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代汉语介词“论”来源于先秦动词“论”.动词“论”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两汉时期“论”所在的连动结构主次动词分化明显,唐代“论”由动词引申出介词用法,宋代以后“论”的介词用法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论”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连动结构的句法环境加之连动结构中连词使用频率的递减趋势为动词“论”的语法化提供了条件.“论”由表示“议论、评论”的实词义到表示“以某种单位为准”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间经历了“衡量、评定”义的语义演变阶段.频率中“临界频率”的增加也是推动“论”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论”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论”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2.
以无义性、类化性、单向高搭配性为标准来考察近代汉语三音副词的后缀“里”,我们发现其来源于方位词“里”,其后缀化经历了由类词缀-准词缀-词缀的渐进的过程。单向高搭配性是词缀与类词缀、准词缀的共同特质,它蕴含了方位词“里”向词缀“里”转化的必要条件。无义性、类化性则属于词缀自身的特质,这两种特质使得词缀与方位词分化开来,“里”正式成为近代汉语里构词的词缀。  相似文献   

3.
"一边"作为并列连词在汉语中很常见,同时也可以作为方位词和副词来使用.分析连词"一边"在"一边……,一边……"结构中的用法,从"一边"作为连词、方位词和副词时所表达的不同语义等方面讨论,可得出该结构在特定语义环境中英译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语言主观化、句法表现和话语交际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入手,对汉语“保证”一词,做出综合分析。本文指出“保证”有客观描述意义和主观认识意义之别,并在句法中呈现不同的结构特征。在语言使用中,客观义的用法和主观义的用法具有相同的论证力,但是主观义用法缺乏客观义用法对事件描述的功能,因此,主观义和客观义用法在概念上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5.
一、方位词的引申用法关于方位词,大多数语法论著除提及“方位词可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方位词的特点是经常附在别的词或词组(短语)后边,组成表示时间或处所的名词或方位词组(短语)”外,很少涉及其他。黄汉生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则不同,除上面的论述外,还指出:“‘上’‘中’‘下’这几个方位词有时并不指实在的处所或时间,这是它们的引申用法,……”其实,不仅“上、中、下”这几个方位词有引申用法,别的方位词像“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也都有引申用法。如:  相似文献   

6.
论近代汉语词缀“生”的用法及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是近代汉语中新兴的词缀。它产生于唐五代 ,发达于两宋时期 ,元明时则逐渐萎缩 ,今天仅在现代汉语的个别方言中保留了其用法。其语法性质是词缀而非助词 ,基本意义是表达一种认定事物情状的类别义。“生”来源于汉语口语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黑龙江方言为主,通过对北京官话中用于方位词后边的词缀和用于指代方位的代词的考察,认为北京官话中存在着专门的方位词缀和方位代词;并进而推论,在现代汉语词类体系中,方位词应该独立成类.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介词“按”来源于先秦动词“按”.“按”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东汉时期,一些连动结构中的“按”可以重新分析为介词,介词“按”萌芽显现,魏晋南北朝至隋,“按”的介词用法逐渐成熟,宋代以后介词“按”进入沉寂期,直到清代,介词“按”的使用频率才大幅提高.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按”语法化的句法环境,“按”由本义“用手向下压”经由“查验、考核”义演变为“依据”义.“按”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按”发生语义演变导致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9.
“的”在武安方言中可用作词缀、动态助词以及结构助词。用作词缀时,已经发展出极具地方色彩的武安方言的 “的”缀词;用作动态助词时,与普通话中的“着”在用法上存在细微差别;用作结构助词时,其往往省略或读音弱化为“诶”。  相似文献   

10.
“一二三”在湘语新化话中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它在句法功能上相当于形容词,可以做状语、定语和谓语,语义上意为“容易”‘快”,表示相对A来说,B做起来容易、费时短。文章还从认知和语言比较的角度探讨了“一二三”的词义演变规律,认为形容词用法的“一二三”来源于“提示……准备”义的“一二三”。  相似文献   

11.
“东”、“西”、“南”、“北”、“中”这些方位词不仅是地理概念,而且与民族文化、宗教思想、风俗习惯密切相关,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专有名词中方位词表尊卑、表代指及方位词表委婉用法的视角深入挖掘《红楼梦》中方位词的深层文化底蕴,并分析其英译策略,可知方位词在中西语境中不同的语言接触强度、语言态度和文化涵义,这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输出。  相似文献   

12.
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有一种过多使用“の上”的倾向,反之学习汉语的日本人刚开始无法理解“天花板上”一类的词语。汉语的方位词“上”与日语相比,用法更灵活丰富,二者表现出了一种不对称性。文章从空间认知角度,分析了汉语、日语关于方位词“上”的认知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从中日对译语料库中抽取的例句进行分析,得出汉日语“上”的异同之处,揭示了汉语日语“上”的各用法与不对称表现中隐含的认知规律,以期为两国关于该词的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子”尾在洛带客家方言中很活跃,本文对“子”尾在名词、形容词和量词中的用法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子”尾作为词缀构成了很多不同于普通话的名词,在少数名词中明显地体现出小称的意义;在形容词中或作为词缀构词,或作为形容词生动形式的一部分,往往表示量增加了一点儿或程度超过了一点儿的意义,大都表示或喜爱或不如意的附加色彩;在量词中也可以作为词缀构词,还表示量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方位词“上”的自由与粘着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位词"上"的自由用法表现在上下对举用法,也有可用在动词、介词之后等用法.方位词"上"的粘着用法主要是附在名词和名词短语后,"上"对其是有选择性的.  相似文献   

15.
近代汉语词缀同现代汉语词缀在性质上基本一致,但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近代汉语既有意义高度虚化的真词缀,也有意义半虚化的类词缀,呈现出一种实词、类词缀、真词缀多种用法处于一个共时平面的“多位一体”状态。鉴别近代汉语词缀时,也不能单纯以“词缀去掉后词根的含义不变或词根的词性不变”为标准。  相似文献   

16.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者”是词缀而不是助词,因为助词关涉句法,参与构形,而词缀关涉词法,参与构词。它的语法功能是“名词化”,它的语义功能是转指并且有“指人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使令动词“使”常出现在兼语式中,兼语式中“使”的意义主要有三种:命令义、致使义、容许义。这三种意义形成一个意义逐渐虚化、动作义不断减弱的序列,这种语义变化与其处于兼语式的句法环境密切相关。假设连词“使”是表“容许”义的动词“使”的进一步虚化,它的假设义来自于语境。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中"怕"分别有动词、副词、连词等用法.从语法化的角度来看,其中副词"怕"的形成是经历了"怕"动词实义的逐渐减弱及其句法功能的扩大.在副词"怕"的基础上,由于本身的语义及所处的句法位置,加之语境的诱因,最终"怕"产生了表假设的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类说明了兰州话中“□ [ct ia]”字的用法 ,将其中叹词用法的“□ [ct ia]”同古代汉语的叹词“嗟”相比较 ,发现二者的词用环境、句法功能、语义均相似 ,语音也是相应的  相似文献   

20.
“以·宾”结构的发展演变是汉语语法史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三国志》“以·宾”结构的考察表明:“以”在宾前这一结构到《三国志》时已趋于稳定成型,到《搜神记》时则已经确立;《三国志》中“以·宾”结构的句法功能已趋于只作状语和补语,《搜神记》中则固定于作状语和补语;“以宾+动”中的谓语结构比“动+以宾”中的谓语结构复杂,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向;从上古到中古,“以”表“工具”有逐渐萎缩的趋势;中古时“以”引介“涉及对象”的用法被其他介词取代;“以”的固定用法体现出介词“以”进一步虚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