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日据时期台湾作家吕赫若的家庭背景与卡夫卡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他小说中强烈的审父意识,与巴金们更为接近,都是用小说在历史性的"文化法庭"中,无情地审判自己的父辈文化,以期拯救自己的民族和自己的国家.他笔下的"被吃者"多表现为处于社会最弱势群体的妇女,被"吃"的不只是她们的肉体,还有她们的灵魂.这既是中国特色,也是吕赫若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辛格是从东欧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 ,无论他自己还是他笔下的人物都在犹太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束缚下 ,生活游移不定 ,精神压力沉重 ,在夹缝中求生存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个文学典型所反映的自然形态的原型应是陶渊明自己家乡的康王谷,他笔下的桃花源的全部景象只有在康王谷中可得到全面的印证.  相似文献   

4.
笛福笔下的中国形象和他对中国文化的看法是负面的,他在塑造中国形象的过程中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他希望中国能够对英国殖民者打开国门,促进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并且希望英国统治者扩充军队以保护海外商人的商业利益。笛福笔下的中国形象不是真正的中国,笛福只是把中国看作一个欲望化的他者,意图将中国作为一种异己力量,以促进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构筑了以异国地域为背景的乌托邦世界,作家并非要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与欣羡,而是仅仅将异国文化作为参照物,幻想通过香格里拉这个乌托邦世界来拯救西方现实世界。运用比较文学形象理论分析希尔顿笔下的中国形象,不但可以利用"他者"来反观自己,而且对增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作家邝丽莎以中国在美国的代言人自居,认为自己笔下的中国是真实可信的。然而,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对邝丽莎的历史小说进行文本解读和分析,不难发现邝丽莎笔下的中国呈现两种意象:西方话语体系下的"野蛮中国"和"竹幕"之后的"红色中国"。此外,邝丽莎笔下的中国人依然笼罩在"他者"面纱之下。可见,邝丽莎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并不具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7.
老舍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是使京味成为有价值的风格现象的第一人。这既归功于他笔下的"北京城",更多的却是因为他写出了"北京人"。人物的塑造离不开其生长的文化土壤,礼仪文化不仅是城的文化积淀,更是人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老舍作品中"礼仪"的描写,便在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在黄小舟的笔下,竹被刻画得千姿百态,神韵俱足。他对竹的观察十分敏锐、细微,若没有长期的研究、理解与提炼,画家笔下之竹不可能如此神完气足、生动鲜活。黄小舟画竹的最突出之处,是他并非囿于对真实景物的直接"模仿",而是"超以象外",表现的是主观之竹、自我之竹,他用画笔勾勒出自己的心灵图景。在写生与观察中,黄小舟奠定了自己的表现特点与笔墨方式。因此可以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思想与创作的文化渊源应该包括三个方面:西方文化、犹太文化和中国文化,但以往我们对卡夫卡与后二者的关系的研究往往较多,反而忽略了卡夫卡与西方文化,尤其是与古希腊文化的关系的研究。卡夫卡广泛而深入地涉猎希腊文化,借用、利用、消解,甚至改写希腊神话。他从古希腊文化中吸纳了有关荒诞、迷宫的观念,以及西西弗斯的形象,然后演绎、发展成了他笔下的悖谬、谜语意象和结构,以及一系列的与西西弗斯同命运的"K们"形象。  相似文献   

10.
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鲁迅笔下的"过客"、史铁生笔下的盲琴师都处于命运的困境之中。面对令人绝望的处境,他们都没有放弃抗争和追求,而是以自己永不停息的前行脚步谱写出了高昂激越的"命运交响曲"。这三个有着相同精神特征和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正反映了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三位作家对命运困境的共同思索。  相似文献   

11.
唐五代"胡人识宝"故事中的胡人形象,受唐代任侠风气的影响,充满了侠义精神。胡人是他者,是输出者,而国人则是接受者。胡商的进入,是一种异质文化的输入。唐人将这些舶来品按照自己的意识去加工,使这些形象成为"加入了文化和情感的客观和主观因素的个人和集体的表现",其中"情感因素是胜过客观因素的。"[1]因此,唐人笔下的胡人是作家个体及华夏民族集体无意识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曹雪芹如何评价他笔下的人物 ,多年来研究者各持己见 ,争论不休。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人物时使用了不同的手法所造成的。本文主要分析了作者似褒实贬、名贬实褒的创作方法 ,通过对几个人物的分析 ,解读曹雪芹对自己笔下人物的真实评判  相似文献   

