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10):122-128
基于国家卫计委的全国农民工流动状况专项调查数据,使用递归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对农民工进城落户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从农村社会保障方面来看,老家农村医疗保险显著阻碍了农民工的进城落户意愿,而老家农村养老保险并没有显著阻碍农民工的进城落户意愿。第二,从城镇社会保障方面来看,打工地城镇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均显著促进了农民工的进城落户意愿。第三,从同一类别社会保障来看,老家农村医疗保险对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的阻碍程度,高于打工地城镇医疗保险的吸纳程度;打工地城镇养老保险对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的吸纳程度,高于老家农村养老保险的阻碍程度。因此,应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异地转接,并提高农民工的各类社会保障覆盖率,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和促进全国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韩文 《青海统计》2007,(1):14-18
为了解我国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为党和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今年8月,国家统计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一次性专项调查。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一部署,于8月14日—28日,在西宁市和格尔木市范围内开展了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工作。此次问卷调查严格按照国家调查方案的要求进行,深入到厂矿企业、建筑工地和街道社区对抽中的农民工进行了认真细致询问调查,较客观、真实地取得了我省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城市农民工工作和生活条件普遍较差。他们劳动强度大,生活开销大;文化程度低,社会保障低;工作环境差,生活条件差;文化娱乐少,技能培训少。尽管如此,但多数农民工仍认可目前生存的现状,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青海省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城市农民工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第二部分为城市农民工生活与教育状况,第三部分为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评价和希望,第四部分为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第一、二部分编在2007年第一期,第三、四部分编在2007年第二期。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的家庭式迁移城市是真正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途径,而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当前农民工的新生力量正在逐渐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坚力量,其家庭式迁移城市的意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恰恰是政府制定政策以引导农民工合理流动有序转移的最根本依据.以西安地区为例,通过对西安城六区进行间卷调查,利用1 040个农民工样本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式迁移城市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发现职业收入、外出务工时间、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障制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家庭迁移城市有重要影响,年龄、婚姻状况、户籍制度则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成为推动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主力军。以西安城六区农民工为例,通过对农民工的经济需求、社会需求等进行梳理,并采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民工城市落户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婚姻状况、获得更高经济收入、让子女获得更好教育、寻求更多发展机会、家人亲朋赞同态度、进城具备条件能力判断、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城市买房意愿、宅基地置换房产意愿、责任田放弃意愿、土地政策了解程度、城市生活适应度、市民待遇重要性、户籍重要性、户籍解决麻烦作用15个变量对农民工的城市落户需求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文章在系统反思农民工现行支持系统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对农民工社会支持的不足是影响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根源.因此,建立和完善含社会政策、社会组织、农民工主体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等在内的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是提高农民工适应性的长效措施,这对于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全国部分城市的1 357名农民工的调研数据,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从个体特征、工作强度、劳动与保障、社会交往以及身份认同六个层面探讨农民工城市生活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异同。研究认为,两种流动形式的农民工城市生活适应状况均一般,家庭化流动的农民工相较于非家庭化农民工更能适应城市生活。朋友数量和未来生活设想是影响两种流动类型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的关键。日工作时间、劳动收入对家庭化流动的农民工城市生活适应性影响更大,年龄和身份认同对个体化流动的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的作用更大。依据这些发现,从促进社区交往和融合、进一步消除制度壁垒、加强用工单位的规范与监督力度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孙忭 《统计与决策》2016,(14):96-98
文章从金融支持政策纬度,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进行实证研究.认为金融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具有很大的推拉效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融入城市生活,年龄越大融入城市生活的难度越大,已婚人士比未婚人士的城市融入难度要大,工作年限越长越容易融入城市生活,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央娣 《统计研究》2009,26(4):105-106
2006年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份各级城市中的29425名农民工(包括在固定工作岗位就业的农民工和灵活就业的农民工)进行了调查①.  相似文献   

9.
我国特有的二元户籍制度导致农民工在城市不能同等地享有劳动收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这些外部生存障碍是否对农民工的人格特质产生影响值得研究.文章基于广东省制造企业-员工匹配的实证调查,采用BIF大五人格量表,分析同在制造业工作的农民工和城市工的人格差异.研究发现:户籍不同的农民工和城市工在16~25岁群组人格特质相差不大,甚至农民工的尽责性要稍高于城市工;从26~35岁群组起两者之间出现人格距离,农民工五个维度的人格特质开始低于城市工,随着年龄的增长两者人格距离越来越大;56岁以上的群组,两者人格距离最为明显.这说明50后农民工在临近退休时,因各方面保障的缺乏人格特质与城市工有了显著差异.建议改革户籍制度,特别是要破除农民工在享有城市资源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无形墙.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社会最低保障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一)社会转型与弱势群体 在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弱势群体呈现出新的特点:出现了新的群体--城市农民工.城市农民工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的人,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他们不能真正威为城市中的一员,所以称之为城市农民工.  相似文献   

