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清水川与河厉桥──吐谷浑地理考察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水川与河厉桥──吐谷浑地理考察之一秦裕江清水川是吐谷浑四大戍地之一,居四大戍之首;河厉桥是吐谷泽在黄河上建造的一座卧桥。对于清水川、河厉桥的位置中外学者多有考证,但到目前为止仍是众说杂陈,尚未求得共识。笔者认为有必要继续加以探讨。为此,草此短文,意...  相似文献   

2.
西宁土人     
土族在元朝时称作西宁州土人。她的族源比较复杂,并非单一土著部族的发展而形成,最早可追溯到吐谷浑人。在互助和民和三川聚居的土族中就有祖先是霍尔人的传说。“霍尔”一词是藏族对黄河以北部分游牧民族的泛称,包括吐谷浑人,到后来则系确指吐谷浑了。 吐谷浑原为徒河(今辽宁义县一带)鲜卑族慕容氏的一支,公元4世纪初在首领吐谷浑带领下西迁,又度陇到甘青地区,以后建吐谷浑国,历三百余年。663年为吐蕃并灭,国  相似文献   

3.
丝绸南路     
丝绸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很早以前就输送到西方。公元前西方已把中国称作“赛里斯国”,意即蚕丝产地。从洛阳、长安西行,经秦州,过金城,穿河西走廊,或出阳关或出玉门,西逾葱岭到中亚各国,再去罗马,这条通道被西方称作丝绸之路。这条商路或旅行道路在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前就存在着,汉武帝开河西四郡更保证了它的畅通。丝绸南路是指走西平郡(今西宁)进入草地,或北到张掖,或西出柴达木盆地达于南疆的道路,汉时称羌中道,南北朝时称吐谷浑道或青海道。公元4世纪后,河西走廊出现了群雄割据局面,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甘南的民族贸易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藏两大兄弟民族,由于历史上相互依存,亲密交往,早已形成彼此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民族贸易作为联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在客观上符合各族人民经济生活的要求,对发展生产、繁荣民族经济以及增进各民族友好团结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沿的汉藏文化交汇地带。在历史上,洮(今甘南临潭、碌曲、卓尼、迭部等地)、岷(今岷县)、河(今临夏包括甘南的夏河县)、湼(湟水流域)等地区,是兼绾洮岷道、吐谷浑道、河曲道的枢纽,是东下三陇,南通益州,北控河湟,  相似文献   

5.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迁徙和融合,到隋唐时期,我国民族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青海地区的民族状况也变化颇大。因此,其管理方略也与前有所变化。一隋朝时期隋承北周旧规,进而统一全国。建国初期,青海地区的吐谷浑三国虽时常寇扰边郡,却不及来自北方突厥的威胁之大。故而,隋文帝一边以全力抗击突厥,一边整治河湟,巩固边塞,而对于吐谷浑则以抚为主。待北方威胁消除之后,炀帝时对吐谷浑则征剿而郡县其地.(一)河渲设治,发展生产隋承北周之旧,在青海东部地区置都、廓2州,下辖郡县,仍为州郡县三级制。开皇三年(583),省郡,…  相似文献   

6.
论明代对西北边陲重镇洮州卫的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大西北,河湟洮岷地区都属于战略要冲。在历史上它们各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对周围地区具有显著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在明一代,地处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洮州卫就尤为突出。此地西控诸蕃,东毗中原,北蔽河湟,历来为秦陇藩篱,西北边陲重镇之一,是中原通往青、川、藏的交通孔道,也是藏回汉各民族商业贸易往来的商埠,地理位置特别重要。所以,历史上曾先后成为吐谷浑、吐蕃、党项、(口角)(口厂斯)罗与中原王朝长期争夺的地区之一,许多历史风云人物在此弹丸之地曾献演过震撼一时的壮烈史剧。明  相似文献   

7.
在整个吐谷浑三百五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中,特别是前期,很少看到吐谷浑因内部矛盾而陷入危机的现象。然而,自第十一代主慕利延起,吐谷浑内部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了纬代事变的发生,使吐谷浑几乎失国。本文通过对吐谷浑历史史料的排比、梳理和分析,提出吐谷浑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积累、演变到凸现的过程中,折箭遗教是其肇端,纬代事变是其最突出表现,并提出正是由于吐谷浑后期内部矛盾的不断升级和频繁化,最终导致了吐谷浑的灭亡。  相似文献   

