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一样,对现代技术把人当作物对待的不断增长的趋势颇有异议。把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结合起来的努力,在让-保罗-萨特的著作中得到最好的体现。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宣言《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中,他宣称: “人仅仅是存在。这不是说人只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东西,而是说,是他意欲变成的东西,而且是他已经存在以后自己所设想的东西,是他投  相似文献   

2.
《辩证理性批判》这部书,是萨特临“知天命”之年的得意之作,为写此书,他是化费了心血的。他曾回忆道:“这本书把我咬住了,占去我的全部时间,我每天工作十小时……我的确感到必须完成这本书”。(《七十岁自画象》,引自《萨特研究》,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第64--65页)当其好友米雪尔·贡达提到他为写《辩证理性批判》“把身体搞坏了”而表示惋惜时,萨特却自豪地说:“健康是干什么用的?与  相似文献   

3.
阿尔贝·卡缨认为:“文学从来都是形象的哲学。”这种看法完全适合于思想家让—保尔·萨特。萨特1974年8—9月在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最后一次谈话中说:“我要在提出我对世界的看法的同时,让我的文学作品或随笔中的人物,按照这种观点生活,我是在给我的同代人描述这种观点的。”可见,文学是萨特用来宣传自已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工具。1975年,米雪尔·贡塔问他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政治和哲学。”事实上,文学不仅是萨特参加当代社会政治斗争的武器,也是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媒介,萨特毕生对它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波伏瓦在她的回忆录中曾这样写道:“他既喜欢司汤达,又喜欢斯宾诺莎,他拒绝把哲学同文学割裂开来。”(《一个循规蹈矩的女子的回忆录》)  相似文献   

4.
马赛尔与萨特都是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但有一些观点却与萨特大相径庭。他针对萨特在《存在与虚无》、《恶心》等著作中所论述的“人的存在与自由”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的弊端。他指出:萨特把人的存在看作是偶然的、荒诞的、虚无的,是一种悲观的论调,会给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罩上一层阴影;萨特关于“他人就是地狱”的结论,是把人们带到痛苦和不安的处境;萨特提出“我是被判处自由的”绝对自由观,是“最离奇的谬误”,是“虚无”,现实中是不存在的。马塞尔对萨特的抨击,对于我们研究萨特及其存在主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让·保罗·萨特是当代最有影响最卓越的哲学家之一,也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他把人的问题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把人的自由当作他哲学的重要内容,并努力把它付诸于实践,终生致力于人类的自由、和平、民主和进步事业……。但是,萨特哲学如同他本人一样,常常引起人们的争议;许  相似文献   

6.
这本新的论文集并不是萨特的最好的著作。但它却是十分典型的,这和上面是同一个意思,因为平凡而兼才华,愚蠢而兼明智,陈腐而兼独创性,正是萨特的天才特征。他所做的有利-和不利于他自己的事情就是他涉及了如此广泛的领域。他写哲学、文学、艺术批评、社会、政治、人民——就象一个热中于使自己成为一切领域的业余爱好者的旧式文人一样。然而,正是这种把他所关心的事物和他的兴趣普遍化的质地,给了他的思想以一种特殊的现代的吸引力。实际上正是萨特的知识分子风度而不是他的信念形成了他那种牌号的现代性。他的始终即兴写  相似文献   

7.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其核心是关于人的意志的认识,他是一个崇尚意志论者。萨特的“意志说”在他的哲学体系中表现出矛盾性,在他的文学观念及文学创作上则显示出极大的恍忽性、动摇性和不彻底性。本文想通过对萨特文学意志观中不彻底性的分  相似文献   

8.
哲理剧《苍蝇》融入了萨特在战争中获得的新的体验,这就是把个人与社会、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从而促使他修正了战前“孤独的人”的自由观,转而关注个体与群体、思想与现实、文学与生活的联系,主张行动与介入,并强调自由与承担责任的不可分离。但存在主义强烈的反理性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哲学立场大大限制了萨特的努力。《苍蝇》不仅显示了这一时期萨特思想的过渡性质,而且暴露了其思想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9.
萨特哲学本体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严重的二重性。这个二重性在他开始提出他所谓的“消除了几种令哲学棘手的二元论” 的现象一元论时就暴露出来了。 应当承认,萨特在这里首先针对的是把存有与显现、本质与现象割裂开来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他说:“如果把存在的外部了解成一层掩盖对象真正本性的表皮,那就无所谓外部了。另一方面,如果这种真正的本性应当是事物的秘密实在,由于它处在观察对象的内部,我们可以预感到它,或者假定它,却永远不能达到它,那么,这种本性也  相似文献   

