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红极一时的作家,徐訏小说的异域色彩和浪漫情调早已为学界所熟知并广泛论及,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审视徐訏小说,会发现其所蕴藏的浓厚生态内蕴。徐訏笔下的审美性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境、富于生态意蕴的生命形象以及对人精神生态的关注,都寄寓着他浓厚的生态关怀,从而赋予文本深刻的生态审美内蕴,彰显出徐訏小说的丰富魅力,而这对于反思当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徐訏执著地走在彼岸追求的路途中,他在热烈浪漫的传奇小说中融入浓厚的基督教情怀。徐訏把爱作为一种生命方式,让爱来救赎人生的苦难,消除灵魂痛苦的呻吟,让生命在爱的牺牲中得到天堂的永生,从而实现他救世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3.
徐訏的小说话语模式包含着一种商业策略:一方面以满足社会窥视欲望的情场描写来抚慰离乱现实中人们的情感缺失;另一方面,他的小说创作是对传统的言情小说的丰富和发展,因而其显在的动机是迎合世俗社会的阅读趣味和商业期待。然而,在徐讠于小说话语模式的商业媚俗包装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自我意识的执著追求和对时代理性的艰难重拾。  相似文献   

4.
徐訏赴港后的剧作按主题可分为三类,有对于社会现象的讽刺,有对于人生哲理的感悟,也有看透人生后对于美好理想的向往。这些剧作多采用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并不注重故事情节,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拓宽了话剧创作的领域,对于把握徐訏剧作的全貌而言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文学脱胎于语言,是语言的一种艺术化和再创造,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语言是文学的外衣和载体,只有不断创新语言,文学才能恒久弥香。徐訏是个有着多重身份、兼具多重修养的作家。他一生涉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心理学、哲学等多重领域。丰富的诗歌理论修养和诗歌创作实践经验以及哲学、心理学的多重修养为徐訏小说语言的诗性建构提供了可能。徐訏小说语言的诗性建构具体体现在引诗、歌入小说,借鉴诗歌语言的节奏,运用含蓄蕴藉的语言,引哲理入小说等四个方面。徐訏正是用写诗的笔来写小说,以诗人的浪漫、敏感和哲学家的审慎、理智来建构小说语言,使小说语言也像诗歌一样灵动、飘逸,诗意盎然。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念和创作分析徐(訏)小说唯美主义特色的三个方面:1、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的根本目的是"撒谎",徐(訏)小说远离现实,着意编造虚空的"谎语".2、唯美主义者认为"谎语"比再现性作品更能揭示生活的本相,徐(訏)编造谎语有着揭示生活本相的明确目的.3、"谎语"因现实缺憾而生,徐(訏)和浪漫主义者一样追求艺术意境和精神家园,但他对其虚幻性有着清醒认识,不仅不掩饰,甚至予以明确提示.  相似文献   

7.
龚刚 《市民》2006,(2):110-111
与久仰的大文豪在梦中共泡澡堂子,是为至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大陆台港对徐 的不同评介,将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徐 小说研究的成果作一粗略扫瞄,以期促进对徐 小说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徐訏、无名氏小说传奇特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奇性是后期浪漫派徐、无名氏小说的显在审美范型。异域风情、奇幻恋情、奇异人物是这种审美呈现的三个层面,它们与现代哲理的遇合,向俗众趣味的倾斜,使“传奇”的审美旨趣告别了古典形态并获得了现代品格。对徐、无名氏来说,浪漫主义的艺术主张,对外国传奇作家创作经验的接受,中国古代传奇审美精神的熏染,是传奇审美范型物化于小说作品的共同成因。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论述徐小说中的奇异世界 ,其中包括那些以梦幻形式构成的非现实性题材的作品 ,以及有神灵鬼怪等非人世、非现实性因素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 ,奇异色彩主要通过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以及情境描写而呈现出来 ,之中蕴含着作者的审美策略和个性化的现实情结 ,并显示出其创作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幽默流派,指出了幽默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应该得到科学和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明确表达过自己的归隐意向,强调其归隐立场所隐含的反抗精神、独立立场和个性追求。在其英文创作中他发掘了隐逸文化的普世价值,具有追求精神自由,向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观照等特征,是在现代语境下如何延续和发展自身传统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的文化思想包罗万象,宏大广阔,人生理想则淡定从容,中庸平和。本文在综合理解林语堂其人其文的基础上,将视角定位于林语堂的"自由"理念,从他的思想、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及对待现实的心态三方面,来阐释自由主义在他心灵深处的渗透。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罕见的对科学与人文问题作了系统阐述的作家.他全面剖析了当时西方人在科学文明的繁华世界中堕落了的现实,挖掘出了西方科学文化的扩展与人文精神失落的深层次原因,并探讨了科学与人文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科学与人文协调发展的两个方向,即科学思想自我完善的内在过程与科学思想得人文化这一外在力量,两者缺一不可.就后者而言,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意义重大.这些真知灼见,对于把握当今仍然困扰我们的科学与人文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行为,更是一种文化活动。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人们越来越关注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对比中国翻译史上两位杰出人物鲁迅、林语堂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主张,不难发现他们二人身处相同的历史时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翻译观,对翻译文本、翻译策略的选择大相径庭,这表明翻译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译者的主观选择,翻译过程中的选择与译者所处的特定的文化环境、作者自身的文化态度、文化立场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贾岩 《东方论坛》2002,(6):60-63
林语堂作为“二十世纪的智慧人物” ,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他与基督教文化的相即相离 ,即从接受到放弃、又从放弃到再接受的迂回复归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一过程 ,既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也和 2 0世纪整个世界文化的大体系有关 ,并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显示了林语堂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族裔散居者,流浪成为林语堂的生存形态和叙述方式。他不仅译介了流浪汉小说,而且通过自己的创作深化了流浪的哲学意蕴,并将"游世"这种中国式的审美生存方式进行了创造性阐释。他的流浪意识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认为现代化的潮流之中,不能像民族自卑主义者那样否定一切。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树立自己的信心,在改变物质与政治环境的基础上,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吸收现代西方文化的长处,走东西融合之路。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认为中国民众喜好委曲求全、缺乏法治精神、不团结、保守、不重视系统的逻辑思维等,这些不良性格的形成同理学与中国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只有改变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环境,才能实现中国国民性格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英语是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和融会的产物。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语言学家林语堂的作品中存在大量的中国英语。他的中国英语是间性文化思维的反映。因此,对他的中国英语进行整理和评析,探究其文化间性思维在翻译中的体现,能够获得更广阔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