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达斡尔族学者成德公,在1917年根据叶德辉的版本,逐词逐句,用蒙文还原的《元朝秘史》(即《蒙古秘史》)手抄稿本,现在收藏在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图书馆,手抄本库G79号书。他用蒙文翻译的《元朝秘史》手抄稿本,现在收藏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国立图书馆。 叶德辉版本是文廷式在光绪年间(1875—1908),从盛氏所藏顾广圻校本抄出,后归叶德辉所有并刻印的《秘史》。成德公用蒙文还原并翻译的叶德辉的《秘史》的前言包括:1、钱大昕跋;2、提要;3、跋;4、元朝秘史序;5、张穆跋等等,外加成德公自己的序言,构成“前面的序”(ypaax op)。成德公所还原的是《蒙古秘史》的正文部分,他所翻译的是《秘史》正文的每节后附有的总译部分。他用蒙文还原并翻译的特点是,逐词逐句,没有做任何文学修饰加工,保持原文的原样,体载也照样还原。  相似文献   

2.
1茶是中国的名产 ,也是中国特有的传统饮料。茶主要出产在江、淮之南。据专家研究 ,至迟在唐代 ,已开始流行 ,宋代大盛。到了元代 ,饮茶已经成为城市各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共同嗜好① 。蒙古族是何时饮茶的尚无确切记载 ,成书于 1 3世纪的蒙古族历史名著《蒙古秘史》提到了怯薛军偷茶叶被罚一事 ,这是最早记载蒙古人和茶叶接触的史料。这说明最迟在1 3世纪蒙古族已知饮茶。至 1 3世纪初 ,蒙古人的饮料主要是马奶、酸奶子。蒙古人自古在家里不喝白水。真实记录了蒙古 1 3世纪中叶的社会生活历史的 (英 )道森编的《出使蒙古记》在谈到蒙古人的饮…  相似文献   

3.
《蒙古秘史》(汉文音译本称《元朝秘史》),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献,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多见的艺术杰作,是伟大的史诗性的文学作品。 《蒙古秘史》这部文学巨著,描绘了一幅可歌可泣的古代征战的宏伟画卷,它把绚丽夺目、丰采多姿的草原生活和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展  相似文献   

4.
祭灶(火)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 蒙古民族的祭灶、祭火习俗由来已久。从成吉思汗时代先民到其后裔,都非常崇拜火和灶神(火神)。他们认为,火是纯洁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灶火是氏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同时,也是赐予人们一切幸福和财富,以及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 在《蒙古秘史》中就曾经记载过关于崇拜“火炉木塔”(火盘或炉灶)的事实。即当中占木真(成吉思汗)拔箭射其三弟时,其二弟别克帖儿求道:“……勿毁我炉灶,勿抛弃别勒古台!”(参见《蒙古秘史》卷二)。蒙古语中“火炉木塔”就是传家宝(或祖传家产),也是传宗接代之宝,若毁炉灶,就等于断子绝孙,灭家族。若抛弃别勒古台(成吉思汗最小的弟弟),就等于失去家产的继承者,因为古代蒙古人的继承法是末子为家业的世袭者,也  相似文献   

5.
早期蒙古的狩猎业与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狩猎业在诸北方民族历史发展中曾经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后来,由于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地位和作用逐渐被取代,成为起辅助作用的经济形式。蒙古民族共同体形成以后,在继承北方民族狩猎业经验的基础上,使狩猎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狩猎业在军事训练、补给生活所需、消遣娱乐等方面均起过极重要的作用。由于蒙古民族爱惜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泛伦理主义情怀等原因,蒙古帝国和元朝时期形成了蒙古最早的生态保护日和生态保护区。在保护日和保护区内,各种动物都受到法律或习俗的保护,甚至非生命物也成为当时人们保护的对象。这些对当今人们树立良好的动物保护意识、对人与动物的和平相处、为人们留下更多的“朋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歌是蒙古人交际的工具、心灵的朋友。但是,由于马背上的蒙古人十三世纪才有了自己的文字,由于逐水草而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没有使他们形成固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不会产生搜集记录民歌的专门机构、人员,随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的民歌大都失传了,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发生了变异,很难看到其原貌和断定其产生的确切时代。这是研究古代蒙古民歌最大的困难。此前国内外出版的几部蒙古文学史关于古代蒙古民歌的论述大都简括笼统,一些颇有分量的专著也缺乏明晰的史的脉络,恐怕都与这一难题有关。  相似文献   

