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提摩太来华之初,遵循传统的街头布道传教方式,但收效甚微。"丁戊奇荒"发生后,李提摩太积极进行赈济活动并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声望。以"丁戊"赈灾为契机,他广交官绅,译印书刊,培训当地教会领袖,借推动中国改革之机力图使中国皈依基督,从而开创了一条新的本土化传教路线。然而,近代中国的变革日益走向非基督教化的趋势,这是李提摩太所不能左右的。  相似文献   

2.
李提摩太在华共45年,既是乐善好施的传教士,也是纵横捭阖的政客,更是博学多产的学者,他宣教赈灾,匡时救世,顾问政局,宣传变法,著书立说,传播西学。李提摩太是中华民族充满屈辱和伤痛而又不屈不挠、奋力以求的近代历史的缩影,对晚清社会变革进程的影响可谓沦肌浃髓,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可谓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3.
晚清基督新教传教士李提摩太最早将《西游记》较为完整地介绍到西方世界。在宗教对话成全模式之下,李提摩太虽然对以大乘佛教为代表的中国宗教表现出更加宽容的气度,但他仍然坚持基督教信仰的优越性,故而其翻译也都打上了深刻的基督教烙印。作为李氏唯一的一部文学译著,《西游记》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李提摩太一生的宗教理想,这无论从他翻译《西游记》的动机和意图,还是从他对《西游记》作者丘处机的认识与推崇上都可见一斑。虽然他始终站在基督教立场上阐发《西游记》的文学价值和宗教文化意义,但他的这种努力,无疑对西方世界理解和关注中国,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都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提摩太与戊戌变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场斗争中,有一位异常活跃的外国人,他与维新派人士以及其他各派人物的关系极其微妙。他就是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李提摩太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敏感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我们愿意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就教史学界的同行。  相似文献   

5.
作为信仰的一种“此在”的历史性表达形式,“诸宗教”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环境和个体因素的影响。鉴于此,我们回到“宗教”之本义,并在此视域下分析李提摩太之佛耶对话思想。李提摩太之佛耶对话的主体并非两种“具体化”后的制度性宗教,因此,李氏之佛耶对话并非“援佛入耶”的“置换模式”,而是以上帝之国在世界的建立为目标、以治理世间之苦难与罪为途径的对话模式。  相似文献   

6.
李提摩太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传教士之一.他的传教策略经历了从原来的“街头布道”向“寻找上等人”的过渡,其转变即发生在山东传教期间.在此期间,山东、山西等地发生了严重灾害,这给李提摩太提供了千载难逢的传教机会.他在通过报纸向晚清士绅宣介上帝的同时,也巧妙地对咄咄逼人的基督教文化进行包装,向儒家文化低头,从而打动了帝国境内最有势力、最有影响的上等人群体,这使李氏成为近代山东丁戊奇灾中的最大赢家.李提摩太的做法表面上看是基督教对儒教的妥协和退让,其实质却是“以退为进”,其目的在实行文化上的战略转移,这一举措为他以后走上传教的康庄大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启蒙”“救亡”的时代大潮下,儒家文化中的实用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占了上风,基督教文化无可奈何地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7.
李提摩太与蔡尔康合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译者采取的诗学改写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综合运用显性改写和隐性改写,使译文得以向译入语的主流诗学观念靠拢,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淡化了原语的文化侵入特征。  相似文献   

8.
虽然李提摩太对大乘佛教的诠释受到他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影响,甚至是受到传教使命驱使,但他的进路迥然不同于具殖民色彩的东方学,并且在动机和态度上颇为符合大乘佛教的精神。他在翻译佛典的过程中,没有强调东西方宗教观念之间的差异,反而突出它们的相通之处,希望以此作为基督教与佛教建立合作或友谊的共同基础,而不是使佛教徒皈依基督教。基于他的著述,可以发现他实际上实践了一种后殖民的批评,与殖民势力是对抗的。他的终极目的是全人类的解放,但进路与心态截然不同于那种解救东方人的殖民主义式思维,因为他从来不曾假设西方文明更为高等。就萨义德对东方学或东方主义的批判来说,李提摩太对大乘佛教的响应可以说是一个例外,甚至是反例。  相似文献   

