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虹 《日本研究》2002,(3):33-39
一、小泉政权的调整措施将加大失业压力  目前日本经济正面临着重大危机 ,完全失业率创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 ,东京股票市场的平均股价甚至跌破 1万日元。1 1 0年来日本经济长期停滞 ,原因之一是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中的一部分形成大量不良债权 ,成为阻碍日本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 :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日本经济整体陷入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之中 ,为消除过剩债务 ,日本整体的总需求不得不被迫压缩。因此日本政府在 2 0 0 1年 6月 2 6公布的改革基本方针进一步强调必须最终处理不良债权。2  ●强调结构改革的小泉政权大力推动最…  相似文献   

2.
刘红 《日本研究》2008,(3):22-26
不良债权问题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金融系统所面临的最为严重、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从不良债权的产生到不良债权的基本解决,日本处理不良债权历时十余年之久。是什么因素导致日本不良债权处理的长期化?本文从政府、银行及企业三个层面对日本不良债权长期化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1999年春季之后 ,日本经济为什么在结束了恢复期之后 ,重返复苏轨道的努力再次受到挫折呢 ?为探究这一问题 ,首先需要回顾“停滞的 1 0年” ,即 90年代日本经济的状况 ,并从中找出重要的教训以及应当采取的政策。首先可以列举出以下几点 :( 1 )尽管日本的实体经济得到恢复 ,但商用地价的回落并未阻止不良债权问题的继续恶化 ;( 2 )银行的信用危机依然存在 ,中小企业很难恢复活力 ,而宏观经济整体的恢复也难实现 ,刺激宏观经济的政策一中断 ,经济马上会衰退 ;( 3)当开始进行彻底处理不良债权(所谓直接偿还 )的担保处理时 ,地价才开始有了底值…  相似文献   

4.
僵尸企业问题是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所面临的棘手问题。为了破解僵尸企业问题,日本政府初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如何解决银行巨额不良债权上。由于政策重心的错位及其滞后性,不但不良债权问题没有得到较好处理,僵尸企业问题也越发严峻。小泉内阁上台后总结前期的经验教训,采取了政府、银行、企业三方联手处理僵尸企业问题的对策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日本的经验教训,对于中国如何采取措施及时有效解决僵尸企业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日本经济低迷的性质及其成因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自泡沫经济破灭起,日本经济已在低迷状态下徘徊十年有余,至今尚未呈露出明显的摆脱迹象。经济增长乏力,内需不振,物价回落,财政赤字严重,企业收益下降,银行中介功能降低等现象,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尽管日本政府在扩大财政支出、不良债权处理以及推进结构改革方面用尽了解数,经济界也开出了诸如优先处理不良债权、预设通货膨胀指标、缓和  相似文献   

6.
日本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问题──泡沫经济的后遗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陈虹截止到1994年9月底的统计,日本城市银行、长期信用银行、信托银行三大金融系统共21家大城市银行持有的不良债权额仍达13万亿日元,加上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数字高达...  相似文献   

7.
刘霞 《日本研究》2005,(1):59-64
日本的不良债权问题是日本经济重新启动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青木昌彦提出的水平层级制下的相机治理结构出发,逐步分析这种相机结构治理机构在高速增长时期如何促进了经济发展,在新环境中机制本身又为何加深了企业危机,进而引发银行危机,造成了大量不良债权。最后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日本经济复苏和东亚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勇明 《日本学刊》2004,(6):96-110
本文主要探讨日本经济复苏的结构性特征和结构性保证以及经济复苏对其东亚战略的影响.日本经济复苏强劲,表现出三个新的结构性特征.日本经济复苏能够持续,因为主要有三个结构性保证.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其东亚战略将会日趋活跃,其对东亚区域合作的劲头也将随之上升.  相似文献   

9.
刘澄 《日本研究》1999,(1):12-18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一直处于低谷徘徊状态,尤其是金融业的表现一直不佳,表现为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数额巨大;银行破产事件接连不断,致使日本银行信誉受损,国际地位大大下降。日本金融危机暴露了日本经济体制、金融体制存在的严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自1992年日本经济的泡沫破灭后,便陷入了一场长达11年的经济萧条,泡沫崩溃造成银行不良债权过多,贷款迟滞,投资低下,家庭金融资产缩水,负的财富效应使消费需求下滑,从而出现价格下降与需求下降的螺旋式通货紧缩。据统计,日本经济在2001年出现负增  相似文献   

