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和艺术,无疑是人类文化世界中的两朵奇葩,是同一文化母体所孕育出的一对“孪生兄妹”:它们有差异,更有着共同的根基。同中之异使它们分离,异中之同又使它们结合。科学与艺术的交汇融合,是现代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本文将主要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试图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基于英汉民族对动物“狮子”的属性有相似的认识,同时又由于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因而动物名称“狮子”在汉英语言中存在国俗语义同异并存现象。本文以汉语中的“狮子”和英语中的“lion”这两个对应词为例,探讨汉英民族动物词的国俗语义同异现象,以期对跨文化交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说“韵”     
“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从“韵”语义的历史流变可见,“韵”的传达表现,既强调超迈不俗的内在精神与个性情趣之美,又追求一种淡泊自然、含蓄空灵、意在言外的意境风格表现。“韵”与重神写意理论不同,有着更明确的源自庄、禅的哲学美学基础与文化内涵。“韵”范畴在魏晋和宋代得到推重,从艺术创造和艺术品味两个方面大大深化了古代审美意境和风格理论。“韵”还典型地体现了山水画审美意识和追求,这又为进而考察古典美学具体范畴在不同艺术类型表现上的特殊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赵春秋 《理论界》2007,(11):216-217
本文以古代汉语中“本”和“原”的意义为出发点,分析了两个词在语义上的异同,并以此为基础进而分析了它们在语法结构和语用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道”与“逻各斯”这对中西哲学的最高范畴,历来互译互释。学界将其作比较分析时,多见其同而鲜见其异。本文从两范畴的历史比较中,确定了它们在符号取向上的原则区别,进而论述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巨大歧异。  相似文献   

6.
英民族文化不同于汉民族文化,因而动物名称“鸡”在英汉语言中存在国俗语义同异并存现象。本文主要围绕动物词语“鸡”在英语和汉语中语义相同、语义为一语独有以及喻义相似动物名称不同等方面作一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礼乐是中华传统文明的象征。蒙元征服中原后,既接受礼乐文化,又以其固有的礼俗与之颉颃。元代的汉族知识分子则坚持“循经通变”、“用夏变夷”的原则,以礼乐文化同化异族,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8.
中、西、马哲的历史对比和当代会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陆剑杰 《学术研究》2005,1(1):40-48
在中国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一种积淀着的历史性 关系,它是在全球化开放世界的学术语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语境、中国各派哲学相互争鸣的批 判语境中被讨论的。中、西、马哲之“异”是由历史环境之异、哲学旨趣之异、范畴体系之异构成的; 中、西、马哲之“同”则包括研究问题之同、哲学观念之通、历史衔接之用这样三个层次。中、西、马哲 在当代可以会通也必须会通,其途径是:三类哲学的研究者必须立足当代、结合实际、把握和反思各自的 核心理念、学术品格,同时利用哲学的可解析性和可移位性,相互借鉴,推进其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国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既要通过文本解读、哲学史研究、实践总结,进一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核心和学说体系,又要对“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采取科学态度,肯定它们各自的历史地位,评价它 们各自的原理、范畴,在比较中得到启发,在批判中吸取营养,进行科学的整合,借以发展中国马克思主 义哲学,促成它的进一步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道咸间崛起的经世派 ,就其基本价值取向而言 ,皆以“实言、实行”为重 ,但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社会经历、不同的个性品格 ,使他们在具体的文化行为乃至文化影响上又表现出富有意味的差异。观察他们之间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 ,正是把握道咸经世思潮的丰富性、多样性及其本质内容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从语义方面考察俄语关联词который及кто,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在语义上对它们互换的可能性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显得尤其重要。который,кто在具体语境中都可以表示“存在指代”的意义,当语法特征和修辞特征相同时,它们通常可互换使用。  相似文献   

11.
陆卫明  程瑾 《广西社会科学》2006,(6):168-171,176
杜亚泉是“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中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提出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两种文明实属“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其优劣殊未易定,各有长处,又各有局限。对于西方文明,应用中国文明去调和、统整。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力避偏宕、温冷稳健,无不显示出睿智、冷静的理性光辉,在“五四”思想界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2.
今天唯理的科学主义将人类变为技术的奴隶,唯人的人本主义又将人类变成了啃吃苹果的害虫。今天文化的生态问题更为严重,文化冲突的原因不是“异”而是“同”。这种“同”不是中和的“玄同”,而是排中的惟我独尊的“同”。在玄合佛教文化、引进科学文化的土地上,玄象辨征反而没有自己的生存名目,在概念泛滥的今天而面临“物种”问题。悟性文化与理性文化是两个不同类型文化体系,玄象之道与概念之理是各有长短的互补关系。笔者妄言《老子》首章,祈专家学者念生态保护之心而续“玄”祖宗之香火。  相似文献   