8.
张开 《中国藏学》2023,(4):30-39+211
“赤水”一词屡现于吐谷浑史迹中,学界一度将“赤水”与“赤水城”“赤水戍”混谈,直至目前,将“赤水”固化地视为河流或城池的观点仍然存在。文章分别对吐谷浑政权发展过程中“赤水”“赤水戍”“赤水城”的地望和内涵进行梳理,发现“赤水”地望在吐谷浑、吐蕃政权时期的内涵和指代均不相同。“赤水”在吐谷浑政权初期实为洮河流域地区“赤水羌”所居地,北魏至北周期间,吐谷浑一直视该区域为旧土并不断有“还旧土”的尝试。经历不断西迁之后,“赤水”在吐谷浑史中开始以“戍”或“城”的形式出现,符合吐谷浑诸部走向建城定居的发展趋势,其地望在黄河以西、青海湖以南地区。进入隋初,原先的“赤水城”可能因为战争一度被吐谷浑政权放弃。唐代史籍中,“赤水”专指河流而非城池,疑为沙珠玉河以北地区某条河流的名称。该河流或发源于赤岭,向西南方向流入“赤海”(苦拔海)。吐蕃灭吐谷浑后所求的“赤水地”实为唐代出入青藏高原军事和交通要道的咽喉位置。“赤水”在汉文史籍中以“旧土”的代称、区域概称、城池名、河流名的形式出现并逐渐模糊化。明晰“赤水”在史料中的模糊记载能丰富吐谷浑史、吐蕃史的研究内容,也可以为历史上各民族交流交融提供鲜活的史实和可...  相似文献   

9.
史书中仅有寥寥数笔提及冯德遐,许多学者将"突厥、吐谷浑皆尚公主","吐谷浑王入朝","吐蕃进攻吐谷浑"作为确定冯德遐入蕃时间的依据。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将此作为判定冯德暇出使时间的依据或多或少存在逻辑混乱。冯德遐使蕃前后是唐朝两击吐谷浑,蕃使两次朝贡。据此,文章将冯德遐使蕃时间确定在唐朝第二次击溃吐谷浑之后、蕃使第二次朝贡之前,即贞观九年夏秋之际,其出使目的是向吐蕃阐述唐朝在吐谷浑问题上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吐蕃治下的“吐谷浑邦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谷浑于公元 3 2 9年在青藏高原立国 ,至 6 6 3年 (唐龙朔三年 )国灭 ,共 3 4 4年。灭国后的吐谷浑有其独特的历史蕴涵 ,值得加以研讨。本文从灭国后的吐谷浑与吐蕃的关系、“吐谷浑邦国”的政治中心及疆界、“吐谷浑邦国”的经济、吐谷浑民族的传统文化、吐蕃对“吐谷浑邦国”的控制等五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吐蕃统治下的“吐谷浑邦国”。  相似文献   

11.
吐谷浑与现代土族的族源联系在学术界尚存分歧,主要分歧点有以下几点:古代的吐谷浑人是否是现代土族的主体民族或族源来源之大部?历史上的吐谷浑国立国历经三百五十多年,吐谷浑国是否是以土族先祖为主体的部族国家?唐末,吐谷浑国被吐蕃灭亡之后吐谷浑人分散四处,甘青故地是否仍有吐谷浑人的遗留族群?上述的疑问,成为解决土族族源争论中的关键点.至于土族究竟与吐谷浑人、霍尔人抑或蒙古人是“源”还是“流”的关系?它们是直接的族源承接,还是仅仅就是间接的族体间的融合?上述的诸多疑惑需要学术界采用更为有效的方法,如考古学、体质人类学与历史学等多学科相结合,尝试进行整合性研究,应该是将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黄维忠  赵松山 《中国藏学》2023,(6):60-70+215
祖先崇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各族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强烈信仰,而且至今仍是影响广泛的一种社会信仰。囿于史料的原因,鲜有学者关注到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吐谷浑是否存在祖先崇拜这一问题。文章从体现祖先崇拜的庙祭和墓祀这两个层面出发讨论吐谷浑祖先崇拜现象。以英藏敦煌藏文文献IOL Tib J 1368《吐谷浑大事纪年》为主要材料,通过对该文献中■一词的梳理,讨论吐谷浑庙祭,认为将■可译为“举行祭祖大典”,或“时享大典”。据此可知,吐谷浑不仅存在祭祖活动,而且还存在孟月祭祖这样的礼仪制度,并以青海的吐谷浑王陵墓所存地面祭祀建筑为主,讨论吐谷浑墓祀现象。文章认为,庙祭和墓祀可谓祖先崇拜的一体两面,结合汉文文献的相关记载,可以推知,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吐谷浑存在祖先崇拜的社会信仰,并且延续至吐蕃统治时期。  相似文献   

