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内七篇是一个思想整体,旨在阐述救世思想。对人世间的灾难,人为物役、心为物役的生存境况,庄子有深切的体悟。他提出了独特的救治之方,即从精神修养入手,培养人的逍遥自适心灵,以此作为一般的生存原则,作为处世最高的道德法则,进而作为帝王治世之方略。庄子救世思想的核心是追求精神的自由,即“逍遥游”,究其本质,是虚假的,但又有它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庄子》内篇与《周易》本经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庄子》内篇借鉴了《周易》本经六位成章的结构方式 ,每篇由六部分组成 ,遵循六段成篇的原则。《庄子》内篇由七篇组成 ,其篇数、每篇论述内容的确定 ,先后顺序的排列 ,则又是借鉴坤卦七爻而来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期,新兴的封建制度已在各国战胜了奴隶制度,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一切旧观念、旧思想,也都大大地动摇起来,涌现出前所未有的内部分化蜕变现象,于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都要适应新的形势,解决新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儒、道、墨三家.墨分为三,儒分为八.就是老子的道家,此时也日见分化,又兴起了所谓黄老之学,思想内容与前有了不同的精神面貌,代表人物即是庄周.从现存的战国诸子看来,对后代思想影响最大的,儒家中是孟子,道家中是庄  相似文献   

4.
关于庄子其人其书,历来争论颇多.刘笑敢先生从古代汉语词汇发展规律的角度,有力地证明了:内篇写作在前,外、杂篇写作在后.这种观点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由此观点出发,以内篇为考察对象来分析庄子的"天"论思想,可探究到庄子所赋予"天"的丰富内涵及其深刻的天人关系思想.内篇的"天"涵义丰富,与"道"同为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由此构筑中国先秦哲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形上学结构,即庄子哲学中天论和道论并行的形上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庄子》内篇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目光,开始由天、上帝、鬼神转向了人,开始重视下层人民在社会中的作用,而庄子是第一个真正把人作为其论述中心的哲学家。他的经历,他的冷静的观察,使他体验到了这个社会所潜伏的危机,认识到人的生命的危殆,人的价值的丧失.以及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背后隐藏着的实质,他阐述了人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如何生存的现实问题。他的哲学,简要地说,就是人生哲学,这也是《庄子》内篇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正> 《大宗师》之“道”,是内篇思想体系的核心认识一个思想体系,其首要之处就是抓住它的核心。作为一个哲学思想体系,它的核心,就在于如何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也就是恩格斯所讲的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即哲学家如何解决“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明确了这个问题,对于具体分析《庄子》内篇思想体系的性质、结构等等,就可以扫除许多疑团。比如,在《庄子》内七篇中,关锋把《逍遥游》当作“庄子哲学体系的纲领”,它为什么是错误的?很明显,如果作为一篇哲学文章,《逍遥游》根本就没有直接对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黄老道家形成于战国末期至秦汉之际,假托、推崇黄帝,以老子之学为核心思想,兼采杂揉阴阳、儒、墨、名、法诸家学说要旨,对早期道家消极“无为”主义进行改造和扬弃,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提倡发挥人的主观  相似文献   

8.
文厚泓 《船山学刊》2012,(3):103-106
人生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对以"现实性社会人生哲学"为主旨的先秦诸子哲学的突破,《庄子》内篇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独特的"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它以超时空的道为自我的本体;以个体自我为哲学的主体对象;为个体自我提出了超越式的人生价值取向———通于大道而外天下、逍遥无己。它为中国现当代哲学提供了新视域。  相似文献   

9.
试论《庄子·内篇》散文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文章得到古今的赞赏。司马迁说他“善为书离辞,指事类情①”;鲁迅说:“其(指庄子)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②由此可见庄子散文的艺术性之高。然而,《庄子》一书内容驳杂,体例不一,自苏轼以来就认为它不是出于一人手笔;但绝大多数人都认定《内篇》七篇为庄子所作。因此,本文所涉及的范围就只限于《内篇》。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古代思想,也不能不读《庄子》。就思想而论,《庄子》是一个真理与谬误并存、精华与糟粕同在的矛盾复杂体。现存《庄子》一书共33篇,分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论者认为,内篇当属庄子自著,论庄应以内篇为主。笔者试图从分析内篇入手,参考外杂篇有关庄子的言行,追觅历史的轨迹,循着求实的思路,对庄子的复杂思想作一番探究。  相似文献   

