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梅堂 《中国藏学》2017,(3):176-178
<正>一、选择北图黄明信先生在《我与图书馆》一文中记述:"1979年我平反以后被调到北京图书馆。"但在他调动的过程中有鲜为人知的故事。黄先生是于道泉先生的老友,他从于道泉先生那里获知北京图书馆民族语文组收藏的藏文古籍在国内甚至世界上是最全、最丰富的。于道泉先生希望黄先生到北图,并积极向北图推荐。然而黄先生平反以后,便由民族出版社安排到图旺主编的《藏汉大辞典》编纂室,时在成都。由此可知民族出版社欢迎黄先生回社工作,国家民委也说如果不想回出版社,民委可以安排。黄先生经过  相似文献   

2.
藏传佛教道次第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传佛教见行修方面的井然次第是其最根本、最内在、起决定作用的特点,在见地方面,藏传佛教各个教派都强调从小乘佛教理论学起,其目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和升华自我,最终达到精通大乘佛教中观见;在修行方面,不管是显教抑或是密教,也都非常强调次第.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5月的一天,国图民语组(全称为国家图书馆少数民族语文组)组长小全突然给我来了电话说:"我组老同志黄明信老先生去世了,享年99岁。"我顿感心里酸酸的,眼睛也模糊起来。何也?因我和黄先生的忘年之交啊!我到原善本部民语组是1988年,到民语组后第一个结识的就是黄明信先生,老先生面孔沧桑却说话得体、博学多才,好客热情、为人低调,后来得知黄先生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抗战期间曾和一大批爱国青  相似文献   

4.
<正>第四届藏传佛教教义阐释研讨会于2014年10月20日至21日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联合举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承办。中央统战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领导和各教派高僧、学员共7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围绕"藏传佛教与平等思想"进行了充分的研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教义阐释研究"课题组向会议提交了《藏传佛教教义阐释研究文集·藏传佛教与平等思想研究专  相似文献   

5.
建筑作为人类室内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不仅是一种社会物质产品,同时是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品。人类在建筑艺术创作中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各种建筑艺术语言表达其时代的精神和社会物质文化的风貌。宗教作为"文化的基本质量",在藏传佛教的宗教建筑上具有强烈的表现。藏传佛教的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民族精神的物化体现,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藏传佛教是藏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从内部的佛台到外部的经幡,从火塘边的座位到喇嘛的住床,都打着藏传佛教的印记。藏传佛教的艺术境界,让古今中外的人都为之赞叹,这与藏传佛教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主要从藏传佛教主要的精神实质出发,以素有"东方小瑞士"之称的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的寺院郎木寺的藏传佛教建筑为例,探讨藏传佛教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高颖 《中国藏学》2013,(1):184-186
第二届藏传佛教教义阐释会议于2012年12月1日至2日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联合举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承办.藏传佛教界高僧大德、在京的部分藏学专家学者、中央统战部、西藏和四省藏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共60余人参加会议.研讨会期间,藏传佛教界高僧大德和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弘扬优良传统,利国利民利教"进行了充分的研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教义阐释研究"课题组还向会议提交了《藏传佛教教义阐释(试讲本)》《藏传佛教教义阐释研究文集》(第一辑)等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杨卫 《中国藏学》2017,(2):180-182
作为目前藏传佛教格鲁派护法神之一的白哈尔神,何时传入吐蕃,是被"抢"到吐蕃还是被"请"到吐蕃的,学界还未展开详细的论述。文章结合藏汉文史料,对白哈尔神传入吐蕃的时间进行了考辩。  相似文献   

8.
黄维忠 《中国藏学》2017,(3):188-189
<正>黄明信先生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藏研中心)有着不解之缘。黄先生系藏研中心干事,《大藏经》对勘局顾问,《中国藏学》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过黄先生的多部学术专著,《中国藏学》发表过黄先生论文、回忆文章多篇。我们不妨以按年的方式展示黄先生与藏研中心的不解之缘。1988年《中国藏学》创刊之际,黄先生即与谢淑婧、丹珍卓玛合作,在汉、藏文版上发表《北京图书馆  相似文献   

9.
陈宗荣 《中国藏学》2022,(6):204-206
<正>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本次视频会议是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1届会议的云上边会,会议邀请到10位中外藏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研究成果和心得,作了主旨发言,几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点评。发言聚焦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和藏传佛教中国化问题,讲情况、谈观点,视野开阔、角度多样、别开生面、内涵丰富、学理厚重、见解独到,听了深受教益,既有利于澄清境内外一些人在藏传佛教中国化和藏传佛教活佛转世问题上的错误认识,也有利于揭露批驳敌对势力利用藏传佛教问题对我进行的造谣、诬蔑和攻击。  相似文献   

10.
柳森 《中国藏学》2017,(3):184-187
<正>黄明信先生的逝世,是中国藏学界的一大憾事,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与研究领域的一大损失。因专业调剂,我有缘初入藏学研究之门,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期间,即已久闻黄先生大名,也曾认真拜读过黄先生大作,但直至2015年春节前夕,才因陪同领导前去慰问之机,有缘得见黄先生本人。清晰记得那时,黄先生悠然自得地倚在床边,旁边还有那台他每天用来记录梦境的笔记本电脑,黄先生面带微  相似文献   

