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轴心突破研究是以对"轴心时代"(或"轴心期")和"哲学的突破"概念的接受为前提,对中国哲学开端进行的研究。新旧中原文化及其在春秋时代的发展构成诸子轴心突破的思想背景与突破对象。余英时的轴心突破研究跳过整个春秋时代和周初之后到春秋时代"天"观念的变化,直追殷商巫文化,时代上的巨大跳跃反映的是思想上的重大缺环。余英时的研究是为了印证和补充雅斯贝斯的观点,在这种研究中,中国成了注脚。  相似文献   

2.
侯宏堂 《学术探索》2008,(5):121-127
余英时先生是当今最有成就、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史研究大家,他对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之重建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有着深刻的思考。余英时认为,中国问题乃是一个“全面的社会重建”的问题,而“社会重建同时也还是文化问题”。考察余英时的中国文化重建思想,对推动现阶段中国和谐社会之构建以及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余英时在其著述与论说中,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文化重建任务,即重建价值系统,重建人文学术,重建社会重心。  相似文献   

3.
<庄子>中身体残疾的巫魅性人格(畸人)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足(或脚)有毛病,而这一点正涉及中国上古文化中巫与足疾的一种原型性关联.庄子并不是简单地从修辞的角度对寓言进行使用,更重要的是这些寓言往往包含着一种神话、萨满世界观,而这种观念形态正构成了庄子处理时代问题与生命问题的基本视域.正是在这种视域中,庄子通过一种"出神入化"的思想技艺参与了那样一个轴心时期的伟大的心智的历险.  相似文献   

4.
楚国“信巫而好祀”,研究屈骚及屈原其人,在那个巫史并峙于朝的历史区间,实在不应该谈巫色变,排斥那个时代的巫文化的渗透与影响。巫、巫官有其特定的语言,巫文化有其恒绵的内蕴和广袤的氛围。当我们穿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隧道,再审读屈骚的瑰丽伟辞时,就会发现在屈骚中缀满了巫文化的语言密码,就会产生一种清醒的理念:屈骚是屈原在南楚巫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天才艺术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中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过程的梳理,认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来自于"巫文化",后来逐渐演变为"巫史文化",进而在西周时期形成了以"史官文化"为主体的精英文化,然而这些文化,都是属于"术"的范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兴起,通过教育和整理典籍,使思想文化在大众中的广泛传播,导致中国早期"学"、"术"的出现。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的相继兴起,形成了政治理念的伦理化与一元化、宗教的伦理化,这样完成了中国在"轴心时代"哲学的突破,最终为中国早期"学"、"术"的发展确立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在讨论思想文化的超越与突破问题时,常常关联到所谓轴心时代。其实,这是对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人类文明史有决定性的转轴时代(The Axial Age of Transcendence)论题的一种误译。他的本意是,在古代世界中,各地的高等文明在公元前800—前200年间不约而同地发生了超越性的突破转变,凡经历过此转变的古代文明则能更新其生命力,延续成为现代的文明;否则,便成明日黄花,被历史所埋葬。中文把应该译为转轴时代的the axial age,误译为轴心时代。古代中华的经书、经学、经术(王官之学)以及之前的神话传说构成的轴心,不但是其后诸子哲思腾跃转轴的基础,更影响了其多元多层次的转轴特性。最能表达中华古哲对超越理念论说的是孔子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表达了一个人终生不断地超越的理念;而《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则几乎道尽了公元前数千年间中华上古思想文化超越变化的大势——道或超越自然,或为自然所超越。这远远地超越了西方止步于上帝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轴心期”是雅斯贝斯提出的一个历史命题,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期内和公元前800年至200年的精神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一个“对于人性的形成最卓有成效”的文化飞跃与突破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被包含于这一时期内并成为它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由于“轴心期”是一个政治分裂与社会动荡的整合时代,因而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与危机感,衍生出浓烈的忧患意识并努力实现对忧患的超越,从而促发了人类精神的觉醒。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整合运动中,传统观念与社会格局同动荡复杂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自然、社会自身内部结构、人类自身三个层面上均产生了浓厚的忧患意识并实现着对忧患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朱逸宁 《江淮论坛》2006,(2):185-189
江南的文化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这种特质是超越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对江南进行文化地理界定显得十分必要。江南诗性文化的凝聚有赖于它的轴心期,刘士林先生将轴心期的概念引入到江南文化研究中,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看到江南的诗性精神是如何延续下来的。这个特殊的阶段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六朝时期,而《世说新语》便是江南轴心期的代表性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先秦诸子思想,至今仍是中华文化的轴心。本文尝试采用这一观点对大学语文中《先秦诸子语录》一课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10.
余英时是当代著名文化思想史家,胡适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中心人物,通过研究余英时对于胡适的评论,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反映余英时的学术思想.余英时在胡适研究中不仅延续了其一贯的“内在理路”分析法,还运用了多元文化史观分析“五四运动”,运用反证法给胡适的博士学位疑案做了“最终判决”,表现出其史学研究方法和文化观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中华民族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而历久弥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文化基因。而中国“前轴心时代”和“轴心时代”的先秦元典为中华文明的进步与繁荣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2.
张方玉 《学术论坛》2012,35(3):160-163
新轴心时代的中国文化建设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进程,这就要求深刻把握当代文化应有的特性。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需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的先进性成为注目的焦点;需要面向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时代背景,文化的现代性成为注目的焦点。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内在精神之魂,先进文化则在本质上承载着新轴心时代中国社会的内在精神之魂。现代性的文化倡导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倡导市场调节的文化生产方式、倡导发展国际文化产业的强势文化品牌,是一种面向大众、走向世界的社会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小说的审美演进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原因,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形态巫、儒、道、释文化在繁荣小说艺术中仅是一种大背景与大动因,由于他们对人的个性的消解,因而没能在小说的审美演进过程中起到最直接的推动作用。直接引发小说艺术审美革命的是各个时代的“时代文化”,它们都与巫、儒、道、释文化密切相关,又融进了各个时代的特定内容,正是它们逐渐唤醒了人的个性意识,直接促成了小说艺术在各个时期的审美飞跃。  相似文献   