13.
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生态原则和女性原则相结合的创作倾向。他笔下的自然随处可见、千变万化、充溢着灵性,随着作品情节及主人公的感情波澜而变化,自然与人情完美地结合。他笔下的女性集卑微与圣洁于一体,既有早期的蕴含男性文化标记的传统女性形象,又有中后期的女性意识觉醒的追求个性独立的新女性形象。川端康成还从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出发对现代文明进行了批判。他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形成与传统文化——"万物有灵观""万物有生观"和母性文化等思想,以及他对现实生活的忧虑紧密相连。川端康成的生态女性主义观念对我们当代生活有重要的启示和情感抚慰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纳博科夫的小说中,作为小说重要符码的镜子和镜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方面是小说中镜子"镜像的频繁出现,一个方面则是指小说中由叙事的复杂呈现出来的镜子"镜像式的结构。在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来,"镜像"不过是一个虚幻的自我,一个通过想象的叠加而构建起来的虚假自我。纳博科夫在自己的小说中创造了无数的镜像,通过镜像折射出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分裂。纳博科夫同样和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在文化的分裂之中,体验到意识分裂和身份分裂的痛苦。这种自我认证分裂,深深地影响了作家,使得作家创作出如此之多的自我认证分裂人物。  相似文献   

15.
斐奇诺不光强调苏格拉底的智慧,还重视他作为"人"的有限性。作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他认为这一有限性只有上帝可以补足。在他的笔下,苏格拉底终身致力于治愈人的愚昧,真诚地承认自己无知,有助于虚心接受神的指引,从而巧妙地将其与基督教教义融合,斐奇诺特别强调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实践,认同他的爱和哲学的教育。他还将苏格拉底类比于耶稣,认为他是耶稣之前的基督徒,极大地改写了苏格拉底的形象。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苏格拉底,特别是斐奇诺笔下的苏格拉底,被当做耶稣式的哲学家,成为新时代的精神英雄,也即最智慧的人。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有根深蒂固的湘西本土情结,同时他的现代知识分子身分又使他在反观湘西世界时具有一种"他者"眼光,他从"本土"和"他者"这两个身分的矛盾统一中孕生出自己富于个性的文化及文学观念,从而构建了他那风格特异的湘西世界.在今天看来,沈从文的美学选择具有反思现代文明及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7.
华人的概念,不仅涵盖中国本土的各族国人,还涵盖海外华裔.全体华人有共同的认同基础.在全球化背景下,华人教育至少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二是自己文化与他文化的交流,并在交流中保存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位育"不是简单的适应,而是要用自己文化主体的确定性、特征、长处、特色与他文化相互交往,以达到华人教育的"安所遂生".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渊明创造的"桃花源"意象逐渐内化为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形成了一个"桃花源"原型,对后世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媚俗投降,张炜在坚持抵抗的同时也在营造着自己的桃源世界。他笔下的"葡萄园"成了他精神家园的具体喻象。在现实面前"葡萄园"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它只是作者营造的一个审美的乌托邦而已,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文本世界中,鲁迅笔下的女性是丑的,是奴隶.而在沈从文等"京派"小说家的笔下却是美的,是女神.他们的文化想象和文化表达截然不同,前者决绝地反对传统文化,而后者顽固地捍卫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在心理学史上,冯特的地位不容置疑,但他的思想体系却常被误解。冯特的理论常常被冠以内容心理学、构造心理学、原子论、内省主义等名称,但无论从冯特自己笔下,或者通过考察冯特心理学体系本身,都可以发现这种对冯特心理学的定性存在偏差。事实上,按照冯特自己的观点,他的心理学体系应该从属于"意志论"体系,因为"意志"概念贯穿冯特心理学始终,是联系其"个体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