7.
由“孛斡勒”等所体现的早期蒙古社会的性质○吉日嘎拉“孛斡勒”(bool)一词常见于《元朝秘史》等古代蒙古文文献,《秘史》旁译作“奴婢”。“奴婢”无疑是指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在政治上没有任何权利的奴隶,说明“孛斡勒”一词的概念在古代和现代基本相同。“孛...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蒙古秘史》成书 760周年纪念会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我国世界文化名著《蒙古秘史》很高的评价 ,认为该书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留下痕迹 ,并在世界文化史中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独特的艺术、美术和文学传统及天才的语言 ,使它不仅成为蒙古文学中独一无二的著作 ,而且也使它理所当然地进入世界经典文学的宝库。”《蒙古秘史》也称《元朝秘史》。该书成书于明洪武年间。全书近 30万字。现存版本有 15、12卷两种。本书是古代蒙古文化史上的一次辉煌日出 ,是古代蒙古族民族精神的伟大结晶。该书保存有大量从远古时代…  相似文献   

9.
《蒙古秘史》 《蒙古秘史》、《蒙古源流》和《黄金史纲》被历史学家们称为蒙文三大历史文献。 《蒙古秘史》原书名《忙豁仑·纽察·脱必赤颜》,汉文简称《秘史》。《蒙古秘史》的汉文原本称《元朝秘史》,今据蒙文原名,仍称《蒙古秘史》为好,这既与原文一致,也符合史实。 《蒙古秘史》成书于窝阔台汗十二年,公元一二四○年。无著者姓名。这是一部古代蒙古编年史,共分十二卷(另有十五卷本,但内容相同)。一至十卷,叙述成吉思汗先世,以及他卽合罕位以后征伐全国的事蹟。续集一、  相似文献   

10.
论题的提出 人们知道,“蒙古学”是被公认的国际性研究学科。我认为《蒙古秘史》(《元朝秘史》,下作《秘史》)一书,作为蒙古民族古典史籍、文学巨著,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且具有经久不衰的特殊魅力,可谓是一切蒙古史与所有“蒙古学”的总渊源。过去数百年间,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东、西方学术界,从不同学科、不同课题角度,使用诸多语言、文字,运用种种研究方法对本书进行了研究。从事于本书的探讨与研究者,几乎遍布中外。《蒙古秘史》一书,在古今中外所有古典史籍中,号称难治,问题成堆。其中,大部悬案,假如拿出洋洋万字的专题论著,亦未必能够排解龃龉诸说之疑难,并说清问题。 这一切的因由何在?除却由该书固有的特殊性质所决定外,还由于本书的论者或研究人  相似文献   

11.
蒙古人最初信仰原始的萨满教(亦作珊蛮教)。“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即“巫”的意思。我同古代北方各游牧民族,都曾普遍信仰过这种宗教。萨满(巫师)的活动,主要是以装神弄鬼为人“驱邪治病”;用火炙羊胛骨为人“占卜吉凶”;借鬼话神语解答人生祸福、生死诸难题。还有蒙古人颇为重视的祭祀活动,也均须由巫师击鼓诵经,膜拜祈祷。此外,萨满教的禁忌也很多,除有关生活卫生者外,多属迷信讲究。 蒙古人在对这各路鬼神、日月山川、风雪雷电等自然物的崇拜信仰中,是以“天”为至尊的。《蒙古秘史》一开始就记述成吉思汗始祖孛儿怗亦那,是“受有天命而降生的”。后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在鄂嫩河畔即大汗位时,萨满教巫师阔阔出在会上庄严宣告:“今奉天命命  相似文献   

12.
莫尔色先生用蒙古文还原《元朝秘史》阿尔达扎布我在1986年12月出版的《蒙古秘史一还原注释》①一书的前言部分里,曾经系统的介绍过内蒙古的蒙古族学者用蒙古文研究《蒙古秘史》的概况。当时因为没有得到札木察朗诺在193:1年著、1936年出版的《17世纪蒙...  相似文献   

13.
施世杰,清末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生平无考。著有《元秘史山川地名考》12卷,自序作于光绪丁酉二十三年(1897年)。《元秘史》是《元朝秘史》的简称,原名《蒙古秘史》,主要记述蒙古族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的事迹。作者佚名,原著也早已佚失,现仅...  相似文献   

