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问世至今,在文学接受的历程中呈现出论争、改编、质疑、肯定等多种接受形态.最初关于作品的论争和作家的修改说明了文学接受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文学艺术阐释的强力规范和压抑;新时期出现的"红色经典"的质疑与消解是人们文学阅读中"游移视点"的接受反应;而对于<青春之歌>的再解读则是立足于新的文化视野和批评语境对经典文本的特殊观照.<青春之歌>在承传中进行着新的历史重建,凸显出新的文学接受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新文学运动中,丁玲在女作家叫,不是起步最早的小说家,却是前进最快、成就最大的小说家。在1927年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小说月报》上刊出而一举成名之前,冰心早在1921年已由文学研究会出版了她的小说集《超人》;庐隐已在192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她的《海滨故人》,1927年北平文化学社又出版了她的《曼丽》;陈哲衡发表作品则更早,她的,第一篇小说《老夫妻》,1918年10月登在《新青年》5卷4期上,她的短篇小说集《小雨点》早在1924年便由北大新潮社出版;冯沅君用淦女士的笔名,自1923年起就在《创造周刊》上发表短篇小说,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了她的小说集《卷葹》和《春痕》……。丁玲起步虽较迟,但她进步之快,成就之大,却是同辈女作家中难以比拟的。  相似文献   

3.
冯至是20年代即已成名的诗人,他曾被鲁迅称之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建国前,冯至出版过3个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和《十四行集》。《昨日之歌授五四时期白话诗影响比较深,多以自由体出现,缺少锤炼的功夫,句子较散漫,在诗人的情感与表现之间还存在着一些生涩的障碍。它反映着新诗初创时期,诗人们探索路上留下的稚拙的痕迹。不过,冯至毕竟有着独到的天才,没多久,就挣脱了他人所施的“影响的焦虑”,开始以独特的风格面貌出现于诗坛之上,《我是一条小河》、《在郊原》、《蛇》等的问世,标志着诗人走向成熟。而…  相似文献   

4.
全聚焦模式下的《所罗门之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莉  庄文岩 《学术交流》2005,(6):160-164
《所罗门之歌》是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第一部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黑人文学作品。作者巧妙地运用全聚焦结构模式,通过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客观冷静的叙述,生动地再现了美国黑人真实的生存状态,使《所罗门之歌》成为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第三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艾青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诗人.他为自由诗体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一九三三年发表成名之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到新时期诗集《彩色的诗》的出版,已有半个多世纪了,艾青在时代风风雨雨的大浪潮大变迁中,历尽沧桑,饱经忧患,但他青春如火,意志弥坚,屡遭磨难而不溃,备受挫折而不弯,表现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诗人的宏阔襟怀和赤诚肝胆.  相似文献   

6.
随着<东邪西毒>终极版的上映,沉寂了14年之久的林青霞再次闪亮大屏幕.她笑靥如花,青春再次绽放.之前,还有传言,她将化身白先勇笔下上世纪50年代台北上流社会的官太太;2月7日又有香港媒体报道,她的复出之作暂定改编白先勇的小说<永远的尹雪艳>,饰演上海知名的交际花.  相似文献   

7.
《李娃传》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篇宣扬封建意识的消极之作。但若摒弃单一的批评模式,我们会发现这是一篇富有浪漫色彩的作品。它不是批判现实之作,而是一支青春与爱情的赞歌。它的特点是以写实的风格营构了浪漫的主旨。它的价值取向与封建观念相违背,因而其思想意义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作品中封建意识的流露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是瑕不掩瑜。  相似文献   

8.
正她是《山楂树之恋》中纯净质朴的静秋;她是《麻雀》中沉稳干练的徐碧城;她是《七月与安生》中炽热叛逆的安生。但走出荧幕的她,始终是那个明媚动人的"鬼马精灵"——周冬雨。作为新晋金马影后的周冬雨,身上好像没有半点"大牌"架子,在微博上和网友互动调侃,发放粉丝福利,制作"自黑"表情包,玩儿的不亦乐乎。而出道作品《山楂树之恋》虽然起点很高,但"谋女郎"这种自带距离感的标签似乎并不适合她。比起称她为"谋女  相似文献   

