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呷 《中国藏学》2013,(2):148-155
十世帕巴拉喇嘛充满传奇色彩,先经金瓶掣签被认定为九世帕巴拉喇嘛的转世,12岁时被迎请到昌都寺举行坐床典礼,20岁时因"康珠玛"明妃事犯戒被取消转世喇嘛的名号。此后他一边继续管理昌都寺,邀请高僧来寺讲经传戒,组织寺僧学习辩经,一边不改对藏戏、卓舞、《格萨尔》等文化艺术的爱好,并使这些文化艺术在昌都寺和昌都得到了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转世相沿多诡橘,除弊特命金瓶掣;决疑定众顺其情,鸿丈巍焕喇嘛说。此四句诗出自嘉庆皇帝所撰之《普陀宗乘之庙瞻礼纪事》。文中对其父皇乾隆所撰之《喇嘛说》颂扬有加,推崇备至。子颂乃父,自古多见,而乾隆之《喇嘛说》(又称《御制喇嘛说)})确实是一份值得大书特书的重要历史文献。《喇嘛说》撰写于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原文以满、汉、藏、蒙四种文字刻于碑,保存于雍和宫,迄今已历2O4年矣。《喇嘛说})的产生与18世纪下半叶的西藏社会有着直接关系。此时发生过几件大事:l、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之乱。1747年2月,主持西藏政务…  相似文献   

3.
邱熠华 《中国藏学》2024,(1):11-21+208-209
民国时期,在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较为困难的背景下,由汉藏民间僧俗大众掀起,并得到历届民国政府支持的汉藏佛教文化交流活动迅速发展,不仅推进了汉藏佛教界的交流与互动,而且有助于加强西藏与内地各族民众的交流与了解,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心理基础,推动了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历届民国政府支持下,以九世班禅、诺那呼图克图、喜饶嘉措等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僧人在内地弘法讲经、传播藏传佛教及西藏文化,传播的人群范围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皇室、高官等阶层,而是拓展至内地更广大的各阶层民众。传统的藏传佛教法会具有了团结民众、抵御日本侵略等时代意涵。1936年,国民政府制定颁布《喇嘛转世办法》,沿袭清代治理西藏之策,以国家法律管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事宜。同年,国民政府还颁布《补助汉藏僧侣游学规则》。这些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阿家活佛是清代杜尔伯特旗最大的转世活佛.本文以蒙文《乌珠穆沁旗莫洛木喇嘛传》等资料,订正了有关一世阿家活佛的二处重要问题:一是其认定者应为五世莫洛木活佛,二是其认定时间是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之间.  相似文献   

5.
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研究其活佛转世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实质,对于进一步研究西藏佛教和西藏经济、文化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一、何为活佛转世活佛转世是以佛教的灵魂不死投胎复生的唯心观念与寺庙集团的经济利益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制度。喇嘛教认为,修行好的喇嘛的灵魂是不会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死亡的,而且能  相似文献   

6.
章嘉活佛是清代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活佛转世系统之一,正如乾隆帝在《御制喇嘛碑》中所说:“我朝惟康熙年间,只封一章嘉国师,相袭至今”,从康熙帝开始,历辈章嘉活佛在清朝宫廷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而历辈章嘉活佛中以二世阿旺洛桑却丹和三世若必多吉最为重要,对康雍乾三朝清廷与西藏和蒙古的关系发挥过重大的作用,在清代藏族史、蒙古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对当代康区及果洛地区藏传佛教在复兴背景下纯粹的卡里斯玛(genuine charisma)现象进行一种社会学的研讨,其关注的焦点是当代我国境内藏传佛教的转世喇嘛的内质及其集体功能.在理论层面上,这篇文章质疑了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观点,他仅将卡里斯玛看作个人人格魅力,并且认为它经历着一个日常化(routinization)及最终消亡(denuse)的过程.作者基于对藏族深具魅力的转世喇嘛及其与寺院制度共生关系的认识,提出了在藏文化情境中,纯粹的卡里斯玛不仅是以个体人格为中心的现象,更关键的,它还是古老宗教体系集体性的表现.这类佛教里的纯粹卡里斯玛,不仅其再生得到了藏传佛教寺院制度的支撑,甚至还可以在希望获得它的人们身上传导.  相似文献   

