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同是发展生产力,不同的阶级虽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历史过程,但根本的区别是发展生产力的价值取向不同.中国共产党发展生产力是以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其价值取向的.民主革命时期,在扫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的同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中,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建设伊始,毛泽东提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强调不能剥夺农民来积累工业化需要的资金,要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增加人民的收入.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个处于核心地位的问题,就是发展生产力及其价值取向问题."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样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发展生产力是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及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指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中国特色先进生产力理论,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孕育和形成了一系列精神,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在创建过程中淬炼出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阶段对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进行梳理,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涵,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把握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作为生产力首要的决定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之一。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非凡的奋斗历程中,构筑起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深刻彰显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优良作风并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标识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灵魂根基、炽热的爱国主义为本质核心、深厚的为民情怀为鲜明底色、无私奉献的道德品质为价值指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突出特征、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为鲜明标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鲜亮本色,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奋斗、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从生成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分别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注入了厚重的理论根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和激励下,在不同历史时期紧密融合时代特征,历经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革命斗争为主题的初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艰苦创业为主题的丰富,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敢闯敢拼为主题的全面推进,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守正创新为主题的赓续发展这一纵贯百年的构筑和发展历程。无论是在已经走过的百年奋进历程,还是在新时代新征程...  相似文献   

6.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砸碎旧的生产关系、满足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因此从这具体的历史史实看能否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则成为判断统一战线成功与失败的根本标准,这一标准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 ,最突出的一点是把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直接同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相联系 ;其唯物史观的内在蕴涵和价值导向就是让全党同志树立一个崇高的理念 ,给生产力以至上的地位。立足于现实生产力水平 ,追求于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社会性质 ,从而推动生产力状况得以持续的良性的运行和发展 ;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事关社会发展中一切实践主体的历史正当性 ,决定一切阶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并使之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紧密结合 ,因而实现这一根本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必须在中国社会继续全方位地推进以生产力为中心的思想变革 ,努力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对于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民主主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私有"的土地改革,彻底铲除了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障碍,史无前例地解决了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动力问题,因而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伟大革命.  相似文献   

9.
后发国家唯有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才能赶超先发国家。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在世纪之交提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思想。全面把握江泽民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观 ,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坚持科技和教育创新、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就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第三步发展战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中彰显出鲜明的先进性,其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本质的规定。从物质基础维度看,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它的先进性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从思想底蕴维度看,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是昭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一面旗帜。从初心使命维度看,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坚守,它把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生活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基于物质基础、思想底蕴、初心使命三个维度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先进性,有利于加强理论研究的深度,为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桂林抗战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抗战文化发展过程中锻造了一支生机勃勃的文化队伍,这支队伍积极拓展文化阵地并注重繁荣文化事业,抗战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得益彰。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笔者以为中共无论任何时候都应更加注重先进文化的引导作用,更加注重"文武两个战线"的配合作用,更加充分发挥中共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渗透作用。  相似文献   

12.
牺盟会是抗日战争前后国民党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和中国共产党组建的一支特殊的抗日联盟组织。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不仅表现了九一八事变后尤其是日本大规模侵略中国前夜时阎锡山思想认识的变化 ,表现出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阎锡山与国民党中央政府对日本对红军的不同态度及他们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而且反映了中共中央、中共北方局对国民党合作政策不断修改的过程和中共党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面具体操作时极大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透射出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实际抗日合作的重要一面。  相似文献   

13.
三民主义论战是抗战时期的独特政治文化现象。论战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契机。新民主主义理论在论战中系统化,同时又受到论战的影响,带来理论自身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在中原抗战初期,朱理治先后担任了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中原局委员兼组织部部长、豫鄂边区党委书记、中原局代理书记、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委员会书记兼政治委员、豫鄂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等要职,为中原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期间,朱理治非常重视抗战宣传,为抗战宣传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前期 ,国统区各党派和各界各地广大妇女空前团结起来 ,建立了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妇女界抗日救亡统一战线 ,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 ,为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后期,中共积极开展对美外交活动,并提出了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在内的一系列的对美政策,初步积累了外交工作的经验,对于扩大中共的影响和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成都工人抗敌宣传团是抗战初期成都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抗日救国而成立的。它的成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抗日救国,民国四川当局实行一些有利于抗日的民主政策。正是这一历史机遇,中共成都特支(后为中共成都市委)改变了抗日宣传策略,充分利用成都工人阶级的民族感情和国家观念,成立了成都抗敌宣传团,积极宣传抗战,推动了成都工人运动的持续开展,促进了国民政府的抗日动员和后方备战。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共产党的召唤和鼓动下,大批聚集在陕甘宁边区的知识分子,以各类学校、研究机构为依托,系统编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在文化战线上冲锋陷阵。其中,以王学文、王思华和何干之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立足于边区抗战、革命的具体实际,研究并致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提出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经济政策,指导了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层面的展开,不仅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而且与政治层面相互配合、互为支撑,不断深化着抗战建国的实践主题。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领导权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抗战时期国共领导权的历史考察,认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充分的政治领导权和在陕甘宁边区的全面领导权。事实上,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面抗战路线对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抗战后期,随着国民党的消极抗战,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政治领导权意义随着抗战的深入而逐渐凸显,促使整个抗战领导权在国共两党间发生了明显的转移。  相似文献   

20.
国共合作实现后,中共即须面对如何与国民党政权相处,即参加政府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中共、共产国际(苏联)、美国、国民党等四方因不同的考量而展开多方博弈。中共从扩大政治影响,促进自身发展,维系国共合作的角度讲有参加政府的需求;共产国际(苏联)为使国民党减轻对国共合作的疑虑而不愿中共参加政府;美国政府坚定支持国民党政权,对中共参加政府影响甚微;国民党则坚持一党训政体制,不愿对中共开放政权。中共未能参加政府是其抗战初期实力使然,虽有利于保持中共思想组织的独立,但却使国共合作缺乏持久性与稳定性。国民党虽然保持了其对政权的垄断,但仍然无法阻拦中共对其一党训政体制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