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一生对《桃花扇》评价甚高,对《桃花扇》的研究也用力甚多.梁启超为《桃花扇》作注所用底本为暖红室校刻《汇刻传剧第二十三种》本《桃花扇》.梁启超用批注这种传统的治学方法来研究《桃花扇》,和他本人的学术思想、治学理路及其转变有关.他为《桃花扇》作注,主要是旁征博引、依据史实,指出剧中情节本事,介绍剧中角色生平.梁启超对《桃花扇》作为虚构叙事作品有清醒的认识,他对同剧作本事、人物生平来说的移易时地,给予了理解和肯定,并指出了孔尚任具体运用的叙事技巧.他又能从舞台演出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桃花扇》创作的虚实相间.只是在几处情节严重失实的地方,梁启超对孔尚任进行了比较激烈的批评.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近代戏剧改良运动的倡导者,梁启超在积极借鉴传统文学批注模式的同时,充分吸收了西方戏剧的创作体例,于1925年完成了对《桃花扇》的批注工作。这一批注本不仅汇聚了梁启超对戏曲艺术的个人感知,而且对中国近现代戏剧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为了"振国民精神",极力宣扬《桃花扇》的民族意识,成为清末民初第一位勾稽史实、探索《桃花扇》创作主旨的学者。与孔尚任自己的评点本《桃花扇》相比,梁启超的《桃花扇注》在批注范围和批注内容上都围绕史实展开,反映了极具梁氏色彩的史剧观。  相似文献   

4.
《长生殿》与《桃花扇》在处理历史素材时所遵循的主导原则是不同的,前者是史为戏用,以剧统史;而后者是以史统戏,以剧述史。不过虽然两剧作者对待史实的态度即曲史观有异,但是他们都追求历史真实感和艺术真实感的交融统一。作为历史剧,《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创作模式明显好于有违史实的翻案戏,这两部剧作代表了我国古代历史剧创作的两种主导范式。  相似文献   

5.
《桃花扇》基于明清时期真实事件改编而来,它反映了侯方域和李香君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结合接受美学视角中的"视域融合",将许渊冲译本和陈世骧与艾克顿、白芝合译的版本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台词翻译处理作为研究重点,尤其是如何处理台词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从而探索翻译中国经典作品的文化因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人物志》的价值及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志》是曹魏时刘劭所著的一部人伦鉴赏的专著。该书主辨人材,以外见之符,验内藏之器,分别流品,研幽摘微,并推演出专门的方法,遂成一学。本文除对《人物志》作一定的评介外,略考其学源,同时还对该书的学术价值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作一定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择了三个关键的概念(结构、秩序和意义)对梅洛-庞蒂的第一本重要著作<行为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三个概念是相互关联的.对行为之"结构"的分析阐明了人之异于动物的特殊性,进而建立起了一种新的自然"秩序",这种自然秩序以"意义"(sens)作为其最终的趋向,从而标明"人是意义的动物".由此也建立起了梅洛-庞蒂的"意义哲学".  相似文献   

8.
《桃花扇》以兴亡为主线,富有多重悲剧意蕴。从个人层面看,这是一出爱情悲剧,爱情让渡给了政治,家国亡了,只好以牺牲爱情来成全政治;从政权层面看,这是一出政治悲剧,一是"权奸误国",二是"忠臣死难";从社会群体看,这是一出社会悲剧,承受悲剧命运的不是某一个确切的人,而是整个社会,作品凸显了部分下层人物形象,意在疗救社会,把握人生。  相似文献   