9.
《百年一觉》是19世纪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为中文的早期作品,原著《回顾》的作者是爱德华·贝拉米。当时传教士倾向于将小说翻译成非文学体裁。旨在通过对《回顾》和《百年一觉》中名词进行对比,找出当时创造性的翻译手法,并分析传教士处理名词的效果及局限之处。  相似文献   

10.
根据现在听看到的材料,到1895年,马克思的名字才出现在中国,那是外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上海基督教广学会出版的《万国公报》上发表介绍英国社会学家颉德的《社会的进化》(题作《大同学》)一文中,提到马克思的名字,当  相似文献   

11.
山西教案期间,李提摩太因势利导,退让赔款,创办学堂,既出于传播基督福音的理想主义追求,以实现其长期以来热衷于推行教育变革和创办现代大学的理想,又在于对人类民瘼福祉的关切,其所创办的山西大学堂,既打开了山西认识世界的窗口,又对山西教育近代化乃至中国近代大学的创立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传统翻译学注重翻译标准的确立并恪守"忠实"的翻译标准,却忽略了文本之外的因素。安德烈.勒菲弗尔曾指出翻译是意识形态操控下的改写,这个观点恰好为《百年一觉》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通过译者李提摩太对译本的选择和采用的翻译策略可以看出《百年一觉》是意识形态操控下的产物,这也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李提摩太是晚清时期来华的英国传教士,他在《万国公报》上发表了大量主张中国变法的文章,内容涉及农业、贸易、交通、文化教育等领域。这些文章在当时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其宣传中也明显表现出为英美等殖民者服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李提摩太与蔡尔康合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在其情感化译笔的作用下,作品富有经世激情与古典雅情,加之合译融情,使中西两种文化在译文中达到了协和的交流状态,增强了译文的感染力和可读性,在语言与诗学的层面上促进了译作及其倡导的维新思想的风行。  相似文献   

15.
“佛学第一入门书”《大乘起信论》在20世纪最初十年两度英译,也引起了教、学两界的关注,其中,李提摩太以耶释佛的翻译方式更是引起了众多关注和争议。文章探讨了译本以耶释佛背后的价值取向以及李氏以耶释佛的表现形式,并尝试以新历史主义的方法考察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与历史、文化语境,进而发掘和肯定了译本的文化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可乐》2007,(10)
1895年5月,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游历浙江天台山,从寺院墙壁上抄得《大补清心丸》。21年后,他将此文收入所著的《亲历晚清45年》一书中。虽是佛语禅意,但今天读来,于平衡心境,祛除烦恼,增进健康不无裨益。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关于帝国主义与戊戍变法的关系问題,近年来已经引起国內史学工作者的注意。对英国、美国、日本在戊戌变法前后的阴谋操縱活动,史学界已作了应有的揭发。对李提摩太、林乐知等人的侵华思想和维新派的对外态度,也有论文进行探讨。最近,对广学会的西学与维新派的思想区別,特別是在思想文化纲领上,又有论文进行了具体的  相似文献   

18.
教会防范教案:甲午战后新教传教士集体上疏清廷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的晚清中外关系研究往往强调了甲午战后民教冲突的一面,而从未提到过传教士迫切希望减少这种冲突并为此作的努力。虽然清廷两派在基督教问题上的分歧导致1895年新教传教士集体上疏清廷的成效甚微,但清廷高层的改良派官员与李提摩太等传教士的交往和了解成为基层民教冲突影响高层政治决策的中间环节,预示了日后清廷修正基督教政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一般来说,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党派史学的叙述模式,即:革命史观和基于"社会发展阶段论"的线性革命史观,这些都是为维护各自政权的合法性、正义性和正当性服务的叙述模式。本文侧重从李提摩太、庄士敦等传教士的立场出发去观察辛亥革命的主要代表人物孙中山、袁世凯等,不但展现传教士以他者身份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前途的思考,更显示了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第一个提到马克思名字的报刊是上海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月刊。在一八九九年二月出版的《万国公报》第一二一期月刊上所载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节译、中国人蔡尔康撰文题为《大同学第一章》中即出现了马克思的名字,说他是“百工领袖著名者。”一八九九年四月出版的《万国公报》第一二三期所载《大同学第三章》中又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