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逆向物流系统参与成员利润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研究和分析逆向物流系统的利润协调机制,建立了包含供应商、零售商和第三方的逆向物流系统协调决策和利润共享模型,对生产商回收模式、生产商委托零售商负责回收模式、第三方负责回收模式三种模式下无协调情况和有协调机制的产品零售价、销售量、逆向物流系统利润进行了比较分析,论证了协调决策下逆向物流系统利润能够实现最大化,并通过利润共享机制使得利润增加部分实现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由一个生产商和一个零售商所组成的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宽放了传统研究中补货率无限大的假设条件,从零售商的视角,研究了基于延期支付的变质产品补货策略问题.根据生产商给予零售商的延期支付期限的不同,讨论了零售商的最优补货策略的制定方法,建立了零售商总成本数学模型,并介绍了模型的求解过程.最后,运用灵敏度分析的方法,通过具体算例,分析了通货膨胀率、产品补货率和产品变质率的变化时最优补货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当前有关再制造系统的研究主要都关注在再制品定价和市场实现方面,但大多没有充分考虑产品担保因素的影响,文章从产品担保的视角出发,利用动态博弈理论构建了闭环供应链最优决策模型,分析了分散式和集中式决策模式下,再制造产品担保对生产商、零售商和整个闭环供应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低碳产品交易过程是生产商和消费者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文章以博弈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低碳产品交易博弈模型,指出在非重复博弈中,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低碳产品,高价销售,购买)、(低碳产品,低价销售,购买)、(低碳产品,高价销售,不购买)、(高碳产品,高价销售,购买)、(高碳产品,高价销售,不购买)、(高碳产品,低价销售,购买)六种可能的博弈结果,在重复交易博弈中,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只存在(低碳产品,高价销售,购买)、(高碳产品,低价销售,购买)两种博弈结果,最后给出生产商销售低碳产品和高碳产品的定价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5.
竞争的电子商务环境下逆向物流的最优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生产商和零售商分别在分散决策和集中控制决策下的供应链契约协调问题研究很多,其中包括了一个生产商与一个、两个及多个零售商之间的单阶段或两阶段退货和回购博弈模型,主要分析了均衡状态下的契约参数、价格折扣以及最优定购数量等问题[1]、[2]。以外,也有文献[3]、[4]从  相似文献   

6.
合适的逆向物流管理模式和优良的逆向物流网络结构是废弃产品和返修产品成功回收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多生产商联合回收的优势,建立了基于成本限制和双容量约束的多生产商联合回收的逆向物流网络模型,旨在确定逆向物流中心和废弃品处理站的选址和分配,使联合企业的回收成本降到最小。  相似文献   