11.
马云献 《统计与决策》2012,(11):117-120
随着农民工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其城市融入状况已经逐步分化成三种状态:"温饱型"、"小康型"和"发展型"。这种较明显的差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对他们的城市融入有一定的影响。建立就业能力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状况的多元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就业能力所体现的三个层面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达到了23.6%,其中,个体层面的就业能力最能解释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变异,其次是就业能力包含的中观因素和宏观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12.
韩文 《青海统计》2007,(2):5-10
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评价和希望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是我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然结果,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可缺少的力量。当前,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全国以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之一,他们对城市生活适应程度如何,对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满意程度如何,对有关部门进一步解决农民工问题有着极大的重要性。一、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评价(一)近七成的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感觉比较适应被调查的403名农民工中,对城市生活已经适应的占48.14%,比较适应的占24.5…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统计与决策》2012,(11):114-117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是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最主要的着力点。虽然近年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城市融入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转化为市民的并不多。政府应大力发展大中城市,通过加强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维护、承担更多改革成本、提高大中城市的承载力、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促进农民工进城,不断提高农民工落户城市的比重。  相似文献   

14.
从个体微观的角度对杭州市建筑业农民工的工作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具体考察农民工的个人基本特征、家庭特征、工作特征及地区选择特征四类情况,并利用交叉分析和二元逻辑回归模型检验四类特征对农民工职业流动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地区选择、从业时间、随同的家庭成员人数、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因素对农民工选择继续留在建筑业中工作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企业和政府等可以通过为农民工在城市创造稳定的生活和就业环境,推进农民工向城市迁移的进程,或可以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等多种途径来促使农民工维持稳定的职业,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行业中“用工荒”难题.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城市融合可以细分为融入、接纳与和洽三个层次,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的测度发现,当前新生代农民工表现为单向融入层次。基本公共服务获取方面与城镇居民的巨大差距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融合的根本性障碍,但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未能得到实证检验。实地调研结果显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仍然不高,但政府实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计划在城市融合中表现出了积极作用,将是政府积极干预城市化融合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数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  要:中国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水平?有何特点?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本课题建立了一套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从多个方面对城市农民工的生活质量进行了详细测算 。  相似文献   

17.
桂林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及其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城市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大系统,其发展是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这种"综合作用"并不是各个子系统的简单相加,而是靠各个子系统科学地组合以求得系统"整体效应"的最优化。因此,对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首先应该利用物理学和数学中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通过系统分析将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总目标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建立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18.
2016年1月起实施的《居住证暂行条例》从根本上摒弃了农民工享有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桎梏,但农民工实际所能享有的水平尚取决于城市政府开放其公共服务的程度,包括“承诺”服务的领域多少和所设置的约束“条件”高低。本文以各城市居住证管理制度文件为依据,运用全国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测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面向农民工群体的开放度。结果显示:(1)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全部领域超过一半面向农民工开放,开放度0.5076。即便在排他性服务领域,也超过1/3面向农民工开放,开放度达到0.3569,农民工开始实质性享有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但离平等权利仍有距离;(2)开放度在区域间的分布表现为东部城市低于中部城市更低于西部城市、直辖市低于省会城市更低于其他地级市,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低于三大经济圈外城市。相对发达的城市开放度更低,反映出开放度高低主要取决于城市政府的开放意愿而非提供服务的能力;(3)开放限制主要来源于“条件”约束,城市政府在排他性服务领域的承诺度0.7703,承诺服务的领域超过3/4。但约束度达0.4502,城市政府只向其中54.98%能满足约束条件的农民工开放所承诺的服务,源自约束条件的限制占到开放限制的60%以上。城市政府遵循居住证制度规范面向外来人口统一“承诺”服务,但通过“条件”约束选择性地限制了农民工获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农民工平等权利的最终实现尚需要政策制度的系统性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9.
作为山东省的经济重心,同时作为全国标志性品牌城市和奥帆赛举办地,青岛无疑是最为吸引农民工的城市之一。为了对青岛市农民工收入情况及影响因素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2006年7月28日至8月25日,笔者对工作在青岛市的农民工进行了1‰抽样调查。据不完全统计,青岛市约有民工80万人。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城市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股力量。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和工业化的重大问题,正越来越被社会各界关注,农民工医疗保障是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