13.
吐谷浑史作为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为治史者所重视。而对吐谷浑始迁人口和时间的探讨,则是深入研究吐谷浑史和慕容鲜卑早期史都难以回避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史料的引证,对各种观点的分析比较,从而得出了以下结论:吐谷浑部是以700户人口于公元249年至公元300年间自辽东西迁。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吐谷浑迁徙的原因和影响。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战争、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以及内地的吸引力是吐谷浑迁徙的主要原因。吐谷浑的迁徙,加快了部落制的解体,促进了民族融合,发展了迁入地的畜牧业生产,同时经过多次迁徙,吐谷浑本身的文化习俗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迁,以后逐渐融入其他民族中。  相似文献   

15.
吐谷浑是唐代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吐谷浑的迁徙原因多样,但大多与吐蕃的战争有关,几乎每一场战争过后,都有部分吐谷浑人迁至唐朝的边州或境内。本文结合相关史料,以文献为依据,从史实出发,对唐代吐谷浑族的迁徙情况做了详细的考证。  相似文献   

16.
吐谷浑问题,一直是唐蕃关系中最敏感的一个问题,它既是唐蕃前期文化交流的中介国,又是唐蕃中期战争的策源地。吐谷浑故地——青海的归属问题,可以说是唐蕃关系态势运转的轴心,也是影响当时中西交通状况的重要因素。其次,在吐蕃王朝前身的附(蕃)国时期,吐谷浑文化对吐蕃王朝的崛起,给予了积极的影响和扶助。因此,研究唐蕃关系史时,首先得从吐谷浑问题入手。这样,方能寻找到牵动唐蕃关系变化的真正线索。  相似文献   

17.
自吐谷浑建政以来,在其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吐谷浑亲族和羌人部族的两大势力集团,经过数十年的相互摩擦、碰撞、斗争,逐渐消除了吐谷浑亲族和部族间的矛盾冲突,开始相互认同、相互融合,这不仅加强了吐谷浑统治集团内部的凝聚力,而且其开始走向对外发展;发展中不断吸纳新的部族,逐渐形成了吐谷浑民族。  相似文献   

18.
魏坚  郑玉  武彤 《中国民族》2023,(5):63-64
在天山北麓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有一条南北宽约60公里的绿洲廊道。这里地势平缓、水源充沛,自然环境优越,丝绸之路新北道自伊吾县翻越天山后即向西穿行于此,唐朝墩古城遗址便坐落于这条天山北麓的东西交通要道之上。在奇台县城东北部水磨河西岸的黄土台地上,唐朝墩古城城址东墙随河道自然地势修筑,北、西、南三面城墙呈直线布局,平面近长方形。因在古城北墙中部有个高台,当地人称其为“唐朝墩”。  相似文献   

19.
吐谷浑官制的特色及成因陈新海吐谷浑是活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古代民族。公元4世纪初,从辽东慕容鲜卑部中分离出来,西迁至明山地区。西晋永嘉末年,又从阴山南下,经陇山,来到青海南部地区,建立了长达800余年的吐谷浑政权。为青海经济开发、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  相似文献   

20.
关于吐谷浑游牧经济商业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吐谷浑在4世纪初有少量农业和手工业,不过仍以游牧畜牧经济为主。吐谷浑地区主要属青藏高原,乏草木,少水潦,多不毛之地,“贫多富少”。后来。由于吐谷浑介入了丝路贸易,常通商贾,国富民强,不仅民慕其利,而且国家也靠商业收入支撑。虽然吐谷浑有时也象一般游牧民族那样对邻邦采取过侵掠、寇边等行动,但与匈奴、突厥、蒙古等军事型游牧国的表现有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