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房价收入比指标的修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价收入比指标反映的是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通过对房价收入比概念的认知,分析了该指标的影响因素,指出了该指标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的系统误差,最后把该指标修正为收入房价比。  相似文献   

2.
从另一种角度计算房价收入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房价收入比是衡量居民住房消费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我国普遍认为房价收入比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文章认为仅仅用现在的房价收入比不能准确地反映居民住房消费的整体水平,而应该对房价收入比细分,建立一个房价收入比指标体系,不同的研究方面对应不同的房价收入比指标。文章选择了三个细分的标准,根据每一个细分的标准计算有关的房价收入比。  相似文献   

3.
房价收入比计算方法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伟 《浙江统计》2004,(9):31-32
房价收入比通常是指商品房销售价格(指平均每平方米销售价格,下同)与居民户均收入之比,是社会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衡量住宅市场价格和居民住房消费承受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住房政策的重要依据.国际上通常将房价收入比指标值6倍定为警戒线,超过6倍则认为房价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在国内,不论是经济学界还是普通百姓,大家都感受到近几年来房地产业发展非常快,同时伴随着房价显著的上升.据有些专家估计,我国的北京、沈阳、贵阳、南京、广州、大连和西安的房价收入比都超过了10倍,认为房价收入比超过了国际的警戒线,房地产已经存在严重泡沫.随着这个指标在社会上更广泛的应用,更深入的研究,它的不足之处也日益明显.笔者认为目前计算房价收入比只考虑到上市住房的房价和家庭户均收入这两个指标,以这种方法计算的房价收入比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住房价格和居民住房消费的承受能力,而应该对房价收入比计算方法进行细分,从不同角度计算分析房价收入比.  相似文献   

4.
范超  王雪琪 《统计研究》2016,33(8):95-100
房价收入比是反映居民购房可支付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更真实准确反映我国居民长期承受的购房负担,本文基于持久收入假说,利用我国35个大中城市数据,建立状态空间模型,估计出持久收入意义下的房价收入比,通过情景分析确定其合理上限,并分析主要特征。研究表明:①我国房价-持久收入比的合理上限为7.6,2002-2013年35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持久收入比均值是9.2,其中28个城市已超过该上限,比值最高的北京已达到14.9;②城市越发达,则房价-持久收入比越高,居民需要承受的购房压力越大,且在时间趋势上,一线与二三线城市间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③在地理分布上,我国东部、中部、东北地区、西部大中城市的房价-持久收入比呈现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④相比于传统方法中根据可支配收入测算的房价收入比,房价-持久收入比与其约有10%的差异。当前我国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继续限制房价,减轻居民购房负担。  相似文献   

5.
我国35个大中城市住房市场泡沫水平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次提出考虑地区差异的合理租售比模型,以及考虑家庭未来收入的房价收入比上限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我国35个大中城市住房市场泡沫水平。合理租售比模型结果显示,大部分城市都存在房地产泡沫,其中相当一部分城市的泡沫水平已经比较严重;房价收入比上限模型显示,即使考虑了未来家庭收入增长,北京、天津、上海、厦门和深圳的房价也已经远超居民支付能力。最后给出抑制我国房价过快上涨、防范住房市场泡沫继续膨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住房的供给与需求结构相匹配,即不同收入的居民能获得与其收入匹配的住房类型,是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保证.本文主要研究上海不同收入家庭对上海新建商品住房(包括市场化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支付能力,首先采用房价收入比指标对上海市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变化情况进行初步分析,然后用剩余收入法测度不同收入家庭可购房屋价款,以面积、地理位置和户型划分住房供给结构,并通过匹配度分析对住房供需结构状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住房市场与城镇居民收入协调状况评价一直是国内学者力求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房价收入比评价法便随着住房制度全面市场化为广大国内学者所青睐。文章在使用房价收入比评价住房市场与城镇居民收入协调性基础上,将协调度模型首次引入并与房价收入比评价法结合对中国住房市场与城镇居民收入协调状况进行评析,力求对当前二者协调状况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并在最后结合两模型分析结果对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朝马 《统计研究》2007,24(10):88-90
一、国际住房支付能力现状住房支付能力反映了家庭从市场购买或租赁住房的交易能力。其衡量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是房价收入比。所谓房价收入比,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是指居住单元的自由市场价格的中位数与家庭年收入的中位数之间的比值。为了解国外住房支付能力的现状,笔者开展了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就业和产值两个视角出发,测算各城市就业集聚与产值集聚指标,使用面板回归衡量从2004-2013年十年间我国地级市层面的产业集聚对房价波动的影响.结果显示,就业集聚与产值集聚都会促进房价和房价收入比的上涨,而且毗邻城市房价之间还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城市环境特征因素对房价、房价收入比也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小学师生比、人均医院床位数以及每万人公共拥有公共汽电车数的增加对房价、房价收入比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均绿地面积对房价、房价收入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市区人口密度因素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李春风等 《统计研究》2014,31(12):32-40
本文以住房双重属性为基础,从理论上分析发现房价上涨对消费的影响会因居民对住房属性的不同侧重产生差异,若侧重其投资品属性,最终影响会是挤出效应,抑制消费。本文根据不同类型居民的消费差异以及住房属性的不同侧重,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以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房价上涨存在明显挤出效应,地区性差异明显,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挤出效应影响的广泛性,不仅直接挤出消费支出,还可作用于消费的其余影响因素间接抑制消费。因此,要减缓这种挤出效应,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政府部门不仅要注重住房的消费品属性,合理调控房价上涨幅度,而且还须出台系列相关措施,例如缩小收入差距、降低消费支出不确定性和努力摆脱土地财政。  相似文献   

