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现代化”至今仍然是我们民族的追求和梦想。现代化“一方面仿佛是我们未来命运的宣示 ,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百年未了的悲情刻写。”① 但是我们对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东西长久以来都不是很明白的。现代化追求的就是“现代性”(modernity)。虽然西方社会比我们更早地开始了现代化进程 ,更早地意识到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差异 ,但系统地反思什么是“现代性” ,也是晚近才开始的。现代性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综合概念 ,它可以从经济、政治、宗教、艺术、哲学多方面来理解。一般说来 ,“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 ,而“现代性”这个概念用来标志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及其与传统社会的本质差别。本文并非对于现代性和现代性问题的专门研究 ,而仅是从学界已经做出的研究出发 ,对这一概念择要描述 ,②以资说明原创文化研究为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已成为跨越 2 1世纪不可回避的现实。全球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这个话题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人类学对“文化”的解释 ,与早期社会学“现代性”阐释是我们理解全球化进程的两个不同视角 ,它提供了探讨全球性与民族性关系特定的分析框架。全球性最大的特征是开放性 ,其引起的最广泛的社会过程就是文化互动。文化互动的多重功能 ,反映出全球性与民族性互动中正功能、负功能并存的性质。在全球化时代 ,民族人格因素再次被反观、被在全球化中提升 ,跨文化素养、跨文化人格是当今民族人格的一个侧面和延伸 ;同时民族人格又体现出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追求。全球化已完全改变了当代中国人对日常生活的理解 ,生活方式的选择与个人的自我认同紧密相关。对个人来说 ,对民族化人格的认同也意味着重建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平衡。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 ,在当代社会 ,大众文化借助于现代传播媒介和商业化运作机制 ,不仅事实上已不容置疑地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主潮 ,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闲暇活动本身 ,改变了当代社会文化的走向。大众文化的孕育和成长 ,意味着当代文化进入了影像的、形象的或视觉的时代 ,意味着传统社会地域文化之间的鸿沟被填平 ,文化从特殊地域中凌越出来 ,而成为不同地域居民可以共同消费的文化 ,意味着生活与艺术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 ,意味着公共话语与私人话语变得界限不清。  相似文献   

4.
魏传光 《唐都学刊》2006,22(1):105-108
风险社会是全球化时代不可避免的际遇,我们生活在“风险社会”中。风险意识是生活在“风险社会”中的当代人最需要具备的意识观念。风险意识的精神实质是批判与超越意识。既是建构现代秩序的动力,也是规避因现代性内在冲突而带来的危险的自我批判的精神形式。对现代性处于生成之中的我国而言,在全球风险社会时代,更需要树立风险意识,并在对工业化的现代化的批判和超越之中建设现代化。我们需要引入现代性的精神和制度,又需要批判与超越现代性;要清楚地看到风险的全球化对我们的影响,又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避免风险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矛盾与出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是异常丰富的。古老的京剧、昆曲、越剧等传统剧目与当代流行歌曲、流行音乐和现代舞蹈同台演出;中国传统思想家的著作与当代西方思想家。甚至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著作陈列在同一个书柜中;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热”不断地变换着。从八十年代初以来,文化思考的主题不断地更新着,如“人道主义与异化”、“萨特与存在主义”、“港台新儒学”、“周易热”、“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新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萨伊德和东方主义理论”、“享廷顿和文明冲突论”、“人文主义精神热”、“自由主义”、“宪政主义”等等。实际上,各种文化思潮的纷然杂陈和文化热的迅速变换并不意味着文化研究的繁荣,而是处处暴露出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矛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究竟如何发展,这是当代中国人必须加以解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带来了经济、技术、政治的开放性,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与此同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现代性技术所引发的传统连续性的中断、空间的压缩,也对各个民族自身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因此,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成为当今文化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文化认同的构建,不仅依赖于对经济、政治制度的宏观把控,同时也需要植根于民族内部,对具有重要奠基性作用的历史体验进行微观探究。文化记忆作为历史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连续性、他者性、重构性对民族内部凝聚性结构的形成和文化认同的建构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记忆不仅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实现文化自信的桥梁,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回溯和反思的镜鉴。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个性化根源于时间的多样化."现代性时间"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基督教文化、人文主义精神、理性主义精神以及进化观的文化信仰基础上,是尺度单一和价值单一的时间."现代性时间"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量化特征,给文化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现代性时间"成为现代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人成为时间的奴隶.在"现代性时间"维度上,不仅不同民族的文化独特性消失殆尽,个体也被割断了与历史的联系而成为无根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漆思  赵玫 《学习与探索》2007,1(6):37-41
现代性矛盾植根于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全球化语境中的现代性批判需要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考察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启蒙理性精神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矛盾,西方现代化模式与多元现代性选择的矛盾,民族国家传统与现代化革新的矛盾,全球化普世性与本土化独特性的矛盾。这些矛盾是现代性出现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因此需要从现代性矛盾的哲学理念批判深入拓展到现代化的历史批判视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五四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质疑,如何站在历史高度正确看待五四运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首先,我们要采取事实分析的而不是情绪化和观念化的态度;其次,我们既要看到五四精英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又要看到他们的历史贡献;再次,对五四运动的不同态度实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即中国传统文化是否适合现代社会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强调现代性的建构必须有传统文化资源参与其中才能成功,也即“全球化”必须“本土化”;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性作为一套普世化的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是与地方性文化截然不同的体系,地方性文化对现代性只能产生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尼泊尔是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其社会由多元文化群体组成。也就是说,在社会生活中,尼泊尔的各个民族或阶层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圈。各个文化圈有着不同的风俗传统。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属于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对于继承传统与接受新生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表现。就人生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礼仪——结婚而言,人们对于男女具备什么条件才能结婚,怎样结婚等问题,思想不同,观念不同,结婚的方式也就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1.
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文化语境,本文重新反省了近代百余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文化传统的蝉脱与嬗变,以及隐含在这一脱变过程中的中国现代性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之间的复杂关系,推导并论证了这样一个基本学术判断:即近世中国企图脱出传统道德文化的自由与保守之两分,表明了"传统之后"的中国道德文化陷入了摆脱传统与持守传统的两难纠结,而最终的结果看似已然超乎"传统之外",实则仍然在"传统之中",只不过社会主义新道德以革命性变革的方式,在近代百年的"诸神论战"中脱颖而出,成为现代中国的主流道德文化。然而,她并非超脱于"传统之外"的纯粹异物,而是且只能是中国道德文化传统和中国现代性的新的延展,仍然是漫长、深厚、连贯的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的"变体链"。  相似文献   