8.
展示活佛历史的画卷──《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评介常远歧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也是藏族人民对佛教文化的一大创造。活佛转世,在世界各种宗教中是绝无仅有的宗教制度。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是藏传佛教中两个最大的活佛转世系统,也是西藏近...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利用早期汉、藏文史籍有关元代帝师的记载,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证了17世纪蒙古编年史书(这里主要指罗桑丹津《黄金史》、佚名《黄史》、萨冈·扯臣·黄台吉《蒙古河流》等几都蒙古文史书)所载蒙古元时期历任供养喇嘛,认为这些喇嘛大多都与史实不符,可能就是为了在蒙古地区传播黄教而编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是从噶举派(俗称白教)的噶玛巴希开始的。噶玛巴希是藏传佛教的第一个活佛,从此也就有了活佛转世制度。宗喀巴创立格鲁派(俗称黄教)后,也沿用了活佛转世办法。宗喀巴的两个大弟子即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就用转世办法继承,沿袭至今。班禅转世一般要经过五道程序。一,寻访灵童。在前世班禅去世一年后开始进行,由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僧官执行。首先打卦或请护法神降神,确定灵童出生地的方向、路程及地方特征等,然后由僧官们按此线索分路寻访。二,辨认器物。取前世班禅生前常用的最喜欢的器物,再取相同形状和数量的其它器物,将二者混在  相似文献   

11.
《西宁府续志·志余》录青海大通知县贾勋《光绪七年随钦宪福公赴朝藏寺验佛》长诗一首,是其随钦差大臣赴朝藏寺验看五世章嘉活佛转世灵童候选人纪实之作,对于研究清朝的活佛转世制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一南 《中国藏学》2016,(2):195-200
19世纪末的英国学者劳伦斯·瓦德尔在《西藏佛教或喇嘛教》一书中,从深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视角出发来看待西藏的活佛转世制度,认为活佛转世思想是少数藏传佛教领袖出于维护统治需要而在"似是而非的佛教原理"基础上编造出来的虚假理论,与佛教正统思想大异其趣。他对活佛转世制度的多方面误读,既体现了他在佛教知识方面的局限性,更凸显了他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下怀有的妄自尊大态度和宗教歧视心理。  相似文献   

13.
《拉喇嘛益西沃广传》(藏文)发现于哲蚌寺所藏五世达赖喇嘛专供书籍中。此书作者古格·扎巴坚赞,是15世纪时期阿里古格人,根据托林寺重要历史公文和弥足珍贵的古籍资料完成了这部传记的撰写,在书中如实引用了拉喇嘛益西沃亲自颁布的大量谕令,比较全面地记录了拉喇嘛益西沃时期真实的社会面貌,对该时期的政治、文化、宗教、法律法规及民俗习惯等社会状况研究有着重要学术参考价值。本文所译注内容为《拉喇嘛益西沃广传》(书■ 106)藏文乌美手抄本第19叶背至41叶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拉喇嘛益西沃、拉德贡、拉廓尔赞父子三人为弘扬佛法而做出的功绩,以及拉喇嘛益西沃制定的僧人戒律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周学军 《西藏研究》2000,(4):116-118
1913年 1月 11日 ,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代表、俄籍布里亚特蒙古喇嘛阿旺·德尔智与外蒙古分裂集团签订了相互承认蒙古和西藏“独立”的《蒙藏条约》。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所王远大先生《近代俄国与中国西藏》一书对蒙古方面签字人职衔的译文是 :“1913年 1月 11日 (作者页注 :藏历水鼠年十二月四日 ,蒙历至尊二年十二月四日 ) ,《藏蒙协定》在库伦签字……蒙古方面在协定上签字的有副总理大臣兼外务大臣尼塔比利克图达喇嘛拉布敦、曼赖卡图尔白楚达木定苏伦。”① 据此汉译文 ,达喇嘛拉布敦的职衔是“副总理大臣兼外务大臣”。事实并非如此。 …  相似文献   