14.
《蒙古秘史》作为13世纪40年代使用畏吾儿蒙古文的“第一代”贵族文人的作品,一方面它同蒙古族古代传统文化及其思维方式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又有它不同于以往传统古代文化与思维方式的、自己时代的、独特的新内容及其思维特征。对这一问题,[前苏]B·H·符拉基米尔佐夫深刻地指出:“不能忘记,《秘史》是浸润‘史诗’情绪,善于运用叙事诗文体,并常常进行叙事诗写作的蒙古草原贵族阶级的作品。任何一个代表人物,处在13世纪那样的气氛之下,如果要从事于‘当时’历史的著述,势必要受这种叙事诗体裁的影响;而《秘史》正是在1240年写成的。因此,《秘史》的特征并不在于它是一部‘英雄史诗作品’,而在于它是一部浸透着叙事风格,充满‘草原气息’的编年史。”(《蒙古社会制度史》,刘荣(火厶八夂)译,第16页)这位蒙古学家的这段言语,是针对著名蒙古学家巴托尔德一直把《秘史》当作英雄史诗作品的不同见解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蒙古秘史》军事思想的研究,笔者曾在几篇文章中作了探讨,本文再专门就《蒙古秘史》(以下简称《秘史》)的时间、空间问题作一讨论。 1 首先,我们看看《秘史》是怎样表述时间、空间问题的。 《秘史》这部充满草原气息的战争史著作,向人们展示了古代蒙古民族对时间和空间的把握,表现了游牧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蒙克腾格里”(长生天、永恒的天)除了具有天人关系的认识论意义外,还具有时间观念的意义。《秘史》中的“蒙克腾格里”,已具有时间是无限的思想内容。所谓长生天、永恒的天,是说苍天不老,永远存在。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蒙古草原上,蒙古民族一代又一代生息、繁衍着,“蒙克腾格里”永远伴随着他们的生生世世。因此,他们把天看作是永恒的,其拜天之俗礼,除了对宗教(萨满教)的信仰外,也来自于内心对这一永恒时间的感叹、依赖乃至赞美,表现了古代蒙古族对时间无限的朴素认识。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从传说时代开始,即有树碑家谱、族谱的优良传统.由《蒙古秘史》肇始,蒙古人的前辈们为今天研究蒙古系谱学,遗留下珍贵的历史遗产.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几代有识之士,都曾下大力量搜集、整理蒙古人的家谱、族谱,使该院图书馆成为国内收藏蒙古家谱较丰富的图书馆之一.今天他们所收藏的《尹湛纳希家谱》、《科尔沁·哈布图哈萨尔世系谱》、《鄂尔多斯·巴尔苏博罗特家谱》、《达延汗世系谱》……,都被视为研究蒙古家谱学中的珍品.这里刊布的《哈布图哈萨尔世系谱》,即是其中之一.该家谱是奉命抄录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孟秋二十九日,为传统中  相似文献   

17.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帝国建立以前,蒙古族社会是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还是已实现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本文将对此作初步探讨。 一 有人认为:“十一——十三世纪的蒙古人,只靠游牧经济不能过活,食物不足,需靠狩猎,部分地靠渔捞补充”,还是“游牧狩猎民”,因此,当时尚处于氏族社会阶段。我认为这种看法对当时蒙古人的畜牧业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都估计过低,是需要商榷的。  相似文献   

18.
鄂温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兄弟民族之一,共有一万三千余人。主要分布在我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自治旗、陈巴尔虎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额尔古纳左旗、额尔古纳右旗,还有一小部分分布在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据调查鄂温克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年以前。他们世代过着游猎生活,终年狩猎在大,小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约在十八世纪中叶,一部分鄂温克人从雅鲁河一带迁到今鄂温克自治旗境内以后,便由狩猎业转向畜牧业生产,成为鄂温克牧民;很少一部分迁至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一带,有的转向农业,成为鄂温克农民;从勒拿河迁至额尔古纳旗的猎民,至今仍从事狩猎生产,他们是鄂温克猎民。清朝雍正年间,鄂温克族编入八旗,有的被派遣到爱辉、嫩江、齐齐哈尔、呼伦贝尔、新疆伊犁一带守卫边疆。在反对帝俄侵华战争中,鄂温克族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札萨克”与札萨克制“札萨克”一词,在《蒙古秘史》里写作“札萨黑”(§153).“札萨克”语源于古突厥语,意为禁止;决定、决议、命令、法令、法典、法律;罚款、罚金、惩办、处罚;贡赋、施给;军事纪律等含义.蒙古语借用突厥语词汇之后,“札萨克”除有上述意义外,尚有政务、政令之意.“札萨克”在《蒙古秘史》中最早作为“军法”一词使用的(§153).  相似文献   

20.
马晓林 《文史哲》2023,(2):118-129+167-168
壬子年(元宪宗蒙哥二年,1252)日月山祭天,是有元一代的重要政治文化事件,但在元代的不同文献中有关键性细节分歧。经史源分析,可以发现元文宗朝政书《经世大典》将日月山祭天礼乐活动归于宪宗蒙哥,而将碑传史料中所记的世祖忽必烈隐去。考诸壬子年史实,是忽必烈主导了中原礼乐人员从东平到漠北日月山的活动。壬子年忽里台大会期间,以蒙古文撰写的第一部“国史”《蒙古秘史》成书。《蒙古秘史》所载成吉思汗命子孙祭祀不儿罕山之圣训,与壬子年日月山祭天交相辉映。蒙哥重视的是蒙古传统祭祀,虽然他观看了中原礼乐,但并不感兴趣。到元世祖时期,壬子年日月山祭天仍留存在华北民间记忆中,但在官修宪宗实录中却难觅踪迹。元文宗朝编纂政书时,重新宣扬壬子年祭天,而且篡改了仪式、人物等历史细节,以便为元朝首次亲郊造势。文宗朝政书中的这种篡改过的历史书写,直接被明初《元史》的《志》及部分《列传》所继承。元朝宪宗、世祖、文宗时期官方对壬子年祭天的书写与改写,反映了元朝政治文化二元传统的演变与融合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