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内在地包含着理性、非理性两种因素,而社会发展实际上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展开过程,因此,非理性因素必然要通过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影响社会发展。解构非理性因素的内容,分析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非理性研究在社会管理、社会教育与智力开发、经济及社会超常规行为等方面的社会学意义就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
非理性因素作为一种不自觉的认识能力,一种心理形式,作为渗透到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和对客体信息的接收,影响着主体反映客体范围和深度,构成主体反映客体的选择框架.因此,对非理性因素在主体选择中地位的肯定与揭示,无疑有助于优化和提高主体的选择水平.  相似文献   

3.
作者认为,非理性因素,一是指人的一种不自觉的认识能力,对于科学创造,文艺创作等有重要作用;二是指渗透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各个方面的一种精神力量,如意志、情感、习惯等。在实践活动中,非理性因素可以影响甚至支配理性因素,并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实践活动本身。  相似文献   

4.
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对实践主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彬 《北方论丛》2002,(1):52-56
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较多地关注了非理性的直觉神秘色彩,把非理性看成是与理性毫不相干的认识形式,然而在事实上理性认识和认识的非理性因素都生成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中那些具有共性、普遍性的形式和内容生成理性认识,而那些反映差异性、个性的形式和内容则生成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认识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是统一、连续的过程,代表和反映实践主体的三种境界,即从非人到常人到超人(神)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一、非理性管理的内涵与发展1 非理性管理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发展与补充管理主要是人对人的管理 ,而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 ,管理就必然涉及人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并能动地参与社会实践 ,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非条理化、非规范化、非逻辑化、非程序化、非秩序化的社会精神现象。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 ,不存在纯粹的理性因素或纯粹的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彼此交织、彼此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理性起支配、定向和指导作用 ,非理性起动力、激发和诱导作用。非…  相似文献   

6.
非理性因素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主观心理形式与作为社会思潮的非理性主义是相互区别的。但人们往往不能对二者作出严格的区分,从而造成二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混乱。因此有必要弄清非理性因素与非理性主义的关系,弄清非理性因素与非理性主义的实质,以便在肯定非理性因素作用的同时,提高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鉴别力。  相似文献   

7.
本体论认为非理性是一种派生和构造世界的特殊的唯一实体;认识论主张非理性是人的主体意识形式和各种主体心理形式;价值论意义上的非理性,指的就是在价值认识和评价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性和集体性的非逻辑形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非理性是指在实践中形成、发展、丰富,反映和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人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属性,是一种非规范化、非逻辑化的社会精神现象。对非理性含义进行哲学思考,从非理性因素积极作用出发,建构和谐的阶层关系,提升国家社会治理水平,或者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8.
决策黑箱:现代投资决策理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金融学关于经济主体投资决策的依据问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传统金融学基于理性预期认为投资主体决策的依据是信息;而行为金融学则从非理性出发认为主体决策不仅依据信息同时还由心理和情感因素决定。由于金融市场中投资主体理性选择与非理性选择的同时存在,在承认理性选择行为的同时,暗含着对非理性选择行为的默认,认为投资决策是一个存在"决策黑箱"的心理过程,投资主体依据理性还是非理性主要由主体情绪和信息获得与处理的复杂程度决定,对于相同的信息投资者根据当时的市场环境得出不同的判断,导致证券价格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决定集群行为的大数定律最终会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交互作用的过程。内部的思想矛盾运动,包括内化与外化两个过程。内化是在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下,从实践活动、经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外化则是在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下,从理性认识、经感性认识,再重归实践活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论非理性因素对主体实践活动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马克思主义认为要认识客观事物内在联系,把握其本质、揭示其客观规律性,离不开逻辑思维,即主要靠理性认识的形式来完成.这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般情形,但是不是唯一形式,在特定的条件下,非理性因素也同样起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作用,具有相似于理性认识的功能.(一)所谓非理性因素是指那些与理性因素相对的,理性思维所难以理解、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主体的心理形式.它可以具体地分为两种基本的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但并不因此归结为理性主义;同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肯定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因此而归结为非理性主义。事实上,在人们的实际认识活动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相互渗透、彼此交织的。无论是在感性认识阶段还是在理性认识阶段,都是既有理性因素的作用,也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因此,人的认识过程总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协调地发挥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是认识主体,也是实践主体,以人为本既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能动反映,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进步的观念,并通过实践活动改变客观对象,对客观对象进行有效的分解与组合,从而创造出体现认识目的的新对象,发展的客观条件的制约作用反过来也给人们带来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广阔空间,高度稳定的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地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正确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丁颖 《浙江社会科学》2012,(6):90-94,159
转型社会的特殊性导致个体非理性行为日益凸显,极端行为是其中的典型.个体行为非理性因素是极端行为的产生根源.文章通过131例极端行为个案调研,运用LOGIT模型分析研究发现人格因素和情景系数是决定极端行为发生率的有效变量,人格变量受气质、人格和自我控制三大因子影响,极端行为中的人格因子是可衡量的,基于气质、性格和个体自我控制三因子有效性,显著极端行为人存在预见可能.不同于传统心理学从认知角度考量人的行为,尝试结合经济学手段来定义极端行为的选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通过意会认知与创造思维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到,意会认知是人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创造性认知的过程,这种从模糊到清晰的认知过程是创造思维的基本形式。对意会认知与创造思维三种具体形式的内在关联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直觉思维是意会认知的"不知之知",即直觉与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相结合是产生意会认知的基础;灵感思维是意会认知"无意识性"重要表现,即意会认知与无意识的个人体悟有关;顿悟思维是意会认知"心理论证"的基础,即对客体本质进行深入洞察并在主观上产生认可。  相似文献   

