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智广元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3-47
"李约瑟问题"是一个引起国内外众多人士关注的"问题丛",从中西文化比较视角能够作出更清晰地解读。在文化定位上,西方为自然哲学,中国为道德哲学;在文化取向上,西方属爱智,中国属致用;在文化精神上,西方倡批判怀疑,中国倡中庸;在文化传统上,西方学者传统、工匠传统、数学传统与宗教传统等蕴育了近代科学而中国诸传统与其迥然不同。由此,中国文化建设应注重研究基础理论、培养怀疑批判精神与培育科学文化等。 相似文献
2.
王思义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5):49-52
“李约瑟问题”的深层意义在于,在整个人类科学文化演进中,是局部的凸显和超越到整体的融合,人类认识的发展将愈益表征为一个互摄、互动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国哲学的当代走势,应当是在“科学与人文”相互和谐的全球化语境下,以现代化为我们主要的思考鹄的,形成中国特色的“综合创新”文化哲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丁昌林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70-73
"李约瑟难题"至今仍然困扰着学术界.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案,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通过对中西科学观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比较,认为近代科学在欧洲出现是科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中国传统科学根本不具备产生近代科学的要素,因此西方意义上的近代科学是不可能在中国诞生的. 相似文献
4.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9-21
李约瑟问题所探讨的关于为何拥有泱泱历史五千载和辉煌灿烂文明的中国竟没有为近代自然科学提供孕育和落生的土壤的问题,长期以来受到中国学术界的重视和讨论。对比结合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历程与特点,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观、社会制度结构及经济发展几方面因素影响下的中国科学技术的特点分析,指出中国传统科学遭遇李约瑟问题的原因。同时,通过对李约瑟问题的反思和在对中国科学发展现状全面客观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对当代中国自然科学发展和教育培养方式的建议,以期促进中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叶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1)
“李约瑟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学术界。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案 ,但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笔者从逻辑学的角度对“李约瑟问题”深层解读后认为 :“李约瑟问题”的重大意义在于启发我们对“科学”和“技术”的区分及其内在机制进行再思考 ;造成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和近代科学落后的关键因素是逻辑传统的缺乏。 相似文献
6.
徐文静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学术界围绕“李约瑟难题”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的解读,揭示了近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的原因.这些研究成果启发我们,科学教育的改革要重视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科学史教育的内容要能够丰富学生的哲学思想,发展其自然观、培养其科学思维与创新思想,并改变传统科学教育方式,提高科学教育水平,促使我国早日重归世界科技的前沿. 相似文献
7.
张风帆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7(6):771-775
“李约瑟难题”自提出以来,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它引起了我国学者极大的兴趣和深入的思考。然而,当人们解答这一问题时,更多地关注社会的科学能力之外的因素,而忽略了对社会的科学能力的内在特质进行分析和挖掘。因此.从社会的科学能力的理论视角切入,就可以对这一问题作深入解答。 相似文献
8.
李约瑟难题是举世公认的科技史上的一大难题。由于李约瑟难题是把似是而非并无内在必然性的两个历史结论拼接在一起,因而从理论上产生了误导。为此,有必要对李约瑟难题再做进一步的思考,以便从中获得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简论“李约瑟难题”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铭贤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对“李约瑟难题”可以有不同看法,但我们无权加以修改。否定了难题,也就基本否定或消解了李约瑟的贡献。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是当前有关争论的焦点。中国古代有科学,但不能套用近代科学的标准。“李约瑟难题”的意义是双重的,既表现在科技史研究上,更表现在思想文化机制的探索上 相似文献
10.
李约瑟博士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 ,孜孜不倦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 ,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否定李约瑟难题的观点是不成立的。中国古代既有科学又有技术。中国传统科学虽有其弱点 ,但不能以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和近代科学的标准去评判 ,而应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客观公正观点。 相似文献
11.
