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海玲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1):144-150
"艺术终结论"并不是宣判艺术活动的终结,而是宣告需要终结关于艺术这一概念的西方现代性话语霸权."艺术"这一概念伴随着西方现代性而发生的内涵历史流变,表明西方现代性话语逻辑下的艺术概念所反映出的理论局促,这为人类学意义上的艺术--人工制品的理论出场清理出了理论生长的空间:该文以后殖民主义的文化策略,在全球化和马克思主义人... 相似文献
2.
柴焰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78-81
在20世纪末“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终结论”叫嚣的西方学术界,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意识形态”概念中注入了阶级关系、权力结构以及话语理论等内涵,强调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发展了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文学的意识形态生产理论,用生产的观念连接了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复杂关系,有力证明了基础/上层建筑理论的正确性。他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怀疑,有力阐明了意识形态理论是人类解放工程的一部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社会的现实有效性,从而终结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朱立元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2):146-156
在美学界长期以来有关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思考:应该区分《美学》一书中对“终结”(Ende)与“解体”(Auflösung)二词的不同使用,以获得黑格尔使用“终结”一词的真意;应该区分逻辑的与历史的所谓艺术“终结”或“解体”,着重从黑格尔哲学、美学逻辑构架角度解读其关于艺术“终结”或“解体”的内在逻辑含义;进而揭示黑格尔对艺术美本质的规定是其艺术“解体”或“终结”论背后的逻辑根据。 相似文献
4.
段运冬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2):157-171
当代艺术的美国化早就木已成舟。对理解与塑造这个现实,美国当代艺术写作产生了多种回应,如“艺术机制”“艺术界”“艺术终结”“领域的扩展”等,其中,亚瑟·丹托的“艺术终结论”广为流布。但仔细研读、比对、鉴别,“艺术终结论”并不是此时美国最有价值的观点。同期出现的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萨琳德·克劳斯为旗手的“十月主义者”介入美国当代艺术的策展、对话,长期致力于对前卫艺术的理解,提出“领域的扩展”等观点,界定了当代艺术批评的秩序。通过对“十月主义”批评的分析,在艺术批评与美学发展的新进程中,可以还原被遮蔽的“另类景观”,以改变国内学术界对域外学术思潮长期存在的单一、独断、遵从式的做法,消解“艺术终结”论的遮蔽,为构建自身艺术理论提供参考与铺垫。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视野中的"艺术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茂国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2):115-118
“艺术终结”是当下艺术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对这一话题的言说是一桩现代性事件,所谓“终结”既是艺术哲学体系的终结也是艺术传统的终结。只有把“艺术终结”置于现代性视野中加以理解和阐释,才能真正捕捉到这一事件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末“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终结论”叫嚣的西方学术界,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通过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清理和反思,在其中注入了阶级关系、权力结构以及话语理论等内涵,强调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并且发展了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文学的意识形态生产理论,用生产的观念连接了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复杂关系,有力证明了基础/上层建筑理论的正确性。他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怀疑,有力阐明了意识形态理论是人类解放工程的一部分,在后现代社会具有现实有效性,从而终结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于艺术终结论,学界早有非常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笔者认为,如果将艺术终结论推进到足够远的地方,即后现代消费社会,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观点。实际上,后现代语境恰好造就了艺术终结论的一个反例:艺术并未终结于哲学,而是相反,哲学在走向终结的同时,迎来了艺术的复活。当代艺术的创作论、作品论和接受论在形式意义上完全复归了古老的传统。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来美学界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在整体上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向,审美化(aestheticization)取代了现代化(modernization)成为今天的主导现象。就美学领域而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主要后果,是打破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边界。“为艺术而艺术”的现代主义精英艺术逐渐与商业行为结合起来,服务于社会的美的外观的塑造,艺术再一次成为社会生活的工具。与之相应,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以符号、图像为代表的虚拟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导致的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变革,不同理论家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有人热情欢呼,有人激烈批判,有人审慎分析。这里发表的三篇文章,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历史渊源、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探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段水雯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57-59
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有不同的哲学知识背景,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对意识形态涵义的理解各不相同.马克思主义认为,只要阶级存在,民族国家存在,意识形态就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10.
"艺术终结"是当代艺术的热门话题。前人多从哲学、美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我们试图立足中国艺术的现状,从传播的角度来审视"艺术终结"问题。艺术终结不是艺术的消亡,而是艺术的危机,是艺术自身的调整和转换。艺术的危机主要来源于艺术的传播困境。因此,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拓展艺术传播的渠道,成为艺术摆脱危机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希穆涅克在捷克斯洛伐克特殊的政治语境下推进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符号美学之思,抵制艺 术领域庸俗化、形式化的不良倾向,从音乐、小说等具体艺术形式入手切入艺术的语义化、艺术客观化、艺术形式等问题研究, 融入了人道主义、社会历史、实践、意义等理论批判维度与方法,体现了一名东欧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勇气和求 真精神。 希穆涅克对二十世纪 80 年代中国学界的人道主义思想产生影响,可为当代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美学提供一 些良好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2.