10.
<正>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而复杂的历史人物。对他应如何评价?史学界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建党前后的陈独秀究竟是什么人?有人说他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有人说他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还有人说他是资产阶级民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西方众多哲学名家中,萨特无疑是影响最大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一位。作为存在主义在法国的主要代表,他的思想集中反映了法国中下层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愿望和要求。因此,两面性在萨特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他一方面继承了传统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将人确定为哲学的主题,但另一方面又拒不承认人具有博爱、仁慈、谦让这类抽象的规定性,而主张追究人作为孤立的、冷漠的个体的意义;他责怪马克思主义“忽视了人”,要求对马  相似文献   

12.
这里所谓韩柳评价,主要是指对韩愈的评价,因为人们在评价韩愈时,常常把柳宗元和他联系起来,甚至把柳宗元作为他的对立面。这三十多年来人们对柳宗元的评价并没有多少分歧,争论的重点是韩愈的评价问题;而杨柳抑韩则是韩柳评价的主要倾向,甚至在出版界也有明显反映。 在韩柳评价问题上,如果把一九五四年陈寅恪先生的《论韩愈》作为起点,截至现在,就可以说出现了四次大的争论,至今聚讼未决,其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经历的时间之长,是建国以来文学史研究领域中所罕见的。 第一次争论,是在陈寅恪先生与黄云眉先生之间展开的,时间是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五六年;第二次争论,是在王芸生先生与吴孟复先生之间展开的,时间是一九六三年;第三次争论,是在范文澜先  相似文献   

13.
在讨论“人如何必须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问题时,传统有关决定论和自由意志的讨论都忽略了行动者与处境的关系,本文试图从萨特的思想出发对这一问题提供一种解答。萨特认为,人的行动虽受“现实性”的制约,但人仍是绝对自由的,因他能通过赋予现实性以意义而把它塑造为具体的处境,并在这一处境中作出他的选择,承担他的责任。因此,自由与处境虽存在着矛盾,但自由仍有着优先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孙祚民的“封建政权说”在二十世纪的史学界引起了很激烈的争论,大多数是反对的声音。尽管他一开始是以“封建政权说”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而且大多数学者也是从他的“封建政权说”角度来进行商榷和批判的,事实上在他的“封建政权说”之中还包含着转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论萨特的美学思想及其哲学基础(2)袁义江,胡笑容三、后期美学思想萨特前期美学思想的代表作是《想象心理学》,他运用现象学方法对想象作了分析并对一些美学上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萨特后期美学思想主要是他的文艺理论,其代表作是《什么是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与萨特在当代西方哲学中被人认为是存在主义的两位著名的代表人物。在人们通常的观念中,认为二者的思想是一致的,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海德格尔与萨特由于对存在的理解不同,因此导致了萨特从人的平面上来理解人,海德格尔则从“在”的平面上来讨论人的问题;海德格尔把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推进到阐释学的意向性结构,萨特则以“人的存在”为根据改造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海德格尔把自身的现象学本体论叫做基础本体论,萨特把自身的现象学本体论叫做自由本体论;海德格尔的人道主义追求人的原初存在,萨特的人道主义则追求人的本质自由。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萨特《存在与虚无》的时候,多数学者关注的是他本体论的两种存在观及其自由学说,而对他的人的实在论思想却缺乏全面的把握和深入的分析.本文试图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对萨特的人的实在论思想作一总体性的概括,以期勾勒出他的人学思想内容的全貌.这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萨特的哲学思想无疑是有益的.一、关于虚无。焦虑、自由.人的虚无是萨特的人的实在理论的基石.在他看来,人的实在是自为的存在,像自为的意识那样,是一种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的存在.萨特现象学本体论给我们描述了自在和自为两种不同领域的存在.自在存在…  相似文献   

18.
刘芳 《社区》2006,(14)
有人说国务院《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价格的意见》,与他的呼吁有关;有人说他发起的持币待购“不买房行动”,让房地产商恨得咬牙根;有人把他看作是代表弱势群体民意的“大侠”、先驱者;也有人说他是“疯子,在自我炒作”。不过,他自我评价,“我仅是个负责任的现代公民”。他就是深圳一家公司的执行董事──邹涛  相似文献   

19.
读萨特的《厌恶》一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国现代作家尼藏(Nizan,1905—1940)说:“萨特堪称一位法兰西的卡夫卡。”这话很有道理。因为萨特与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的卡夫卡的小说都脱离了十九世纪欧洲文学小说的传统,而继承、恢复、发展了十八世纪欧洲哲理小说的传统。用小说的文艺形式来宣传自己的哲学观点,是这两位著名作家,也可以说两位存在主义代表人物的共同特点。《厌恶》(La Nausee)是萨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在法国以至在西方世界都很有影响。萨特自己也最满意这部作品。《厌恶》一书经常与塞利纳(L.Celine 1894—1961)的  相似文献   

20.
萨特以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为立论基础,建立了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他将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存在主义的视角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目的是为了超越马克思主义。对萨特存在主义中的马克思主义观我们要合理评价,因为这种理论既不是马克思主义,也不是资产阶级思想,但有其一定的合理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