15.
赵立 《浙江社会科学》2012,(4):133-143,160
大学生农业创业是解决当前农村人力资本紧缺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结合访谈和个案分析,通过对667名在校大学生与318名已创业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考察与分析当前大学生对农业创业的认知、意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结果表明:(1)大学生农业创业效能感可分为机会识别效能、关系协调效能、组织承诺效能、创新效能和风险承担效能五个维度;(2)农业创业环境可分为政府支持、学校支持、家庭支持和消极支持四个维度;(3)总体而言,大学生农业创业意愿相对较低,性别、年龄、父母职业、所受创业教育、农村实践经历、涉农实习经历、家庭支持以及机会识别效能、组织承诺效能与风险承担效能等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4)两类大学生在农业创业认知、创业准备、创业环境评估以及创业意愿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针对调查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农业创业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在群众路线中,人民群众始终居于主体地位,党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具体表现为人民群众是党工作和服务的主体,是党依靠和信赖的主体,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而贯彻群众路线的关键在党。重温党的群众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务必全面把握这个理论体系,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党的关键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做好新时期下党的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17.
非理性维权,是权利主体在一定情景环境中,根据个人的情感偏好和心理状态,以非逻辑思维和冲突行为来表达权利诉求的一种行为方式。其价值性在于:一方面它是权利实践生动活泼的形式,凸显权利实践过程中权利的主体性和个性;另一方面,它对法律的背反具有批判性,推动法律制度以合理性为价值取向不断完善,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权利制度和权利文化。  相似文献   

18.
认知传播研究可以追溯到媒介环境学派的媒介感知模式的提出,在当下媒介技术高速更迭所带来的社会化转型趋势中,找到了更加契合的社会生态发展空间,在认知科学与传播学的范式融合中完成跨学科的体系重构。认知传播既可作为研究对象,从传播行为的空间视角出发关照主体认知的内在结构和规律,探寻以认知为本质的传播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又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将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主体认知的本质规律用于解释传播现象及衡量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试图把兴趣范畴引入认识论,建构认识和兴趣辩证统一的新型认识论。他的认识论的主要特点是:批判黑格尔的总体性的真理观,拓展认识论的研究视阈和层面,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各种认识类型的科学性、真理性作认识论的辩护;批判唯科学论的客观主义,强调认识论的反思批判性;凸显认识的价值方面,实现事实和价值的统一;从认识与兴趣关系的视角探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造成的理论与实践的分离;试图改变孤立的主体的认识论模式,探讨认识主体间的语言交往关系。他的认识论虽然具有启发意义,但却背离了马克思的劳动的观点。因此,尽管他自称他的认识论是指向人类解放的,但却聚焦于科技理性的批判上,而并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的人体隐喻与反隐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中有关人体的隐喻有两种:一是"以身喻物",即以人体各器官部位为喻体,将各种人体以外的事物冠以拟人化的名称或描述;二是"以物喻身",即反过来以非人体为喻体,人体为本体,从社会各种文化角度来关注人体器官的特点和功能,给人体各器官部位以异名和性状描述,我们称之为人体的反隐喻。拟人化的名称、描述和人体异名、人体物化描述都是隐喻机制作用下的语言结果,反映了人类认知思维中人体与世界双向作用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