7.
不对称信息下需求扰动时的供应链决策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研究了不对称信息和需求扰动对供应链决策的影响。首先分析了不对称信息对供应链成员及整体利益的影响;然后基于Stackelberg博弈提出了扰动发生前后的供应链最优决策模型,结论表明,供应链中信息不对称的成员利益总是受损;需求扰动后,不对称信息下的最优批发价格、最优销售价格、生产商利润及供应链总利润随扰动同向变化,而生产商最优产量与销售商利润具有鲁棒性。最后,运用算例对结论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随机模糊环境对供应链中制造商和零售商博弈关系进行分析,利用集随机模糊模拟、粒子群算法、神经网络为一体的混合智能算法对构建了分散决策结构下的供应链模型和集中决策结构下的供应链模型,并列举模拟实例增强模型的适用性,从而为有效提高供应链中处于不同层级地位的生产商和零售商都能获得最大利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虑了带有生产容量限制和供应容量限制的供应链网络,通过生产商,零售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分析得到了相应的均衡模型,进而将其转化为一个超级网络模型,证明该模型满足交通网络的Wardrop均衡,并可等价为一个数学规划问题,容量约束对应的Lagrange乘子,可解释为生产商和零售商承担的单位产品的附加成本。算例分析结果表明了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决策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决定企业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产品迭代模型作为一种模拟多代产品同时扩散和相互替代过程的方法,是制定产品更新换代决策的重要依据.文章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将产品迭代模型分为两类,分别梳理了发展脉络,评析了两类模型的特点和适用性.并指出进一步研究需要关注的新方向,为产品更新换代决策提供方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与传统供应链结构不同,文章设计了制造商通过高端零售商和低端零售商同时销售产品的双渠道供应链结构。分别讨论了制造商与高端零售商独立决策与共同决策下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并研究了通道费在合作过程中的作用。最后通过算例分析比较了共同决策与独立决策下制造商与高端零售商利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制造商会主动向高端零售商提供高额通道费以获得与其合作的机会,制造商通过高端零售商展示产品并不是为了从高端零售商获取利润,而是通过与其合作进行产品宣传和价格引导,从而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提供耐用品的垄断制造/再制造厂商和二手交易商的竞争行为为视角,针对给定二手交易商翻新策略,探寻垄断厂商采取的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进而基于制造商的产量决策,实现二手商翻新数量的优化。在均衡状态下,研究他们的最优策略随s的变化;分析二手产品偏好系数、质量降级率等参数对最优策略的影响;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13.
厂商在产品保修期内发生故障时,提供免费故障小修服务。产品发生故障时导致生产停工,造成停工损失,且产品过了保修期后购买者须自己承担故障修理费用。对产品预防维修可减小停工损失和保修期满后的故障小修成本,但预防维修会增加维修成本。文章以期望长期成本率最低为决策依据,权衡预防维修所节省的成本开支和同时增加的维修费用,提出了一个定期预防维修策略,并给出了求解最优解的有效算法。最后,用数字实例说明了保修期和故障率函数的变化对决策变量和目标函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定量分析了三种产品销售和回收模式.不同成员回收旧产品的成本不同,因此旧产品回收工作对成员的吸引力不同,因此我们引入产品回收吸引力指数进行分析、比较.分析表明:(1)当供应链成员旧产品回收吸引力指数不同时,应该权衡指数的关系,在模式M和R中选择合适的渠道模式.(2)当供应链成员旧产品回收吸引力指数相同时,相对于生产商回收模式,零售商回收模式能赢得更多的市场需求和利润.直接面对消费者销售和回收产品模式是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15.
消费者决策风格是指消费者倾向于某种选择的心理定向,本文编制了《居民消费决策风格量表》,研究发现居民以节俭取向和产品完美取向的决策风格为主,居民消费决策风格与自我概念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波动率是刻画资产风险的重要指标,也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给出汇率波率的合理刻画也是为外汇衍生产品合理定价的前提。文章将M.Avellaneda(1995)提出的波动率不确定性思想引入外汇期权定价研究中,此模型只假定波动率在某个范围内波动而不对其统计性质做任何假定。文中用几何G布朗运动描述汇率波动,给出外汇期权价格区间,并得出此种方法得到的价格区间要比M.Avellaneda(1995)得到的价格区间小。  相似文献   

17.
刘静  贾涛  吉哲 《统计与决策》2011,(20):42-46
在一个供应商供应单一产品给多个零售商的一体化决策的供应链中,假设各个零售商的需求率已知,产品在零售阶段存在腐败且允许缺货,优化的目标是确定为每个零售商送货的配送路径、配送周期以及不缺货时间。文章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证明了目标函数的性质,给出了不考虑约束时最优解满足的条件;以改进的节约算法生成路径,结合各极值点的特定约束,设计求解步骤对该问题进行了求解;通过算例说明了允许缺货对最优配送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的供应链结构下,信息不对称对供应链收益的影响不同,供应链成员需要根据不同情况下的收益判断是否合作.文章针对由单个生产商和单个零售商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利用非合作博弈的方法研究了在渠道成本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生产商和零售商的最优决策问题,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生产商和零售商的期望收益,并分析了双渠道供应链中生产商和零售商期望收益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无成本信息共享是双渠道供应链的均衡选择.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结论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 随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和顾客消费水平的提高,很多产品在完成使用价值后被消费者丢弃或淘汰,这些产品(如冰箱、彩电)大多还有一定的残余价值,如果直接报废,不但会造成资源的很大浪费,而且会污染环境。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可利用资源的逐渐减少,同时在政府“生产商延伸责任”制度及各种经济因素的驱动下,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成为全球制造业,特别是高科技制造业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博弈论和消费者效用理论,构建了在两种不同结构供应链下的延伸售后保证设计模型,分别讨论了供应链的分散决策机制下各个参与者在产品市场和售后保证市场中的占优决策以及最大利润的问题,并构建相应的博弈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