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江总书记在一次听取关于1998年抗洪救灾工作汇报时指出:“在这场伟大的抗洪抢险斗争中,我们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新时期抗洪精神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发扬和光大。新时期抗洪精神具有突出的团结协作精神.突出的无私奉献精神,突出的大无畏精神。新时期抗洪精神的产生不是偶然的。首先,新时期抗洪精神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创业实践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此,亿万…  相似文献   

2.
中国百万军民在这次抗洪救灾中表现出了团结奋战的大无畏精神,这再一次证明中华民族在困难的时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是不可战胜的。———引自江泽民总书记会见日中经济协会代表团时的讲话(1998·8·27)专稿“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伟大的抗洪的抗洪精神□刘宗发张艳国(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武汉430077)五千年历史长河,沧桑巨变,内忧外患,天灾人祸,都不曾使中华民族屈服。“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既是历史的总结,也是现实的结论。历史记载着,八国联军德军统帅瓦德西的惊叹,“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核心和灵魂,是衡量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是凝聚和激励中国各民族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4.
抗击非典,中华民族充分弘扬了团结统一、科学民主、改革开放、爱好和平和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精神,其文化传统深厚,其时代主题鲜明,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秉承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不仅最终战胜非典,而且能够战胜任何艰难困苦,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彻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宣传和弘扬抗洪精神,应注意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6.
赵景辉 《理论界》2004,(3):40-40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形成于一个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它体现了一个民族整体的品格特征、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加以强调,这对于用民族精神凝聚党心民心,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精神:一个研究的新视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毛泽东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20世纪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象征,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毛泽东精神”与“毛泽东思想”无论从来源、具体形态、表现方式、社会渗透力乃至社会功能既有相同之处,更有很大的不同。要将“毛泽东精神”作为一个独立范畴进行研究和使用,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91特大洪水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但在同时,在抗击这场严重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给我们留下了无价的财富.失中有得:历史的辩证法往往如此.为了对91抗洪精神进行理论反思和总结,南京市于9月16日召开了抗洪精神讨论会.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顾浩、副书记胡序建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常委虞煜星、张晔提交了论文,他们同来自抗洪第一线各方面同志和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抗洪精神,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华民族童年的历史,它孕育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心系民众的责任意识、改造世界的自强性格、不畏艰难的担当品质、不屈不挠的追求禀性、勇于牺牲的无私情怀、和合同心的共进品格"的精神内涵滋养下,团结奋进、执着进取、牺牲奉献,不断发展壮大、由富到强,并一步步迈进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0.
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于一体的中国精神,萌生孕育于中华古老文明传统,积蕴于现代中华民族建设富强国家和致力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彰显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国力快速崛起中所形成的精神价值、精神品质和精神风貌,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人九十多年为国家为民族上下求索的精神确证,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和中国模式之精神内涵的集中反映。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的精神源泉和动力引擎,是中国崛起和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依托和精神支撑,对于坚持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深入探讨新时代民族团结精神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较大的意义。新时代民族团结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团结一心,永跟党走;亲如一家,共同富裕;多元一体,复兴中华。它有深厚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建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加快培育和弘扬新时代民族团结精神,以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郑敬斌 《东岳论丛》2019,40(7):184-190
改革开放精神铸就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理解改革开放精神,要坚持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从理论维度来看,改革开放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体现马克思主义观点,贯穿马克思主义方法;从历史维度来看,改革开放精神在历史的长河里可溯源于中华民族精神,涵育于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传统,最终形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现实维度来看,改革开放精神应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在"精神危机"中破解现实难题,在实现伟大奋斗目标中凝心聚力,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的实践中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3.
张扣林 《理论界》2004,(5):76-77
民族精神既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沧桑而不解体,经过无数次危机灾难而能自己重新站立起来的精神支柱。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在前进的征途中将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阻力,更需要弘扬和培植中华民族精神,发挥中华民族精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论世纪之交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类即将进入新世纪。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将是争取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崛起和腾飞这一近现代历史主题的新世纪,是决定中国历史之命运的极为关键的又一百年。在这新世纪到来之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于实现这一伟大历史任务,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是来源于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它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又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它就是民族的自我意识,是民族成员对…  相似文献   

15.
一、青海高原精神的涵义青海高原精神顾名思义就是青海各族人民的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和积淀,是内化于民族心理意识之中、深藏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活之中的灵魂。由于青海地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这里世世代代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这就为我们全面深刻认识青海高原精神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史料依据。青海高原精神是一个涵义十分广阔的集合概念。从它的内涵来看.应艺括古代高原精神、近现代高原精神和当代高原精神等三大组成部分,且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振兴中华民族,重要的问题是民族精神的新解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不能正确深刻地认识自己,这是决定民族精神解放程度的基础和前提;冲破僵化的思想观念是实现民族精神新解放的核心;实现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既是民族精神新解放的社会环境,也是民族精神自我解放的目标。民族精神彻底自我解放之时,正是中华民族在东方伟大复兴之日。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建构中民族精神动力功能的层次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任务,需要有强大的民族精神支撑.从社会个体层面来说,中华民族精神促进和谐社会建构主体自身的身心和谐;从社会关系层面来说,中华民族精神促进和谐社会建构主体间的社会关系和谐;从民族整体层面来说,中华民族精神增强和谐社会建设所必须的民族凝聚力;从民族关系层面来说,中华民族精神维护和谐社会建设所必须的民族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隋唐 《社会科学论坛》2006,(12):155-156
北京大学于2006年11月举行“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理论研讨会。黄楠森、张国祚、赵存生、张岂之、叶朗、韩震等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学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伟大的事业需要并熔铸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中的高级形式,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性的高层次的人类精神。是民族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标识。中华民族的精神可集中概括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体现进取精神,后者体现宽容精神。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可以看作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可以称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19.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历史教育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宏伟蓝图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历史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0.
论抗战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兆盖 《中州学刊》2005,(5):147-151
在长达14年的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捍卫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艰苦斗争中,中华儿女表现出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我们不仅要科学总结和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抗战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顽强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