9.
《吕氏春秋》为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对于这部书,不少学者视之为杂拼、杂凑,与同时代产生的《荀子》《韩非子》等古籍相比,《吕氏春秋》颇不被重视。《汉书·艺文志》首列杂家,并且阐述了杂家的特点是有益于王治。从此,《吕氏春秋》有了自己的学派归属,这部著作独特的编选标准和编排方式,也印证了班固关于杂家特点的认识是正确的。自《汉书·艺文志》之后,历代目录书籍的诸子类中均著录杂家,杂家作为独立一家的地位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10.
有学者根据顾彩<客美纪游>的相关内容,认为长阳南曲渊源于容美土司时期司主田舜年、田丙如、田旻如对昆曲<桃花扇>的移植和扶持.但笔者从曲体结构,乐器伴奏形式、演唱组织形式及传播影响的地域性等方面论证长阳南曲与昆剧<桃花扇>有差异,认为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界定为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1.
《法苑珠林》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中被忽略的一部重要文献,它体现了公元7世纪社会知识总结、不同文化整合的现实需要,它所反映的思想与当时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永乐大典》虽然仅存残本八百余卷,但它收录的方志具有数量多、版本早、种类全、涉及地区范围广等特点,不仅保存了丰富的资料,具有补充史料的价值,还具有校勘、辑佚等文献学价值。然而《永乐大典》收录的方志亦存在著录文献名不严谨的现象,存在同书异名或异书同名的现象,使用时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3.
《圣经》作为文学经典进入我国高校教材,期间经历了由浅入深、由部分内容到全部内容,由文学欣赏到文化研究的角度的渐进过程。《圣经》进入高校教材,使学生对《圣经》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文化和宗教意义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政治开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的《边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和钱钟书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三部以"城"命名的著名小说,"城"既是实体和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是隐喻和象征的载体。通过对这三部小说的对读分析,可以发现"城之恋"的结构模式在这三部小说中,既指向一个共通性的"文化破散"主题,又呈现出多向度的展开,彰显出来三位作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由此引发的现代性困惑,同时可以发现三位作家在文化选择和艺术运思方式上的歧异。  相似文献   

15.
小说《西游记》以圆式结构全书,其关目设定、师徒五行属性以及师徒关系构成,相关情节与人物表现,都体现了这种结构模式,即由心统,依次形成食色网(圆)、五行网(圆)、百回关目网(圆)最后一了百了,复归其本。  相似文献   

16.
唐五代词中有关江南和岭南的描写不仅扩大了词的题材,在词中引入江南和岭南的风物和民俗,而且开拓了词境,改变词的审美风格,使词这种适宜于表达情感的文学形式找到了深厚的土壤,表现出南方文学的特质。从词中对江南和岭南的不同描写可看出唐末五代时人对这两区域的认识程度。这些描绘南方词作多以无我之境式的旁观视角进行观察,词的布景由室内转向室外的江边村落,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土壤。在某种意义上规定了词的发展方向,在词史上具有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7.
"香"在中国美学研究中并不"吃香",而事实上"香"却扮演着重要的审美角色。"香"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的"待遇"与它自身扮演的审美角色并不相称,因而考察、探讨"香"的美学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以《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中涉及"香"的文论为考察中心,通过深入考察和探讨,"香"的美学意义可归纳为:(1)作为客观物品的"香...  相似文献   

18.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主题的选择和确定是对戏剧优秀传统的吸取和发展,扛起了古典戏曲现实主义的大旗。在结构上总分结合、点面呼应,对现代剧本创作以角色为中心演绎剧情,同时在剧情发展中逐步丰富并表现人物性格具有开创意义。作品以其深刻的现实性、思想性代表了有清一代传奇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19.
《丛林猛兽》与《伤逝》在叙事技巧和主题上具有相似性。两篇作品都通过控制叙事距离形成双重声音,达到反讽效果。聚焦人物与隐含作者、读者之间存在一种张力,呈现动态的变化过程。两篇小说都表现了爱情与救赎、逃避虚无的主题思想,折射出作者对意义的焦虑。  相似文献   

20.
清人关于《聊斋志异》的评点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为《聊斋》正名,极力肯定小说的价值和地位;对小说思想价值的揭示;对小说创作特色的分析。清人《聊斋志异》评点开启了后人研究的无限眼界、无限文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