11.
文章系统分析了房价波动对于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时空差异.研究发现:动态来看,房价上升会在短期内恶化居民收入差距,但是在中长期内的影响则取决于流动性约束效应和信心效应两种力量的对比.当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低于门限值时,外来人口所占比重较小,住房的刚性需求不大,此时房价上涨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和收入的增加会大于房价上涨的幅度,信心效应的力量大于流动性约束效应的力量,因此房价上涨会改善居民收入差距;但是当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高于门限值时,外来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住房的刚性需求较大,此时房价上涨的幅度会大于由于信心效应所带来的就业和收入的上涨幅度,从而导致房价的上涨在中长期内继续恶化居民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2.
从房价收入比的角度来看,由于同情差异和文化差异,再加上我国居民收人可能被低估这两大因素的影响,整体而言我国房地产市场并不存在泡沫。但由于收入分配不合理,不同收入阶层的房价收入比差异巨大必须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推-拉”理论、人口流动“成本-收益”理论、三部门模型理论和产业集群相关理论构建理论体系,建立联立方程,搭建起住房成本、人口流动与产业集群之间的路径关系,基于70个大中城市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测算,并划分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分区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人口流动和产业集群发展相互影响;房价收入比过高对人口有挤出作用;住房租赁市场能有效抑制房价上涨对人口的排挤效应,助力落后地区吸引人口、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14.
程定尧 《浙江统计》2009,(11):20-22
当前,浙江商品房销售面积上升、销售价格波动较大。本文从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房价收入比等三个方面来分析浙江商品房价格的合理性。建议采取科学规划城市,使房价合理化;加强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等措施,推进浙江房价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现行统计制度下,住房价格的统计与发布都是以平均数来进行的,但平均数对数据敏感、波动大等缺点使得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住宅市场价格情况,不利于公众对房价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住房中住数价格是测算房价收入比的基础指标,为了指标在国际间可比,住房中位数价格成为各国统计的主流,但我国由于资料的原始分配情况已被统计整理后资料所代替,此时对原始的中位数求解已不大可能.基于这一现状,文章提出了运用β分布诸多优良性质对已有统计的平均数数据进行拟合;然后利用β分布的数字特征求得众数,通过众数与中位数的转换最终得出住房中位数价格的近似结果,为公众和相关研究者决策时提供一种补充信息,丰富了住宅市场价格体系.  相似文献   

16.
鉴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经济差异,以广西城镇为例,实证人口年龄结构、房价与居民消费动态关联:房价收入比对城镇居民消费倾向有长期稳定正影响,居民财富效应显著;人口老龄化已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而少子化则未影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可能影响房价收入比、居民消费倾向及恩格尔系数。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消费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具有消费和投资双重属性的房地产,通过其对消费的挤占作用和财富效应,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利用1998~2007年29个省(市)的相关数据建立面板模型分析消费习惯、收入、房价等因素对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入是影响消费最主要的因素,消费习惯,房价,房价收入比以及它们所产生的综合效应也会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且在不同消费水平地区影响差异不同。  相似文献   

18.
一、加快经济适用住宅房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住房商品化、社会化进程中,经济适用住房的销售对象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经济适用住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已在整个住房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国家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提供若干优惠政策,所以经济适用住房价格比其他同类普通商品房价格降低了许多,居民因房价  相似文献   

19.
收入不确定性的测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健宇 《统计研究》2010,27(9):58-64
收入不确定性一直是研究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等相关问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变量。如何对收入不确定性进行科学、精确地测量一直是相关研究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调整离差率(Adjusted Deviation Rate)指标来对居民的收入不确定性进行测算,较好地克服了代理指标过于间接、没有剔除居民预期之内的那部分收入波动以致对不确定性进行了放大、面临技术约束等不足。然后依据此测算方法对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不确定性进行测算,并对此测算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性进行归纳和说明。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考虑居民收入不平衡和地区差异的基础上构建了家庭购房压力系数指标并以此作为门限变量,采用2010—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房价和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整体而言,我国住房资产增值并不能拉动消费,并且在研究住房资产增值对消费的影响时共同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考虑地区经济增长率这个共同因素的影响后,住房资产增值并不能拉动消费,一旦遗漏该变量,模型将存在内生性问题,估计结果将表现为住房资产增值能够拉动消费。(2)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这种异质性的存在不利于促进共同富裕和扩大内需。当家庭购房压力系数不超过15.77时,房价上涨带来的住房资产增值并不能拉动消费增长,对于家庭购房压力系数超过15.77的群体而言,房价上涨加重了其负担,将抑制他们消费的增长。(3)不同地区的房价收入比存在明显的差别,与其他省份相比,房价收入比高的地区消费增长相对较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