14.
孙勇才 《河北学刊》2005,25(2):198-202
海外华裔学人应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余英时可谓海外华裔学人的杰出代表。他坚持从史学的立场观 察中国文化的内在变动;注重史料价值,坚持以无可争辩的史实建立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坚守本土学术理念,反对用西方的观念 生搬硬套于中国学术研究。余英时的学术思想是今天中国学人摆脱西方中心取向重新出发的动力和典范。  相似文献   

15.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中华民族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而历久弥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文化基因。而中国"前轴心时代"和"轴心时代"的先秦元典为中华文明的进步与繁荣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之渊  相似文献   

16.
楚历辨正     
以长江为轴心的南方文化和以黄河为轴心的北方(亦即中原)文化,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两枝奇葩;而长江文化中的荆楚文化则更是一朵璀灿夺目的鲜花。对楚文化的方方面面,不少专家做过专论。我这里只想就其历法问题谈点意见,以就教于海内外方家。 楚国用的是什么历?有人说是周历;有人说是夏历;有人说是颛顼历;也有人说前期用周正,后期改用夏正;或开始用周正,尔后行用颛顼历。以上诸说谁是谁非,我们将以客观事实来加以辨正。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是三苗九黎为主体的古民族在荆州、江淮为中心的中国南方地区所创建的一个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诸子兴起。他们对世界及人自身的本质产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中国文化由此第一次闪耀出灿烂的理性光芒。然而诸子思想所显示的这种品格,难道是一种没有前提,凭空而生的文化创造吗?当然不可能,成书于商周之际的《周易》,不仅仅因其产生的时代,更以其特殊的文化性质,为我们了解诸子思想的起源提供了素材。这种特殊的性质在于,一方面,它首先是一部占筮书,属于巫文化的产物,因而是我们探究前理性文化事迹的窗口;另一方面,毫无疑问.在推进中国理性文化的发展中,它始终是引人注目的主角之一。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相似文献   

18.
轴心时代理论自提出至今已成为人们研究世界思想文化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话题,对轴心时代的质疑和深入探讨也从未间断。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轴心时代的文明体现了人类精神对其生存环境和自身的巨大突破,规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而且其自身内在蕴涵着多元融合及螺旋式上升的思想基础。敦煌哲学发展中吸收并融合了中西方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并在演变中对其他文明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螺旋式回归的新轴心时代对敦煌哲学的深入研究必将推动敦煌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二元人格的冲突与整合叶南客   现代化运动从一开始便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走向现代便意味着走出传统、超越传统;所谓“大过渡时代”便正是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型期,因此在过渡时代的现代人格中,第一个二元结构的分化、冲突便是传统文化与...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韩国关于巫文化的研究至今已有百年的学术历程,在广义萨满式文明视野下对巫文化多样性和价值认同方面有诸多相通点.同时,两国巫文化研究彰显出了不同的学术特色,中国学者集中于文献的梳理,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宗教理论研究巫文化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韩国学者更加关注当地的现当代巫文化遗存研究,在民众文化论框架下采取多元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