12.
对于启蒙反思和现代性批判这个我们时代不可回避的问题,不同的学术传统具有不同的回应方式."第三代新儒家"从构建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具有极大包容性的新人文精神出发,发掘儒家文化传统对于解决人类当前困境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则立足于中国的当下现实,审慎地看待启蒙反思和现代性批判,并出于文化安全的考虑,对儒家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的相关性提出全面质疑.  相似文献   

13.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的各种思维方式到老百姓日常生活各方面自在和潜在的指导原则,就是传统。传统包含两个层次:“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中国的古籍就是中国文化的遗存,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积累下来的解读和研究构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不断增长的谱系。这个“过程”因不同主体对不同时代的典籍和事物的不同解读和诠释而各异。这个“过程”所形成的传统也就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跨文化对话中的传统特别是“建构性”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强调“有机整体的系统观念”,抵制全球文化的单极性和同质性,为不同文化的平等共生提供理论根据,争取多元文化在全球的胜利。在世界进入多元多变的时代,研究传统的变异性和持续性,研究传统在跨文化对话中的发展,将使传统成为一种积极力量,推动人类精神世界的创新,推动人类走向更合理、更美好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韩震 《求是学刊》2005,32(5):21-26
现代性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有铲平差异性的逻辑,但是也造成了多样性差异相遇的场域。全球化进程并不是某一个现代文化的普及和代替其他文化的过程,而是所有参与这个进程的文化体的重构性互动过程。在这种互动中,无论是否自己意识到这点,不同的文化体实际上都进行了新的包容性的多重认同重构。在原有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不同的文化体不断重新构造和丰富着自己的认同,维护着自己的特性和完整性。然而,正确的多重认同构造应该是有责任的保持开放的合理化过程,使认同的构造过程成为全球化与本土化创造性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身份的心理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佳英 《学术交流》2006,(6):172-174
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代表的是本民族文化,即文化身份不同。各民族文化既各具特色,又需要在多元文化共存的态势下谋求共同发展。根据跨文化心理学“人类心理统一性”的理论,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循着同样的心路历程:文化身份认知、文化移情和文化整合。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的反思性与自反性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性是人类活动的特征,现代社会的反思性与传统社会有着显著的区别。现代社会的反思性主要是指知识对社会生活形式的塑造。现代性的反思性是自反性现代化的前提。自反性现代化是现代社会的自我否定,是现代性向全球性生成的过程。作为工业社会发展的结果,全球性是继现代性之后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条件下,价值冲突出现了新的特点:它更多地以民族主义、民族传统冲突的形式出现;不同民族价值观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展现;各种价值观更具有了实践性力量的特征;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倾向为国外的价值观念扩展自己的影响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民族价值观的构建必须同探索新的社会发展模式结合起来;必须以人类理性精神的重建为基础;必须正确处理本民族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关系问题。因为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价值是动态开放的、具有内在张力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同时又符合普世价值的;是综合的、多元一体的、以协调为主的;是具有现时代特征的、以人为本的。  相似文献   

18.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globalization have provoked important changes in our conceptions of modernity, as well as the discourse of modernization. While the end of socialism has encouraged a 'renaissance' of modernization discourse, this discourse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an in the past in its willingness to make room in modernity for civilizations other than the EuroAmerican. At the same time, post-colonial criticism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part in the downgrading of EuroAmerican modernity by pointing to its origins in colonialism, which encourages calls for recognition of alternative modernities, or alternative claims to modernity. Intentionally or not, the combination has resulted in a renewed reification of cultural and civilizational traditions. This article juxtaposes two sets of literature to examine these developments critically. The two sets are a general, mostly sociological, literature on modernity and modernization, and literature on Chinese modernity which has proliferated in recent years. Juxtaposition of these two sets of literature provides a space that enables a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culturalist tendencies in studies of modernity that persist despite strong evidence of problems that cut across cultural or civilizational boundaries.  相似文献   

19.
章仁彪  朱哲恒 《创新》2012,6(4):21-25,126
在"现代性"的目标下,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转型是以批判和解构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流。当代市场经济确立过程中,文化思想市场的建设滞后,文化创新与发展的紧迫性凸显。在当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中,应坚持传统与时代的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西方文明在基本完成现代化的历程后,重新寻求"世界意义"的新路径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中国文化智慧,这也是中华文化"世界意义上的建构"的时代性机遇。  相似文献   

20.
近代北京的空间变迁与当时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从帝都到国都再到故都,在城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北京政治地位、城市身份的变化与文化传统影响了城市空间变迁的路径。帝都空间结构的解构,国都的空间开放、公共空间的开辟、消费和娱乐空间的转型,故都的文化游览中心建设,都受北京特定政治环境与文化传统影响。北京保守的政治观念与地域文化传统抑制了其现代化改造,使近代北京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交叠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