11.
牛颂 《中国民族》2015,(6):76-76
第一次听说"德格印经院",是在国外听外国人说的。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我率团到澳大利亚参加由中国佛教协会举办的中国佛教文化展,我们带去的是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展。提供展馆的是昆士兰州国立博物馆。馆长在招待晚宴上和我谈起藏传佛教,说她已安排了中国的行程,北京雍和宫还有德格印经院都要去看看。她问我德格印经院在中国的哪个地方,她神往已久,因为只有在那里才有真正的德格版。那时,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与藏传佛教的接触是从13世纪开始的。13世纪前50年中,蒙古诸汗不仅通过回纥人、契丹人和汉人,而且还从包括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和八思巴这样的藏传佛教高僧那里了解了佛教。此后藏传佛教在蒙古统治阶层内不断扩大影响。在元朝最后几位皇帝统治期间,佛教经文的某些章卷已经译成了蒙古文,蒙古族甚至还建  相似文献   

13.
12-13世纪初,藏传佛教噶举派、萨迦派僧人纷纷到西夏传法,使藏传佛教当时流行的主要密法传播到西夏并形成一定规模。西夏政府亦对藏传佛教显示出极高的热情,给予吐蕃僧人以很高的待遇,并在法律上享有诸多特权。藏传佛教僧人在西夏除了传法译经外,还在政府机构中担任职务、在外交活动中充当使臣等,对加强吐蕃民族与西夏境内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联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夏的藏传佛教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藏传佛教对西夏佛教乃至整个西夏文化影响很大 ,而西夏对于藏传佛教的东传又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西夏接受并发展藏传佛教有其民族渊源和历史基础 ,受到西夏和吐蕃两个民族政治关系的影响。西夏的藏族僧人数量较多。现有各种资料表明 ,藏传佛教在西夏的发展大抵以河西走廊为重点 ,并逐渐向西夏腹地延伸 ;藏传佛教对西夏的影响 ,主要是在西夏中后期。设立帝师是西夏僧官制度的重要特点。新发现的文献表明 ,早在元世祖忽必烈封授八思巴为帝师 (1 2 6 9年 )一百年前 ,西夏就开始封设帝师了。西夏时期的文献出土、发现很多 ,其中不乏藏传佛教经典。西夏故地 ,还发现了大量藏传佛教的绘画和雕塑。藏传佛教对西夏的佛教建筑也有显而易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青史作者廓·宣奴贝(又译作桂·宣奴贝或廓诺·迅鲁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著名僧人和佛经翻译家。生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死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享年九十岁。宣奴贝勤奋好学,遍访名师。他一生所依止问学的著名僧人有六十多位。“他翻译了许多梵文经典,成为当时精通梵文、学贯五明的著名藏族学者。宣奴贝著作宏富,  相似文献   

16.
藏传佛教在西夏的传播是目前藏学界与西夏学界都重点关注的话题。以往的研究多偏重于对西夏译藏传密教文献的研究,而对显教义理文献涉及较少。事实上,在黑水城出土的西夏译藏佛教文献中存在大量的、能够代表藏传佛教后弘期"经院学"传统的文献。对这些文本的对勘与研究能够对藏学及西夏学研究做出三方面的贡献:一、理解夏译藏的语言体系;二、厘清藏传佛教在西夏更为完整的传承史;三、以西夏材料反观前弘期初期的藏传佛教史。文章成功同定了夏藏文本的《正理除意之暗》,并讨论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西夏译量论文本,指出整个桑浦量论传统在西夏时期深入传播的历史可能。  相似文献   

17.
飞来峰矗立于杭州西湖西北灵隐风景区的青山翠谷之中,峰奇石怪、泉清气幽。在峰麓玲珑的山石和奇幻的洞壑间,散布着起自五代吴越国,经历宋、元、明诸朝雕造的佛教石刻造像300余尊,形成了我国石窟雕刻艺术史上最后一处大规模遗存。尤其是元代的造像,雕工精细,具鲜明的时代特征。现存百余尊元代雕作,大体可分成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两大类。属藏传佛教性质的有33龛、47尊造像,为我国元代遗留至今规模最大的一处藏传佛教石刻造像真迹。 杭州飞来峰藏传佛教造像,题记中有年号可辨的最早造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最晚的为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无明确年号可辨的造像,从艺术风格与历史背  相似文献   

18.
张付新 《西藏研究》2005,(2):95-100
阿勒坦汗选择信仰藏传佛教标志着继蒙元之后,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再度弘传。文章从阿勒坦汗皈依藏传佛教的过程分析,认为阿勒坦汗信仰藏传佛教的动机在于他与藏传佛教互动中的自身信仰,同时还在于蒙藏传统及其文化共性。  相似文献   

19.
明宣宗与藏传佛教关系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才让 《中国藏学》2007,(3):14-19
明宣宗继承永乐朝的藏传佛教政策,继续对藏传佛教各派实施"多封众建",注重藏传佛教在稳定边疆方面的政治功能。同时,明宣宗与明成祖一样,对藏传佛教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扶持瞿昙寺、大崇教寺的修建,以及师从高僧班丹札失受闻密法,反映了明宣宗与藏传佛教之间的多重关系。  相似文献   

20.
元明时期藏传佛教传入炳灵寺后,大部分窟龛壁画被重绘成藏传佛教内容。在藏传佛教造像中,四臂观音像出现的频率很高。四臂观音是观音化现的以代表六字真言的密宗观音之一,在藏传佛教中地位极高,这种最常见的密宗造像对我国观音信仰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