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领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更加重要。文章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误差修正模型、岭回归模型等多种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讨论,发现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对外交流和能源都起了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必须确保各因素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基本的国民收入等式和Cobb-Douglas生产函数出发,结合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与其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作了一个探讨,分地区相应的给出了各地区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哪些,希望能给各地区经济发展及其相关研究带来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影响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如投资、消费及产业结构、进出口及外商直接投资、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及技术的分析、制度等因素的分析,揭示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并通过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前后对比揭示这一动力的变化,为中部地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史志乐 《统计与决策》2016,(13):113-116
文章基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利用中国31个省市的数据分析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的发展问题.中国经济在经历高速增长之后已转向中高速增长,传统“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对经济增长的确具有拉动作用,但是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优势并没有得到发挥.通过各省市和地区的分析发现,中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应该基于地域特征充分利用资本、劳动两大要素,并积极配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5.
6.
文章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框架,检验了我国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制度改革、对外开放等都能促进我国经济效率提升,而科技进步却未能起到促进作用;东部地区的情况与全国类似,但中、西部地区却表现出异质性,表现在中部产业结构优化未能改善技术效率,而科技进步能提高经济增长效率,中、西部地区所有制改革在短期内也无法助推经济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大数据及相关产业上市公司的样本,实证研究了大数据产业增长及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产业增长角度,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类生产要素是大数据产业规模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其中以资本和技术的贡献尤为突出,信息设施环境、金融支持环境的优化,也是引导产业增长的重要外部因素;从效率角度,大数据企业资本结构、资本运用能力和成长能力是产业规模效率的重要驱动因素,而企业收益水平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规模效率,企业收益和资本运用能力是纯技术效率的重要驱动因素,但资本结构却是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8.
建构旅游产业的因素效应模型,研究旅游产业各个要素对产值的效应,并进一步研究陕西省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旅游产业中酒店和旅行社规模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显著,对旅游从业者人数和游客人数拉动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利用2006-2010年华东六省一市制造业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对华东六省一市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进行经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华东六省一市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位熵每提高1%,人均GDP将提高0.31%,其产出弹性系数高于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系数。  相似文献   

10.
孙玉梅 《山西统计》2001,(4):9-9,15
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本文试对这些因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文章应用多因素多阶影响分析技术,基于2007年、2012年和2017年不变价投入产出表,在局部闭模型下,对投入系数和最终使用各因素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数量分析。结果表明:投资规模总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具有绝对重要作用;投入系数矩阵和政府消费总量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很显著,而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却比较特殊,第一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表现为负值,第二阶段贡献率虽较小,但对GDP增长却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中国1978~2010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作为实证分析的样本数据,通过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测定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各因素的产出弹性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贡献率。得出以下结论:技术进步、资本投入、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本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劳动力投入、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最后根据实证结果,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本文从提高资本利用率、重视人力资本积累、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推进制度创新等角度提出保持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快速增长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九十年代以来,南宁地区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1991-1999年,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由47.14亿元增加到166.28亿元,年均增长10.05,是建国以来南宁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但与全国和全区同期比分别低0.4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分析和研究九十以来推动南宁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因素,对于把握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更好地趋利祛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科学制定“十五”国民发展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国际环境、国内宏观环境和上海市局部环境中共选取12个主要影响因素作为变量,运用Lasso变量选择的方法,对影响上海市经济增长的这些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揭示上海现阶段发展经济的优势与劣势.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分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权制度和贸易因素的作用差异。通过数学变量模型分析表明,贸易在不同地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其他要素禀赋和发展效率并没有随时间得到减小,这意味着我国区域经济两极分化趋势还可能加剧。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文章应用经济计量模型,以改革开放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数据为例,在传统的资本因素和劳动力因素的基础上,增加了制度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来考察中国经济增长,得出了一些结论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使用吉林省1978—2011年数据,分两个阶段来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产业增长格局分析,得出: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产业格局由1978—1994年一、二产主导转变为1995—2011年二、三产业主导;二、三产业增长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第三产业贡献率最大;但三次产业间发展的协调性在下降;深入分析产业供给弹性得出,第二产业弹性在下降,其发展正遇到瓶颈。  相似文献   

18.
上海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运用区位商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深入分析了上海市1990~2006年金融产业集聚度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结果发现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金融产业集聚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19.
随着2000年以来“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的相继实施,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持续缩小,产业转移进程加快,劳动力回流态势明显,经济增长方式愈发依赖投资与出口.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就业变动机制表现出新的区域差异:在中西部,教育发展、资本形成、政府财政支出及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就业增长;而在东部,科技进步、城镇化、消费、出口及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体现出更强的就业增进效果.因此,“十二五”时期的就业促进战略应具有区域差异特色,重点是加快产业与劳动力的“双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及区域布局、扩大内需、转变城镇化模式、协调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就业功能等.  相似文献   

20.
依据研发投入到经济增长的两阶段性,在综合性实证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添加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国际性资本溢出因素,且将数据结构面板化,深入挖掘R&D驱动型经济增长协同因素的作用机制.同时,将影响因子依据空间距离衰减原则进行内外源分解,分别考虑其对经济增长的本土直接推动效应和跨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内源性和外源性的研发投入均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影响创新系统的诸要素对于R&D驱动型经济增长作用明显;内源性FDI正向促进经济增长,但外源性FDI未能发挥显著作用;邻近城市的外源性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会阻碍本地城市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