11.
明朝治理边疆思想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凡 《学习与探索》2006,(3):165-168
明朝的治理边疆思想既有对以往封建王朝治边思想的继承,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取代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之后,边疆局势与其他王朝有许多不同之处,治理边疆理念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明朝统治者不仅从“天命论”的角度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而且提出“华夷一家”的理论,这是对元朝“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标志着民族融合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中华整体观念已深入人心,同时也为清朝的治理边疆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枯竭包括物理意义和经济意义两种方式.在判定资源枯竭的类型以后,应在政策上区别对待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资源型城市,着力解决接续产业的选择与发展问题.应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科学地判定并实施不同的转型策略,发展不同的接续产业.  相似文献   

13.
人们对实践概念内涵的理解通常是来自传统哲学教科书的定义,哲学史上各派哲学家对实践的解释仅限于道德领域和认识论领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实践概念的内涵作一全新、整体的理解,把实践概念内涵和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把实践理解为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总体性活动。  相似文献   

14.
居民消费信贷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住房贷款是居民中长期消费性信贷的主要内容.贷款利率水平、通胀率水平、房价水平与中长期居民消费性贷款水平进行的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分析表明:信贷利率是影响消费性信贷的主要因素,而通货膨胀率上升刺激消费信贷的作用仅仅是相对较为明显,房产价格尽管对消费性信贷具有相关性,但是这种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银行贷款利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消费性信贷增长之间的影响存在着较为复杂的互动关系.实施"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合理发展消费信贷;完善住房公积金、建立住宅储蓄银行制度等内容有助于提升宏观信贷调整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的政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土地冲突,一是在城郊和沿海发达地区围绕土地征收而发生的土地冲突,二是一般农业型地区农民为农地权益归属而发生的冲突.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冲突,也服从完全不同的两种土地政治学.而就一般农业型地区农民之间的冲突而言,在取消农业税前后也有很大的差异.只有深入了解农村土地冲突的不同类型及不同时期的划分,了解农民土地权利意识的变迁,才能真正理解围绕农村土地冲突的群体性事件的不同性质.  相似文献   

16.
法的本质是法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法的本质的界定,又必须从人性、一般性、渐进性三个方面来进行。马克思主义法本质观认为,法是阶级意志与国家意志的统一,它体现了法本质中最为核心的内容。然而,意志本身必须受到制约,这包括两个方面:理性是制约法的意志性的内在因素,而物质生活条件则是制约法的意志性的外在因素,由此来保证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企业年金热的背后,存在着若干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存在明显的将企业年金简单化、短期化和技术化的误区。国外企业年金发展中值得认真吸取的一个教训是,一些国家明显低估了企业年金计划的复杂性和职工的高度敏感性。即便是在规范的市场环境和习惯于遵循规则与法制  相似文献   

18.
组织生活在根本上具有价值性质,对组织生活的管理是一种价值实践过程.价值冲突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它内在于各种价值相互作用的整体运动的过程之中.管理价值冲突的原则是一种正义原则,针对的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实质关系.正义地管理组织生活的各种价值冲突,是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所有的价值冲突都存在着对组织整体发展的一般关系,都涉及所有价值主体的共同本质要求,因而存在着管理所有价值冲突的普遍正义原则.价值冲突的性质类型不尽相同,这决定了管理它们的具体正义原则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从应用统计和比较方法的角度来看,明清两代实录对东北历史记载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修纂主体和观察视角的不同,《明实录》和《清实录》对东北历史的记录和反映出现了从远视到近观,从模糊到清晰,从笼统到具体的差异和转换。贯穿起来看,东北历史及其地位在明清两代的《实录》里,呈现出从边缘到中心的演变过程,原先朝贡的边夷成了中原的统治者,本来缺乏记载的明朝边缘转而成为清朝发祥的中心终获大书特书。  相似文献   

20.
胡杰 《求是学刊》2013,40(2):93-99
社会组织本质上是一种个体权利之间的聚合与表达。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社会组织的孕育和发展为社会进步与人类的文明提供了极大的助益。社会组织的起源应当从人类学的视角去寻找,亦即基于人的社会性需要而引申出了人的结社本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组织。而社会组织作为一个法律问题的正当性证明则应当从法律的基本范畴即权利和权力的层面去揭示。对社会组织的分析应当超越传统的社会学进路,将其置于权利保障、国家公权、沟通理性与善治主义的视角下而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