15.
《贤劫千佛号》系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一部工具书。斯时,藏传佛教格鲁派大盛,住京喇嘛颇多,尤其不乏高僧大德驻锡京都,他们都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各自贡献。其中授予国师、呼图克图、各族喇嘛奉若圭臬的三世章嘉若必多杰应为魁首。他于1740年奉乾隆皇帝旨意,将藏文大藏经《丹珠尔》译为蒙古文,1772年又奉旨把藏文《甘珠尔》译为满文,后又将汉文大藏经中的《首楞严经》10卷译为满、蒙古、藏三种文本。嗣后又编纂了《同文韵统》、《满汉蒙古西番合壁大藏全咒》(简称《四体清文鉴》)、《喇嘛神象集》等10数部经籍。《贤劫千佛号》也产生在那个时期,与上述各种经籍的翻译活动密切相关,只因纯系佛号名称,后人很少提及。但在当时翻译诸多经籍时是必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书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山法了义海论》之"果"篇章中,笃补巴·西饶坚赞引用《大般涅槃经》《大法鼓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等以及"慈氏五论""龙树六论"等佛教经论中的相关论述,深入阐述了佛的法、报、化三身的理论、实践、功能等内容,材料丰富,持之有故。文章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此书的"果"篇为资料依据,对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佛学理论依据进行了探究,尝试完整呈现活佛转世制度的演变轨迹及佛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题解 (一)《喇嘛棍噶扎勒参传略》为《至尊慈氏图多普棍噶扎勒参善祥传宝藤》(rjebtsunbjams pa mthustobs kun dgav rgjal mtshan dpal bzang Povi rnam thar nor buvi vkhri shing)的改写本。原书作者为贡巴寺赤哇热旦加措的转世化身格桑图丹加措。原稿收藏于甘肃拉卜楞寺,据说贡巴寺也有手抄本流传。现经甘南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有关人员核订、删节、缩写于1988年以藏文长条本铅印。本文依据新版翻译。 (二)有关棍噶扎勒参的事迹,见于《清实录》等史籍者,为了使历史事件更加确切、详实,有连续性,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引来为译文作了注释。 (三)译文尽可能忠于原文,文中一些不合适的提法及伤害感情的用词,一般未作回避,仅作参考,特此说明。人名、地名等的参照藏文用拉丁代字转写。 (四)关于棍噶扎勒参名称的音译,一般习惯用“更噶坚参”这几个汉字。然《清实录》等汉文史料中均用前者。为了读史之便,故沿用之。 棍噶扎勒参,(kun dgav rgjal mtshn)又名喜穆巴图多普。佛号“喇嘛尕若”,蒙语  相似文献   

18.
科尔沁的傩型戏剧《米拉查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沁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的蒙古人自古以来信奉蒙古勃额(萨满教)。16世纪喇嘛教格鲁派传入蒙古地区。1639年2月,皇太极第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即重信固伦公主)下嫁科左中旗第一代多罗郡王(也称和硕温都尔亲王)奇塔特,随身带来了替身的活佛喇嘛乎毕勒干。之后于1646年建立了科尔沁第一座喇嘛寺庙爱佑喜庙。①从此喇嘛教在科尔沁广泛传播。科尔沁的腹地哲里木盟先后建有二百多座喇嘛寺庙。在这些寺庙中流传着约七种“查玛”(俗称跳鬼)。即《伊和查玛(大型查玛)》、《米拉查玛》、《色日布却金查玛》、《伊顺查玛(“三九”查玛)》、《如布珠乌兰查玛(十人显赫灵图查玛)》、《朝德白拉姆查玛(天女查玛)》、《丁哈日查玛》。其中《米拉查玛》最具戏剧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中国藏学》2013,(S1):102-112
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独有的传承制度。从公元13世纪至今的700多年里,活佛转世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制度。活佛是指藏传佛教中通过转世方式产生的特殊群体,部分活佛在蒙藏等地区享有较高的宗教威望,与藏传佛教流传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密切,逐渐形成了若干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历代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活佛转世,并对其进行管理,形成了整套历史定制。文章从活佛转世的产生、活佛转世制度的演变、活佛转世的历史定制、当代中国的活佛转世等多个方面阐述了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  相似文献   

20.
新书浏览     
<正>《活佛转世及其历史定制》陈庆英、陈立健著16开191页165千字平装定价:23.00元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ISBN978-7-80253-208-3/B·83责任编辑:永红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所独有的一种宗教的传承方式。本书从活佛转世制度的产生、格鲁派早期的师徒传承、历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