刘谭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5):559-562
在人类迈向数字化的21世纪之时,高科技已经深入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艺术.技术和艺术联姻,生活与艺术的距离被抹平,由"读纸时代"向"读图时代"转移,现代的新型艺术形式形成了对于传统经典艺术、高雅艺术样式的冲击和挤压.于是,"艺术终结"论日益强烈.通过从艺术与人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以及艺术自身的发展三个方面论述数字化时代艺术的前途,指出数字化既给艺术带来冲击和挑战,又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生长点,我们应该运用历史辩证法的观点看待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学艺术并没有终结,而且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13.
裴萱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88-99
艺术终结作为对艺术和艺术史历时进程的焦虑与反思,是由古典向现代时期的过渡中以决裂的方式实现艺术由神权和意识形态规约下的“他律”转化为自我指涉的“自律”,并最终指向市民社会和个人主体的张扬,这也是艺术终结最为显性的特质。但是审美现代性自身的矛盾又使得艺术自律自身不断分化,最终在大众文化和市民主体的交往原则中实现后现代艺术的另类解放。一方面,市民社会的个体性价值不断扩张,在与国家权力的拮抗中步步为营,最终使得不同阶层之间的广泛交流和大众文化的话语狂欢适应了“晚期资本主义”的市场伦理,与国家权力的文化对抗也最终消失,普世性的文化需求使得艺术自律也失去了对抗的历史基础。另一方面,艺术自律本身无论是从“逃亡者美学”或者“造反者美学”都出现了内在无法克服的悖论,现代艺术的精英化面貌也无法割舍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和体制化的牵引,而以其自身的分裂走向了后现代主义艺术和艺术自律的终结,而此种终结却也带来了艺术发展的敞亮空间和多元主义与自由。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终结论"的理论回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付文忠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5)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只要资本主义存在,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在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仍然是认识与批判资本主义最有力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不会因为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和批判而无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解放叙事并没有失去信誉.正确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面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面对剧烈变化的政治与理论环境,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对新变化作出新解释.一方面要考虑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考虑文化多样性的后现代走向,由此对经济、文化和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做出新的解释,重新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和解放叙事的威信.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视域中的“艺术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建良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113-118
艺术终结是当前国内外文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要理解艺术终结这一命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到产生该命题的现代性语境.一种现代性的定义就是一种理解艺术终结的钥匙,不同的现代性定义会提供不同的考量艺术终结的线索.从时间流变角度来考量现代性,艺术终结是现代来临引发的问题;从社会变迁视角来考察现代性,社会的转型带来艺术的转轨,这意味着古典艺术的终结;从文化反思角度来拷问现代性,艺术终结是艺术通过否定自身来应对现代艺术危机与凸显价值批判立场的一种策略.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艺术的现念是启蒙现代性的产物.艺术的终结是审美现代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夏金莱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信访终结适用于诉求类信访。信访终结审查机关,应遵循以程序性审查为主、实体性审查为辅的原则。终结审查程序和责任追究方式构成了信访终结机制构建的主要内容。要实现信访法治化的目标,应当建立起有效的配套机制,包括律师代理信访制度、完善的公益组织以及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同时还应处理好信访终结与信访人权益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时代与“艺术终结”论(笔谈)——艺术的黄昏与黎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字化时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条件.它不仅要求艺术家做一个现代人,换脑、换笔,更新知识结构,而且要求艺术家在继承人类优秀文艺传统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掌握现代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创造出无愧于新的时代的艺术珍品.艺术的终结,恰恰是艺术新生的起点,艺术的黄昏则是艺术的黎明的前夜. 相似文献
18.
19.
张玉能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4):1-6
“实践美学终结论”是一种极其有害、不利于学术多元发展的论调,而且,实际上实践美学没有并且也不会终结,只会与时俱进,开辟通向美学真理的新道路。首先,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就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不可能终结的;其次,“实践美学终结论”对实践美学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进行了有意无意的误解和曲解;再次,“实践美学终结论”的理论根据是西方现代和后现代的形形色色哲学和美学的观点,而这些观点本身的真理性就是值得分析和质疑的。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富春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4)
在21世纪初,当我们回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有实践的时候,不难发现这一实践不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必须思考中国的现实,也就是革命和建设的现实.而当我们展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未来的命运的时候,却怀有期待: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切中中国的现实,而且要结合中国的传统思想,这个传统思想也就是以儒道禅为主体的智慧.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它除了实践存在论美学外,还必须建构天道论美学和人道论(心性论)美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