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性与法律的滞后性矛盾十分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区域性和变异性的特点,由此带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现在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行政法保护模式和知识产权法保护模式两种,我国已有行政立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规制,为完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进行版权保护。  相似文献   

2.
民法典颁布后,现代民事权利客体相较于传统民事权利客体有了重大突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智力成果的一种类型,将其纳入民事权利客体进行保护符合其本质属性。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体系要求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事权利客体中的地位、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事主体层次、甄别行为人的侵权责任,从而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民事权利,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中国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有关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从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与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式保护,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保护方式等六个方面,对近十年来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做了系统的梳理,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趋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在现阶段不具备取得实效的条件,仍需对其进行单项分类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行学科分类及保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实践带来了较大困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法律角度进行重新分类有利于法律保护。法律视阈下应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和濒危程度为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并通过国家立法干预以及市场调节的方式进行相应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增值、传承的创新性手段,也是诸多学者研究的主要领域。为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文章在CNKI数据库基础上,以2005至201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文献为范围,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社会评价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评估,提出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的结论与建议,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实践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知识产权制度表面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某种契合性.但实质上,知识产权以私权垄断为创新激励的制度设计理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标存在深层次的矛盾和冲突.单纯采用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还很有可能造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标(保护文化多样性)背道而驰的逆向选择现象.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依靠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而应该在完善国家供给与国家补贴制度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并在国际范围内构建“使用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偿制度”.  相似文献   

7.
皖北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高度重视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过度依赖传统文化资源,缺乏新兴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整体规划不到位等原因,导致皖北地区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民间文化接班人青黄不接,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够等,都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本文将针对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进行探讨,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8.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现状,对数字图书馆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制,以及数字图书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网络化传播中的系列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与利用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选择之一。对"可进入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开发与利用,需要在政府主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可行性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人力资源开发等要素的支撑下进行。  相似文献   

10.
一座城市中所具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这座城市的历史印记,同时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城市文明中具有其特殊的价值。以福州市为例,在对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概述基础上,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市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分析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福州城市文明的特殊价值,最后就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与福州城市文明相结合,服务于福州城市文明提出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始终存在市场困惑,主要表现为迎合市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存在认识困境;市场吸纳容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之间存在包容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角色与市场角色之间存在错位现象。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困惑的原因在于对“资本”的认知有失偏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特质认识不足,以及市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多元主体话语博弈的对象。理性看待资本、确立市场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特质、探索多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模式、甄别不同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情况以及灵活转变政府角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是一项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和文化的深度结合正越来越成为吸引人们旅游的重要动力。金华市文化底蕴丰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旅游发展自然离不开文化,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文化商品开发,为旅游创造经济价值,旅游产业将得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所在地地区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作为其保护开发的重要手段,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三个角度进行,并采用指标细化评分的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评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的数据,结合RMP理论,对山东省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和开发模式进行探讨.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状况,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基础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基础教育紧密结合,不仅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有助于基础教育焕发新活力。本文分析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点,着重阐述重庆市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基础教育的具体举措,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基础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比较与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学界较为关注的论题,本文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务院颁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人手,对其原初含义和本土化流变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引入汉语语境,纳入学界已有的概念体系进行比较分析,为实现其在汉语语境中的有效性做出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主要途径。回顾近十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的成果,发现它具有“三多三少”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是多强调正规教育(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少谈非正规教育的作用;二是多强调普通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培养,少强调职业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培养;三是多讨论各级各类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少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评价。思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现状,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功能,切实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热下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得到认可,政府和学界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表现出很大的热情,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热潮下,有必要进行冷静的思考,警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不良倾向,才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坏、失传的形势日益严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赋存状态的量化评价,可以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决策依据.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和特征的分析,结合常用的社会调查、定性描述、定量评价等方法,归纳整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赋存状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在遵循评价指标构建原则且参考以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符合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赋存状态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以达到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赋存状态评价模型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1月举行的"逐鹿中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郑州论坛",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为主题,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等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政府责任三大论题,深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与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倾向、文化遗产学学科成立的概念与范畴及课程设置、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责任等基础或前沿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如何科学界定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核心范畴,如何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商业化的关系,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概念、范畴是什么、如何形成本学科的研究范式,高等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政府应如何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结合起来等。这些问题既为相关领域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学术背景、理论参考与学理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