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利用工资绝对差距、变异系数、地区差距系数和基尼系数等指标对工资地区差距进行了度量和测算,并计算了工资基尼系数的地区分解和泰尔指数分解。结果表明,三大地区间的工资差距和东部省际间的工资差距是形成总的工资地区差距的主要部分,但我国的工资收入分配仍是很均等的,不失公平。  相似文献   

3.
采用全局稀疏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各地区R&D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区R&D的发展差异和分布格局,从而发现地区R&D发展和科技战略布局与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基本协调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了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相结合的新指标--地区差距指数(RDI),对我国各地区(西藏除外)的R&D经费投入的地区差距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分析了经济基础、科技基础、人力资源、结构与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以1994年全国各省市商品价格分类指数为指标,对各地区间的价格指数作了聚类分析,并对各地区零售商品价格指数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找出引起物价地区差异的八个主要因素、对各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6.
基于DEA-PCA模型的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与主成分分析法(PCA)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对2003年至2011年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非有效年份进行投影分析。  相似文献   

7.
尽管人类发展报告承认各国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人类发展指数(HDI)的区域差异仍广泛存在。文章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1990—2021年HDI区域差异的来源构成以及演变过程,使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分析健康指数、教育指数和收入指数对HDI变化的贡献,应用Markov方法分析HDI的动态演变过程。结果显示,1990年以来,世界整体以及东亚、太平洋地区等七个区域的HDI均在提升,但无论是区域内还是区域间,HDI的差异均依然存在。区域内和区域间HDI差异的主要来源各有不同,这主要与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和结构特征有关。通过对2025年和2030年HDI的预测发现,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低、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地区)成为高、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地区),但国家(地区)间依然会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加快提高全国服务业平均水平的目标,对全国各经济区域服务业进行研究,将全国各省市按经济结构相似性划分为八个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区域来评价。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从发展水平、产业规模、增长速度、产出效益四个方面,选取包括人均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等多个指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我国区域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实证分析,结合影响各区域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扩大服务业规模、产业结构优化、提高服务业发展速度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席玮  彭刚 《统计与决策》2015,(2):100-103
文章以间接税转嫁为视角,提出了要素收入有效税负的地区测算框架,并利用我国地区间投入产出表,实证测算了我国2010年的地区要素税负水平。研究发现:各地区的资本税负普遍高于劳动税负;间接税转嫁的影响对于劳动和资本都很显著;无论是劳动还是资本,税负较重的地区大多集中在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此,可以通过在税收优惠政策上更多地为经济弱势地区提供支持、降低间接税税率以逐步减少间接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促进公共支出向民生方向倾斜等措施来改善要素税负的地区不平衡。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业化指数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分析工业化概念的基础上,选取了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就业结构3类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计算了我国2000年各地区的工业化指数,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我国工业化的地区结构,按照工业化指标将全国分成了5类地区。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拉直思想与主成分分析技术对多指标短面板数据的聚类与评价方法进行改进,针对数据标准化后常见的地区差异测度不适用问题,利用欧氏距离构造地区差异测度指标,并对京津冀地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经济系统比较稳定,地区差异显著存在且有所增大,京津极化现象明显。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尚未成熟,任重而道远,各地区需齐心协力,共同进步。文章所用方法稳定、有效,可为类似问题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对人类发展指数的权重结构探讨——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基于协方差的主成分分析法,利用《中国人类发展指数2005》中的数据,研究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HDI)的权重分配和最优变量选择问题。实证研究结果表明,UNDP为HDI的三个组成变量赋予相等的权重与实证分析结果是不相符的,研究发现GDP指数是构建简单HDI的最优变量选择,而且HDI和其最优的选择变量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其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已经摆上党和政府的重要议程。如何抓住有利时机,正视差距、改善环境、挖掘潜力、实施赶超、突破难点、奋力发展,使广阔的中西部地区由全国发展的“沉寂带”、“拖后区”变为“活跃带”、“拉动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战略任务。对此,很有必要做一番历史的、客观的、辩证的哲学思考。一、差距——历史的、客观的存在依照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我国经济客观上形成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经济都取得厂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农民潜在出游力地区差异的综合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开发农民旅游市场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河北省是农业大省,通过运用开拓方程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来构建综合评判物元模型,综合评判得出河北省各地农民潜在出游力的地区差异。根据多指标综合关联度的计算结果把河北省农民潜在出游力划分为4个级别,单指标关联度测定出各地区影响出游力的优劣势,最后提出促进河北省农民旅游,提高农民出游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泰尔熵指数,对1997~2007年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距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这11年间,中国总体能源效率差距明显下降,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其中区域内能源效率差距快速下降,区域间能源效率差距显著增加.从三个区域上看,东部地区的能源效率差距略有增加,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能源效率差距都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计始加剧,促使其朝着不断缩小的方向转变,不仅是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以及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现实问题。一、我国地区差距扩大的原因1978年到1995年,我国东部与中部地区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差距由33.l/迅速上升到45.5%,而东部与西部地区间的相对差距则由45.9、增加到56.5%,二者分别扩大12.4和10.6个百分点。造成地区差距扩大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东西差距是过去较长历史时期形成的。建国以来.我国地区…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探究2004—2019年我国30个省份城镇化、社会保障支出与城乡发展差距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以及在城乡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两大维度上的动态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城镇化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提升不具有可持续性,社会保障支出过大甚至会抑制城镇发展的活力。城镇化与社会保障支出对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民生方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则集中于初期阶段,农村农业发展表现乏力。城乡社会民生差距是影响当前乃至今后城镇化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要素贡献度的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基础因素、需求因素、企业战略和相关产业等四个方面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指标设定,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对我国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活力贡献度进行经验研究.研究显示: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由创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经济总量比重、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及创意文化产业市场占有率等多维因素决定,且每种因素的贡献度存在显著差异,另外,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表现出很大的区域发展不均衡性,需要运用政策杠杆加以矫正.  相似文献   

19.
文章依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一个包含16个基础指标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测算我国全面层面和区域层面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3年我国全面层面的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下降趋势;我国地区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并不相同,呈现4种变化趋势;衡量地区间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差异的σ系数呈现"V"型的变化形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建立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类发展水平,同时表现出不同的区域性特点.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均衡的区域发展水平,归纳总结各区域高新产业发展状况,为相关部门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和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