"李约瑟难题"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保东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50-53
李约瑟之谜既是中国历史之谜,又是中国如何摆脱历史羁绊走向现代化之谜。本文对李约瑟之谜及针对李约瑟之谜理论界所形成的主要观点进行概括性介绍,并提出实现制度转型是解破李约瑟难题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李约瑟难题”中从未提及中国古代科技自某时期就衰落下去,而是说与西方国家相比没有15世纪之前的发展势头。无论在何种意义下,“李约瑟难题”都是成立的。它由两部分组成,彼此呈并列关系,没有逻辑上的必然关系,因此,解答“李约瑟难题”非同一般命题。近代科学技术未能在中国产生,其根源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具有游牧特点的少数民族占据中原并统治全国;其次是农民起义造成的改朝换代。在“后李约瑟时代”国人应追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积极创造条件去超越“李约瑟时代”。 相似文献
13.
"李约瑟难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约瑟难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并吸引了许多学者孜孜不倦地去探求该难题的答案.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1)对难题本身的真伪性讨论;(2)对难题的解答;(3)对难题意义的认识.我国学术界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对于我们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如何正确认识学术标准和学术价值,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学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再谈李约瑟及其"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汝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2):15-19
李约瑟博士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孜孜不倦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做出了实事求是的总结与概括,对世界了解中国,消除误解与偏见作了极好的宣传.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不存在"拔高"或"说好话"的倾向.他的<中国之科学与文明>被译成<中国科学技术史>并无不妥.否定"李约瑟难题"缺乏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5.
王汝发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3):1-4
从三十多年来海内外学者关于"李约瑟难题"的一系列不同答案来看,其路径主要有四条,一是沿着李约瑟博士的思路走,正面解答;二是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修正,然后解答;三是从中西方科学的本质不同出发解答;四是否定"李约瑟难题",宣称其为"伪问题",不论何种方式解答,都不可能找到一个简单明确的答案.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参与大于求解,因此,"李约瑟难题"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应该从历史描述转向理论解释,并将解释的重点定为"近代科学为什么只在西方兴起?"近代科学不能按照西方的模式定义,而应理解为一种高速地创造实用性自然知识的活动和这些知识本身。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可以得出李约瑟难题的解答:近代欧洲首先形成了一种市场主导的"多元化"物质资料占有和分配方式,同时还受到教育普及的推进,使近代科学得以兴起。相反,在中国或其他古老文明国家,在加强对物质资料集权控制的同时,限制和扼杀了科学发展的活力。如果中国当时能形成那种市场主导的"多元化"的物质资料占有和分配方式,近代科学完全可能在中国兴起,而且科学形式肯定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钱兆华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44-48
"李约瑟难题"之所以提出和迟迟得不到解决,主要是因为包括李约瑟在内的许多人没有搞清楚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经验、经验技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本质差异,并且用所谓"辩证"的、"联系"的观点把它们混为一谈所致.我们只要运用概念明晰的形式逻辑方法对之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就会发现"李约瑟难题"完全是一个毫无研究价值的"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约瑟之谜"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于李约瑟提出的"为什么近代科学不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间产生,而只在欧洲发达起来",众多学者试图做出解答,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官僚体制"说、文化影响论、"高水平均衡陷阱"说、"人口规模+科举制"说、整体研究论等.在对这些解释进行简要评价的基础上指出,对"李约瑟之谜"的全面回答实际上超出了科技史范围,而且对该问题的全面回答将大大加深我们对历史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周德海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
在学术界,持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论的学者,似乎没有真正搞清楚科学技术的基本性质,因而他们的观点存在诸多明显缺陷。科学技术具有真、善、美的本性。具有真、善、美本性的科学技术,不可能同时包含着假、恶、丑的内容,因而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命题不合逻辑。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从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来自自然界盲目力量的报复,那是因为人类的无知。而一些个人、团体和国家利用科学技术从事犯罪活动,则根源于他们的贪婪,没有理由把他们犯下的罪行归咎于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20.
钱永红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7-18
针对"中国自来无科学"的论断,以竺可桢为代表的中国学者致力于中国科学史研究,发表大量学术论著,为中国辉煌而久远的科技发展史正名;李约瑟亦不约而同地加入了大讨论,并以大量无可争辩的事实有力地批判了"西方中心论"。作为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编纂强有力的支持者,竺可桢有目的地为李约瑟搜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书籍资料,并通过中国科学院给予其人力、财力资助。而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编撰计划实际上也诱发了竺可桢着手建立中国科学史研究专门机构的构想。就二十八宿起源地点与创立时期的学术争论,竺可桢坚持中国起源说,李约瑟则依违于巴比伦起源说与双方独立起源说之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