9.
丁玲的小说创作以情感人,在文艺界早有定评。善于写情,有感而发,缘情而作,以及充分发挥情的美感作用和艺术功能,是她创作中的一个主要艺术特色。1.带有“五四”狂潮的歌吟——自我灵魂的呐喊丁玲是个感情深沉的人,她重感情,也会写情。她的作品,不论是直接抒写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还是客观陈述主人公的命运,都回荡着一股感情的激流,使人不禁为之感慨,为之动心。就艺术气质和风格个性而言,她是一位富于激情的抒情作家。尽管她的不少作品包含  相似文献   

10.
英国巴兹尔·布莱克韦尔出版社1979年出版了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夫人的《经济学论文集之五》。琼·罗宾逊从事经济学理论辩证法的研究已经将近五十年了,她的第一篇论文《经济学是一门严肃的学科》是1932年出版的。《经济学论文集之五》收编的是她七十年代的作品。她着重批评的是新古典学派经济学的谬论——特别是“一般均衡论”的概念。一般均衡论是一种十分荒谬的学说,认为  相似文献   

11.
张晔  王丽丽 《学术交流》2003,(7):153-155
托尼·莫里森在使她成名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 ,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受白人文化浸染 ,而发生心灵扭曲 ,因此渴求上帝赐给她一双蓝眼睛的黑人小女孩。小说从白人、黑人与小女孩的父母及小女孩自身这些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视角 ,揭示小女孩遭受歧视、被人忽视而成为不具有同等人格的人之境遇的文化根源 ,阐示了她成为这些人眼中“盲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人生成功后的幸福就像化了妆的演员,在荣誉的背后是台下默默的汗水和艰苦的付出,是无数次跌倒后的重新站起和持续不断地努力。她5岁的时候,看到电视上播放《天鹅湖》,就模仿电视里的演员将自己的足尖立起,仿佛她就是舞台上那只优美的白天鹅,年幼的她哪里会想到,她今后的人生将在脚尖之上飞舞。  相似文献   

13.
2004年,有两个“菲奥娜”炙手可热,一个是《怪物史莱克》里那个化身为绿色怪物的菲奥娜公主,另一个则是被冠以“04歌坛新人王”称号的Fiona薛凯琪。这个面容甜美的小姑娘似乎是一夜之间成名的,许多人还没认清她的模样呢,大街小巷的音像店就都争先恐后地播放起她的那首《奇洛李维斯回信》了。  相似文献   

14.
以往,研究者对历史小说中英雄形象体系构成的探讨大致走着三条路子:一是从小说间的渗透影响着手,指出人物设置的类似性。清人章学诚说:《三国演义》“叙昭列、关、张、诸葛,俱以《水浒传》中萑符啸聚行径拟之”,致使孔明“直似《水浒传》中吴用军师”,张飞“直以拟《水浒》之李逵。”①二是从史传文学对小说的影响,探究人物形象体系的承袭性。曲沐在《〈三国演义〉和〈史记〉》一文中说:“从《史记》开始,一系列相同类型人物层出于一些小说中,为人们所喜闻乐道。说到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就会想到《史记》中的张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水浒传》中的吴用,《封神榜》中的姜尚,《说唐》中的徐茂公,《英烈传》中的刘伯温。说到大力勇莽,就会想到《史记》中的樊哙,《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水浒传》中的李逵,《说唐》中的尉迟恭,《说岳》中的牛皋。”②三  相似文献   

15.
杨隽 《学术交流》2007,(1):148-152
即兴谣诗是诗歌的最初艺术形态,是中国文化的起点。《吴越春秋.弹歌》、《吕氏春秋.音初》中的即兴徒歌以及《周易》部分经过整理的繇辞,使我们仍有可能领略原始谣诗的古朴风貌。即兴谣诗单纯古朴、荡气回肠、自然轻盈的艺术形态与原始先民率性动情、乾坤流转、野性天然的生活交相辉映,是对人类文化源头质朴风情的诗性写真,成为我们触摸文化源头的艺术中介。在“诗三百”这部宗周“典乐”范本产生之前,《易》繇辞已为我们提供了徒歌的范式,而且它的存在一直在提醒我们:诗歌一面与音乐合流,渗透着浓重的宗教与政治意味,一面仍是随意简朴的徒歌,基本保持着原生态的生活滋味。即兴谣诗与《周易》短繇以纯语言的艺术化表达为宗周“典乐”歌《诗》体系的建构积累了丰富的灵感。  相似文献   