13.
亨停顿"文明冲突论"发表后在全球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其实质是掩盖当今世界的利益冲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企图统领全球,摄取全球最佳利益的包装.文明不会发生冲突,发生冲突的是以国家为单位、为代表背后的利益冲突--世界各种冲突的主旋律.今天,科技高速发展,人类生存空间相对缩小,资源渐竭,它需要的是合作,尤其是主导发展的各文明的大国,求人类利益之同、生存之同、繁荣之同,存文化之异,宗教之异和民族之异,以使在安宁而非冲突中共同建设人类美好的家园.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中,有几个不同的人学基本范畴,它们是马克思在分析人的问题时经常使用的。这些关于人的总体范畴有个人、实践、活动、生活以及存在等,其中存在范畴是与其它范畴的现实涵义相同的,是在同一语义上被马克思使用着的。例如,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也即人的活动,他说:“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存在”是从人的本体角度说的,“活动”则是从实践角度说的。又如存在也即生活,他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生活”是从人的生存过程角度说的。马克思的这些人学范畴对后来的西方思想史,——在更大范围内是对世界的社会运动——发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钱穆是一个真正的文化进化论者。由钱穆创发的三大范畴“人文演进”、“文化生命”、“协调动进”,已然构成一完整的有进化意义与现代价值取向的历史文化观。在现代新儒学中,它向人们昭示只有动态的、协调的并且以合于自然为原则的人文社会历史演进,才具有文明持续不断的“常道”之价值。钱穆预言:人文之最高演进,即是自然之最高可能。人文演进观还展显出钱穆作为文化进化论者所已具有的超越的“世界史”眼光,钱穆极为肯认的“人文化成天下”,就是在文明大势的演进过程中实现的。将钱穆视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论调,应在新的历史背景中透视钱穆全部文献而重新改写。  相似文献   

16.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博大恢宏的哲学思想,包含着一个系统的范畴体系。只有了解朱熹如何阐发诸范畴的内涵,才能对朱熹哲学思想做出客观的评价。本文仅从朱熹的范畴体系中,选择理、气、性、欲四个范畴作为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方家。“理”的本义,在中国哲学史上通常指条理、准则。如《说文》释“理”为“治玉也”。孟子则从伦理学的角度将“理”与“义”并联,作为评判价值的标准。他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①但不具有哲学范畴的意义。苟况、韩非讲“理”,既有条理的意思又有规律的含义。苟况说:“凡以知,人之…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初,李大钊先生在比较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之后,得出结论,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静的文化。他说:“吾人于东西之文明,发见一绝异之特质,即动的与静的而已矣。东方文明之特质,全为静的;西方文明之特质,全为动的。文明与生活,盖相为因果者,惟其有动的文明,所以有动的生活;惟其有静的生活,所以有静的文明。故东方之生活为静的生活,西方之生活为动的生活。”①这里所说的“东方文明”实即指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本文将讨论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在独特的社会氛围中所培养起来的“静”的生活情趣及走向宁静的心路历程。        …  相似文献   

18.
从中西司空见惯的、约定俗成的两大美学范畴“意境”说和“典型”说 ,从中西文化思维碰撞中的审美主体支配性因素在女性写作中的表现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中西审美思维的可比性中“同中之异”何在这一学界争议不休的问题。比较弗吉尼亚·伍尔夫与丁玲、狄金森与冰心的审美创作个性 ,我们即能看出中西女性审美的“典型”与“意境”的主导倾向 ,看出审美主体的支配性如何作用于不同文化语符信仰中的作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美学与“文”———从“天下之文”说起王锡臣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总范畴应是“文”,是文明、文德、文化、文饰之“文”,而不是“美”。美只是一个较大的从属范畴。这一看法涉及古典美学的重大问题,需要从不同侧面作多视角的论述,现仅从《周易·系辞》的“天下之...  相似文献   

20.
刘萍 《兰州学刊》2008,(3):179-181
中西方古典文论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但也并非全无相通之处。文章从立意观、传统观、语言观三个方面入手,对中西方文论史上两部著名的论诗诗《戏为六绝句》和《诗艺》展开比较研究,力求揭示二者之间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进而深入发掘中西方古典文论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