11.
《新语》,是汉兴第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陆贾,楚国人。楚汉之际的著名思想家、外交家。秦末大乱,陆贾以客从刘邦,待命帐下,南征北战,备受赏识,居左右,参与策划军政大事。汉兴,陆贾数有大功于汉,特别是在汉初的政策转变中,陆贾是唯一从理论上作出贡献的开国元臣,他的理论贡献即是《新语》。汉初乃布衣将相之局,君臣起于草莽,多出身低微。刘邦不好儒,竟然溺  相似文献   

12.
西汉初年 ,黄老思想十分流行 ,甚至一度为统治思想。其时的儒学家也多采黄老之说 ,使其与儒家思想并融。韩婴在其《韩诗外传》中就吸收了大量黄老思想。他在引《诗》时 ,又同引《老子》 ,使儒、道二家经典同存于一章之中 ,而所引《老子》与《诗》 ,在同章中都是与同一人事或道义相发明的。这种对《老子》的引用 ,从不同方面体现了西汉初的儒家对黄老思想的认同 ,以及儒、道典藉并存而不悖的观念。韩婴着重关心黄老的治国、养生理论 ;他在采用黄老观点时 ,往往与儒家思想相发明 ,以黄老来说明儒家 ,其基本立场仍是儒家的。这种情况是汉初与民休息的政治方略的理论需要 ,也是中国文化史上儒道互绌互补的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13.
《庄子·内篇》寓言表现庄周哲学思想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寓言的大量使用是<庄子>的重要特色,亦为庄周表现其哲学思想的重要手段,通常被研究者认为是庄周本人之作的<庄子·内篇>寓言以描述式、对话式、描述与对话结合式等三种方式表现了庄周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关于《逍遥遊》的主旨问题,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逍遥遊》是对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道”的体认,“《庄子》一书所要阐明的乃是道家之道,而《逍遥遊》正是《庄子》一书宗旨的集中体现”①;第二,《逍遥遊》描绘的是庄子向往的人生境界,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②,是“至人乘天地、御六气以游无穷”③;第三,《逍遥遊》的主旨不是在讨论精神自由,而是在赞美无为而无不为的圣人,“是在讲无为以处世”④。我认为,要弄清《逍遥遊…  相似文献   

15.
在《庄子解》中,王夫之不仅提出《庄子·内篇》代表着庄子本人的思想,而且又将庄子思想的宗旨归结为休于天均,即是以均平的态度对待天人、物我和生死的价值立场。在此基础上,王夫之认为休于天均可以转化为葆其天光的道德原则。正是通过还原庄子本人的思想宗旨,王夫之才会确信庄子思想蕴含着诸多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6.
葛洪的《抱朴子》是熔宗教哲学与科学技术思想为一炉的仙学名著。尽管《抱朴子.内篇》通篇宣扬的是神秘主义的“成仙长寿”的道教思想,但是,其中的许多内容具有医学价值,还有待于后人不断地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庄子》内篇结构紧密、层次分明:《逍遥游》提出逍遥的三次层次———“无名”、“无功”、“无己”;《齐物论》用“无是非”、“无封”、“无我”三重境界对此予以论说;《养生主》是《逍遥游》的续篇;《人间世》的主旨是“无名”,《德充符》的主旨是“无功”,《大宗师》的主旨是“无己”;《应帝王》是《庄子》内篇的总结,同时也是对《逍遥游》的呼应。  相似文献   

18.
形而上学是所有哲学起规定作用的中心和内核,其重点是对存在的研究、同一性思想、人类认知的方法、语言问题及不知的精神.《庄子》一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分析:提出了“未始有物”,“有物而未始有封”,“有封”及“是非”四个理解存在维度;提出了“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的同一性原理;提出了“成心”、“比较”及“矛盾律”这些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法;提出了命名以及语言的作用和局限;还提出了“知止于其所不知,至矣”的重要命题.充分显示了庄子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展示了庄子哲学的识度和高度,表明了中国先贤对人类认识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庄子》养生思想是其整个哲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庄子》的哲学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人体生命观及健康观决定了其养生思想的基本风貌。《庄子》的养生思想体现在万物生于阴阳的世界观、"精神生于道"的生命观与"形本生于精"的身体观、"因自然而不益生"的养生原则、"缘督以为经"的中和养生方法论、"心斋"、"坐忘"的养气论、"形全精复"的养神论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陈如碧 《云梦学刊》2007,28(4):45-48
《庄子》和屈骚都以繁多的意象著称,大量的意象形成意象群。总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同:一者不避恶俗,一者尊崇高贵;一者以天然为美,通过“道”连结在一起;一者以修饰为“美”,通过情感联系在一起;一者以主观创造者居多,一者多是楚文化的产物。这些区别是由于各自的出身经历、价值体系和创作心态等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