16.
一明 《社会福利》2005,(8):56-56
耳朵里的感动也曾时常抱怨旅途的寂寞与枯燥,于是不经意地闭上耳朵,和世界暂时绝缘。什么时候那天籁之音会如一根银线惊醒我空茫的寂寞?我在等待.也在信着;我终究愿意和世界全面拥抱。那次在火车上,我对座,一个小女孩正听着MP3,她如痴如醉的神情一下子就感染了我,终于女孩子过足了瘾,颇为大方地让给我享受了。啊,原来是黄莺莺的《哭砂》,轻轻柔柔萦绕耳际,特别喜欢这首歌。岁月如梦如幻,青春季节感伤,亲近心灵的呓语,相思与重逢的悲喜许多朋友都喜欢她的歌声,有一种深秋落叶般  相似文献   

17.
张淑卿 《学术交流》2012,(12):208-210
伊丽莎白·毕晓普被称为20世纪美国奇特的女诗人。这缘自于:她在诗歌创作的数量上"以少胜多";童年命运多舛;所创作的168行长诗《麋鹿》历时26年。此诗以诗人的一次班车之旅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她的人生感悟以及对亲人的感恩之情。尤其是作品所呈现的真实描摹、自然清新、张弛圆润、意象隽永的艺术风格,更增添了诗歌的感染力。因此,《麋鹿》可视为毕晓普生命旅程的天籁之音。  相似文献   

18.
夏洛蒂·勃朗特是 1 9世纪杰出的英国小说家。在她离开我们的一百多年里 ,人们始终没有忘记她的名字和她所创作的小说《简·爱》。尽管该作品在发表之初曾遭到非议与责难 ,但它却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 ,最终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1 847年《简·爱》在英国出版了 ,这部小说的问世在当时的文学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人们在惊异作品的同时 ,却发现了原以贝尔为笔名的作者竟是来自约克郡山区豪渥斯小村的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纤弱女性。与此同时她那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以及偏僻、遥远的豪渥斯更为浪漫、新颖而神秘的作品增添了几分朦胧与新奇的…  相似文献   

19.
《楚辞·九歌》果真是原始戏剧吗?不少文学史著作、论文认为《九歌》是原始歌舞剧,是为巫师祭神表演或修改的脚本,其实这是不符《九歌》之实际的。 诚然,《九歌》描述的是民间祭神、乐神、降神的仪式。在这种仪式上,是由群众演员、特别是巫觋来扮演神 的。朱熹说:“楚俗祠祭之歌,曾不可得而闻矣。”(《楚辞集注》)他认为《九歌》只是模拟祭神乐歌。戴震说:“屈赋就当时祀典赋之,非祠神所歌也。”(《屈原赋注》)他们都已看出《九歌》不过是在描述巫师迎神的祀典,而不就是祀典上巫祀所用的歌词或脚本。 闻一多先生认为《九歌》首尾两章是祭神…  相似文献   

20.
美国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国内读者最为熟悉的是她的长篇小说《紫色》。这部作品曾获美国图书奖和普利策奖 ,并被拍摄成电影。在她所有的作品中 ,国内对这部长篇的研究较多。事实上 ,独特的视角以及丰富的蕴含使她的许多短篇小说也颇具研究价值。如收录于 1 973年出版的沃克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爱与恨》中的《日用品》正是这样一篇作品。沃克在此作品中把黑人自身对其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加以诠释 ,在有限的篇幅里 ,以娴熟的技巧使作品的丰富性最大化 ,寓意深刻。《日用品》是一篇探讨女性及其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