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十四五"是我国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起步发展阶段,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进高质量发展,将是"十四五"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发展战略的新要求.现代物流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新发展阶段对物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是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战略性现代服务系统保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网络化设施和运行服务基础支撑,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提供先导性服务组织和技术、业态、模式创新引领.  相似文献   

2.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共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理念从本体论、方法论、历史观、价值论四个层面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逻辑,为正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选择依据、谋篇布局、实践进路和价值旨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新时代中国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时,应当全面总结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的哲学意蕴,为贯彻这一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迈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经济发展面临各种中长期问题的重要战略思路,通过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十四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和方向。研究认为,“十四五”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以打造强大的国内市场为基础,形成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需要培育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国内需求体系,发挥“中国制造+中国消费”的大国市场优势; 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打造创新链、提升产业链、稳定供应链的基础上,探索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分工有序的区域良性发展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国内的顺畅流动和优化配置; 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新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并融入国际新循环,探索“更高层次”开放合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阐释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和时代背景;新发展格局顺应了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也是中国经济"育新机、开新局"并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的主动战略选择;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应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使得国外产业更加依赖中国供应链和产业链,更加依赖中国的巨大消费市场,从而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应从四个方面入手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以此形成新发展格局:(1)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2)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3)加快建立和完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4)加快消费转型升级、重塑新型消费体系.  相似文献   

5.
2012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作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以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此后,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分别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重要安排.特别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十四五"期间国家重要发展战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国内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通过打造科技领域"杀手锏"技能,进而突破"卡脖子"困境,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荆言 《中华魂》2021,(2):10-1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实现"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7.
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要适应"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应该是加快自主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向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两端进行延伸,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通过内需牵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依托数字化技术,打造数字企业.为此,可以采取...  相似文献   

8.
"十四五"时期,中国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十四五"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辩证发展观指导.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要明晰定位和发展目标,高水平制定发展战略;坚持规划导向,高规格编制各类规划;加强比较研究,高质量寻求县域经济错位发展和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引领法治中国建设,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我国"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的重大命题.新发展阶段引领法治中国建设,着眼于法治建设地位更突出、目标更具体和举措更系统的宏观层面;新发展理念引领法治中国建设,则从经济社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引领法治中国建设,以及法治中国建设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两个维度进行具体展开;在这二者基础上,新发展格局引领法治中国建设,聚焦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引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在此引领下加强法治中国建设,都必须依靠党的全面领导.因此,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引领法治中国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在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相似文献   

10.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国内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选择,也是新时代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大理论支撑.深刻理解"双循环"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强大并富有韧劲的"双循环"新格局,是我国"十四五"及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命题.笔者侧重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进"双循环"新格局建设,基于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比较优势动态转变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透过近年来国际贸易单边主义和技术封锁本质及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等引发的外部环境变化,系统分析科技创新对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崛起的推动作用,总结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经验,探讨新时代我国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及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技术创新推进"双循环"新格局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高等教育以培育人力资本的方式,从提升供给质量与刺激内需扩张两个方面对经济发展格局的构建与转型有重要意义。相较于以量的扩张为主导的高等教育发展,新发展格局更需要内涵式的高等教育发展,即在保证办学规模的基础上突出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效益,这需要以新发展格局为需求导向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旨在以协调的区域结构、完善的形式结构、精进的学科结构、灵活的专业结构与科学的层次结构推动构建供需高水平平衡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2.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为“十四五”及未来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阐释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分析新发展格局下体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的基础上,从国际环境、国内环境、新冠疫情、数字经济兴起四个方面探讨体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业态并给出相应对策选择。提出新发展格局下体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须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时代引领,构建以“空间+内容+机制”为发展思路的新发展格局,建立市场导向应以人民需求为中心,依托数字科技助力体育旅游业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3.
《资本论》中蕴含的以资本和空间为轴心的空间生产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理论,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围绕空间生产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新时代城乡、生态和文化等方面的空间生产,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经验滋养.立足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和中国空间生产实践,审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要深入挖掘国内市场消费空间,重视生态、文化等新兴产业发展,全面落实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从而不断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经济空间.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新发展格局是根据中国发展阶段条件变化、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逻辑与理论逻辑而提出的,是国家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的路径选择.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目前长三角区域面临要素市场壁垒、制度障碍、产业链自主可...  相似文献   

15.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面对逆全球化、贸易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战略抉择.对市场经济环境极其敏感的经济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领域内实现了耦合,并使新发展格局中的法律问题聚焦在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领域.而经济法"干预之法"的属性、"回应型法"的品格和"问题导向"的特征,共同奠定了其回应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对此,在秉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下,经济法的应对在整体上可遵循从干预型政府向规制型政府的转变;同时,宏观调控法需要转向"法治化下的相机抉择",市场规制法也需要制度供给与规制变革的同步推进,以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良好的经济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探索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等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在保障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政策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经验借鉴。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不断完善民生改善政策,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政策,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完善内需培育政策,夯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完善农业农村发展支持政策,守好"三农"战略后院;打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各环节点,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推动中国产品迈向中高端,提高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引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要是基于应对世界经济问题、实现国内国际市场联通和走出中国经济新出路等实践逻辑,尤其是"一带一路"经过过去几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其具有可持续发展、互利共赢等特点优势,通过其引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然能助力这一新发展格局高质量惠及各国。但是其在实践中也会遇到相关制度体系有待完善、西方主导的逆全球化行径的掣肘及国内宏观经济等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拟提出如下破解路径:一是构建"一带一路"引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精准制度体系;二是优化"一带一路"引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外部环境;三是筑牢"一带一路"引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国内经济根基。  相似文献   

18.
资讯短波     
《老友》2021,(2):26-27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阐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指导原则,指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选择,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注入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产业共生视角,分析"国际大循环"战略下中国产业转移实践、产业转移不同模式的特点以及产业转移不同阶段的差异。立足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抉择,通过对产业转移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的双重维度分析,研究了中国产业转移的演化路径以及产业转移"共生系统"与"共生环境"的交互作用。应立足于"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同时主动把握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RCEP签署的重要机遇,统筹国内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根据产业转移在不同演化路径下的差异化需要更合理地引导产业转移。同时,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充分发挥信息共享优势、稳定政策指导、优化外部环境、建设标准化体系等以实现中国产业转移的高级化演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0.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文章将设立自贸试验区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识别设立自贸试验区对构建各省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设立自贸试验区能够显著提升双循环发展水平,且该作用通过制度环境优化、双向贸易协同和双向投资协同等机制产生;设立自贸试验区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影响具有行业异质性,对第二产业的作用效果显著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文章进一步证实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和改革成果的复制推广,能够推动市场主体将内需引致的规模经济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新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