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地为了发展银杏生产,特委托我购买三千左右银杏嫁接苗。我从十多种报刊杂志上收集了十六家有银杏嫁接苗出售的广告,于五月份陆续发信联系,后十一家回信今冬明春有苗供应。经多次通信联系,了解情况,从广  相似文献   

2.
银杏又称白果。近年来,白果畅销,价格上涨。种植银杏树已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种植银杏宜购置嫁接苗,若误买了实生苗,种下后要20多年方可结果,而嫁接苗种后只需5—6年即可进入盛果期。银杏嫁接苗与实生苗的鉴别应注意四看:一看枝条颜色。实生苗枝条颜色灰白、光亮;而嫁接苗枝条是灰黑色,较暗淡。二看枝条的直立状态。实生苗枝条直立,由根部向上逐渐从粗到细,直立时与地面无  相似文献   

3.
(一)选好接穗:一是从优良母树上采接穗,优良母树必须枝条粗壮,成枝率低,主枝角度开张,发芽晚,落叶迟,叶片大而厚,叶浓绿等。二是选择老枝作接穗。因为银杏幼树结果期与接穗年龄成反比,即接穗年龄越大,结果期越早,而嫁接苗提早结果都来自接穗,所以一定需三年以上的结果枝采接穗。(二)嫁接促花:嫁接苗的输导组  相似文献   

4.
<正> 应该纪念沈括。安徽人民对于沈括应该怀有一种亲切的感情。因为沈括在安徽住过,为安徽人民办过好事。沈括三十一岁那年(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曾任宣州宁国县县令(见《长兴集·万春圩图记》),上过《论圩田》五说,奉转运使差,去过芜湖视察当时已荒废的秦家圩,视察后,力排众议、主张修复,并参加了修复工作,工成,把秦家圩改名为颇有意义的万春圩(见同上),也是这一年,他还在宁国完成了他的《乐论》(见《长兴集·上  相似文献   

5.
摹绘,也叫摹状,早在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作《修辞学发凡》问世之时,它就被列为38种辞格之一。尔后一些重要的修辞著作,大都介绍了这种辞格。新近出版的《修辞学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也都为它列了条目。这一“辞格”的老资格地位似乎是不可动摇的了。然而,对于“摹绘”辞格的成立,不是没有人怀疑。吴士文先生的专题论文《修辞格的定义及其他》,却认为摹绘和形容在范围上与其他辞格缺乏全异性,层次上缺乏平面性,因此,它们的‘格’籍是不值得保留的。(《修辞学论文集》第二集)作者着眼于辞格定义的全局,对“摹绘”不应当立格的理由,却未能详述。笔者不揣冒昧,在此对这一问题作粗浅的论析。  相似文献   

6.
《安徽文化史》的出版是安徽区域史研究领域里的空前盛举。但《安徽文化史》(上册)在史实方面存在近60处可质疑的地方,写作体例和学术规范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提出与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7.
(一)嘉庆《泾县志》的由来 泾县(位于安徽东南部)修志始自南宋,宁宗嘉定年伺知县王栐首倡志事,撰成县志十三卷,其书早佚。明代凡三修:正德年间泾人左顺撰志八卷。成化丙申(1476),曹迁撰成增志十卷,赵昌为之校正。嘉靖辛亥(1551),王延幹受知县邱时庸礼聘,主持志事,越数月而志成。该志凡十一卷。明代三志,惟嘉靖《泾县志》尚见于《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入清,《泾县志》又经三修。顺治年间知县孙登第奉部院李日芃檄令,聘举人王云龙、赵时可等纂成县志一部。乾隆十八年(1753)郑相如私纂《泾县志》四十五卷本行世,人称《郑志》。《郑志》采用纲目体,纲仿《春秋》,目仿《左传》、《谷梁传》、表志列传则取法班马。  相似文献   

8.
嵇康(224—263)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人。有奇才风仪,善谈理属文,“文辞壮丽,好言老庄”,与陈留尉氏人阮籍同为魏晋之际的文学冠首。嵇康在音乐方面有很高造诣,《晋书本传》称他“学不师授,博览无不该通”。因精于《广陵散》、《太平引》、《楚明光》等古琴曲的演奏而名噪一时。深通乐理,相传为他  相似文献   

9.
吴筠,字湘萍,号畹芬,浙江嘉兴人,上虞训导吴基之季女,举人李贻德妻。贻德,字杏村,号净缘子。吴筠《早花集》一卷,《两浙輶轩续录》著录。《海宁州志稿》作《早花遗稿》,吴畹著。是集同治六年(1867)刊本,附于李贻德《揽青阁诗抄》之后,有李贻德撰传,侄文吉跋,凡诗171首(据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今车锡伦同志藏本,独立成册,有传无跋,前有程兆和、张瑞墀、马洵、钱保塘、吴康霖、李遇孙(族侄孙)、闺秀素书,潘焕荣  相似文献   

10.
一、“好”之概说“好”这个词,大量地出现在汉语的语言事实中。早在《诗经》中就有了记载,如“其风肆好”(《大雅·崧高》)、“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卫风·木瓜》)、“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睢》)等。后来“好”一直作为基本词汇的成员被用至于今。在现代汉语中,它出现的频率更高了。“好”在发音上有两种形式。一读hao,其中心意  相似文献   

