本质的涵义中。而人的“自然性”有两种表现 :一是人本身的自然特性 ,另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在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时 ,必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包含进去 ,必须看到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本质的统一。总之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是一条普遍的基本原则 ,并且是以概括的形式提出来的。这是各个时期关于人的本质的原理和论断中最为普遍和最为高度的抽象和概括 ,也是最全面和最深刻的。  相似文献   

7.
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规定:一是实践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质;二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也具有自然本质。人的本质可以界定为:为了实现和满足其需要而在社会关系和自然环境中进行对象性主体实践的个体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塑造人物形象、刻划人物性格的艺术。因此,在文艺理论上,就不能不重视人性的研究。 一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即人性,“并不是个别的个体所具有的抽象属性。就其现实性来说,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包括两性关系、民族关系、阶级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丽华 《理论界》2003,(5):24-25
一、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和特点思想史上对人的本质认识存在很多观点,有的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应该就具有和动物一样的自然属性;有的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只和社会中的一切发生联系,人具有社会性,等等。其实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全面认识人的本质。第一,社会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人的本质论中的一个根本性命题。人不可能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纯粹的、抽象的人。而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讲的“社会关系”不…  相似文献   

10.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是社会存在的前提和社会存在的主体;"两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人学关注人的存在和发展问题,就必然会关注"人的本质"问题。任何事物所包含的质的规定都是多样而复杂的,其本质就是该事物之所以存在的主因及其贯穿始终的不可或缺性。"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这一表述排除了对人作固定的抽象的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不能理解成所有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由社会关系与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有机整体。从研究人的本质到研究人的发展都将面临若干追问。  相似文献   

12.
张维祥  段勇 《晋阳学刊》2007,42(2):37-41
自由是人的本性,但它必须通过人的物化活动,在人与人的社会联系中才能具体地实现出来.这样,人的自由本性又表现为人的自主活动特性和人的社会性,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人的自主活动和交往关系的发展,人们在客观上提出了全面发展自己的要求.但全面发展是离不开人的自由的,自由既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又是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即形成有自由个性的人.  相似文献   

13.
陈爱华 《河北学刊》2002,22(3):40-44
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探讨并发展了卢卡奇关于自然的社会本质的思想,阐释了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本质,为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确立了理论前提,指出自然的社会中介和社会的自然中介是人与自然关系互动的伦理机制。他们汲取了当代生态伦理学的思想,揭示了“控制自然”观念的内在悖论,探索了超越控制自然的观念的内在悖论途径。  相似文献   

14.
李继武 《齐鲁学刊》2008,4(3):68-74
本质实际上是由实践定位的事物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质。为此,马克思根据实践需要对人的本质作过多种规定。对其加以研究可以发现: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在于其是一种创新性动物,这是基于考察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实践需要而作的人的本质规定;而人与人相区别的具体本质在于其是由不同的社会关系综合规定的人,这是基于考察如何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需要而对人与人相区别所作的具体人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个人与其所拥有的众多属性的关系出发,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思维方式做了一番较为系统的考察,得到的基本结论是:马克思早期所树立的关于人的价值理想是个人所拥有的丰富的资质和禀赋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所反对的是把具有丰富属性的人变成一种片面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人论富于反本质主义的意蕴;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又赋予了这一价值理想以“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本质,在其后的思考中,在为人的价值理想探寻现实道路的过程中,他又进一步将人的本质规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为物质生产活动,规定为资本及其运动的必然逻辑,从而回到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轨道上。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人论中,存在着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16.
朱志勇 《河北学刊》2007,27(6):19-22
实践是应然实然化的过程。作为实践主体,人既是实然的,又是应然的。因此,人的本质提问包括两个向度:"人是什么"和"人应当是什么"。后者以前者为前提;前者又以后者为答案。人的本质因此具有双重规定:实然本质——由当下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应然本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根源于人类有效实践活动对人自身的必然要求。人的双重本质既决定了人的本质发展的基本内容,也为这种发展提供了来自人的本质内部的根据和动力。人的本质发展是在实践活动的推动下,通过实然本质和应然本质转化互相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对自己的货币理论进行了详细而系统地探讨,揭示了货币是产品的商品形式和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与价值内在关联;指出货币是社会关系的物化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类社会三大形态演进规律。当前,研究这一理论对于正确分析货币的现代功能及其对社会全面关系的深刻影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马克思人论中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早期所树立的关于人的价值理想是个人所拥有的丰富的资质和禀赋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所反对的是把具有丰富属性的人变成一种片面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人论富于反本质主义的意蕴;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又赋予了这一价值理想以"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本质,在其后的思考中,在为人的价值理想探寻现实道路的过程中,他又进一步将人的本质规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为物质生产活动,规定为资本及其运动的必然逻辑,从而回到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轨道上。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人论中,存在着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19.
翟洪涛 《河北学刊》2002,22(3):37-39
虽然作为人的类本质和理想本质的自由自觉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对象化最初产生了美,但是包括它在内的一切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对象化并不总是能够实现的,因为人并不总是自由自觉的。因此,根据自由自觉与否,对象化可分为五组;在每组对象化中,一般说来,前者产生美,后者不产生美;前四组对象化的自由涉及美的内容,最后一组对象化的自由涉及美的形式,是美之为美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人论中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长福 《河北学刊》2004,24(1):50-55
本文从个人与其所拥有的众多属性的关系出发,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思维方式作了一番较为系统的考察,得到的基本结论是:马克思早期所树立的关于人的价值理想是个人所拥有的丰富的资质和禀赋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所反对的是把具有丰富属性的人变成一种片面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人论富于反本质主义的意蕴;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又赋予了这一价值理想以"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本质,在其后的思考中,在为人的价值理想探寻现实道路的过程中,他又进一步将人的本质规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为物质生产活动,规定为资本及其运动的必然逻辑,从而回到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轨道上。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的人论中,存在着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