11.
庐隐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骆白(Robert Young)说过这样一句话:“上帝所爱的人都死得早。”在新文学运动的第一期女性作家中,庐隐大概是上帝所特别喜爱的,不然,何以那么早离开人间?的确,庐隐的生命是短暂的,她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三十五个春秋(1899——1934)如同一颗稍纵即逝的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然而,这位早逝的作家,“五四”运动的产儿,在十几年的创作生涯里,却给我们留下了《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曼丽》、《归雁》、《象牙戒指》、《云鸥情书集》等一大批很有思想特色和艺术个性的作品。这些作品,使庐隐  相似文献   

12.
鹊岸考略     
<正> 《左传·昭公五年》载:“楚子以诸候及东夷伐吴,以报棘(在今河南永城西北),栎(在今河南新蔡西北)、麻(在今安徽砀山东北,旧有麻城集)之役。(辶芜)射(楚臣)以繁扬(亦作“繁阳”,在今河南新蔡北)之师会于夏汭(今西肥水入淮河处,在今安徽凤台西南)。赵大夫常寿受过帅师会楚子于琐(楚地,在今安徽霍丘东),闻吴师出,(辶芜)启疆(亦作“疆”,楚臣。《昭公四年》:“城巢”)帅师从之,遽不设备,吴人败诸鹊岸。楚子以驲至于罗汭(河南罗山有罗水,北入淮)”。  相似文献   

13.
一上古时期扬州概况探讨扬州之名,早见于《尚书·禹贡》、《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及《吕氏春秋·有始览》,是中国古代的九州之一。它虽然包含现在的扬州市在内,但范围却大得多,大致包括今江苏、安徽、江西、上海、浙江、福建诸省市和广东、河南、湖北的部分地方,疆圻极广。秦朝以后,扬州才逐步由自然区域变为行政区域,辖境则愈划  相似文献   

14.
选取《新中国五十年资料汇编》和1999年以后历年《安徽统计年鉴》等资料中安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利用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分析法对其进行经济预测。经研究,ARIMA(3,1,1)为最佳预测模型,且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小,可用作具体的短期经济预测。  相似文献   

15.
<正> 一、惠崇的生平 惠崇是能诗善画,兼工书法的僧人,他的生平却不为世人所知。他的籍贯就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寿春(今安徽寿县)、建阳(今属福建)和长沙。分别载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6、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4、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27。我以为寿春说较可信,僧文莹《玉壶清话》作于元丰元年(1078),比上述三书要  相似文献   

16.
<正> 多年来,我们盼望能有一本关于安微近代经济史的著作问世,使我们正确了解本省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为振兴安徽经济提供历史借鉴。《黄山书社》新近出版了由程必定同志编著的《安徽近代经济史》(以下简称《经济史》)一书,满足了我们这一要求。这是一部历时7年艰辛编著的力作,它资料翔实,分析中肯,向人们系统地展示了安徽百年近代经济的演变史,使读者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受到启迪。据了解,该书是全国最  相似文献   

17.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客居荆州的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向他阐明了一整套关于建立霸业、复兴汉室的方针和战略——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又称《草庐对》)。关于《隆中对》,古今学者早有许多精辟论述。本文试就《隆中对》的形成与信息的关系以及信息在汉末魏晋政治军事中的作用等同题作一些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西汉时期有所谓丹阳铜曾经一度称著当世。出于汉镜《簠斋藏镜》中有铭文谓“汉有嘉铜出丹阳,炼冶银锡清而明”,《汉书·地理志》又载丹扬郡“有铜官”,古时阳、扬二字通用,据此则丹阳铜的得名是因其出产于丹阳郡。但西汉丹阳郡辖境甚广,包括今安徽、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西以及浙江天目山区。丹阳铜又产于该郡何处?迄今学术界尚存在着意见分岐。通常人们因为西汉丹阳郡治于宛陵,宛陵即今安徽宣城,遂以此为丹阳铜产地(如王仲殊《汉代物质文化略论》,载《考古通讯》1956年6期)。对此,裘忱耀则提出了不同看法,另以丹阳铜产于今安徽当涂县,因为据说是“查<宣城县志>,则无志出铜之山”,而今安徽当涂县即秦汉丹阳县治,其北有大、小金山,  相似文献   

19.
黄健 《中国农村》2009,(8):28-28
俞飞鸿说.当导演,她熬了13年——由她首次担任导演的电影《爱有来生》.将于8月26日“七夕节”上映。 1996年.俞飞鸿看到须兰的小说《银杏,银杏》。这个“现代版聊斋”似的故事深深触动了她,决定将之改编为电影。  相似文献   

20.
<正> 吴组缃是一位清醒的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早在中学时代,就开始用短篇小说试笔,曾发表过《不幸的小草》(1923年)和《鸢飞鱼跃》(1925年》两个短篇。三十年代初,他叩开了文学创作之门,连续发表了《离家的前夜》(1931年),《两只小麻雀》(1931年)、《栀子花》(1932年)、《菉竹山房》(1932年)、《卍字金银花》(1933年》、《天下太平》(1934年)、《樊家铺》(1934年)、《一千八百担》(1934年)、《女人》(1935年)、《某日》(1936年)等十多个短篇小说,这些抗战前的作品,全属于他的早期作品。吴组缃抗战前的小说创作,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革命传统,并且有了新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