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赣傩文化内涵的三个层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傩文化内涵包括三个层面内容,即以原始驱疫为本质,以明清社戏娱神乐人为形式,以科举进仕为特色。它较为全面地体现了中华傩文化从原始巫舞至明清社戏的演变痕迹并渗入地方文化精神等特点,在全国现存傩文化中亦属少见。  相似文献   

2.
赣傩是中国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久远,形态原始,品类丰富。如何合理认识傩文化,并对其进行合理定位,建立有竞争力的品牌,进而发挥江西文化地域特色,成为江西傩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前粤绣在服饰品设计中的应用并不普遍,建议相关文化产业抢占先机,紧抓粤绣的材料优势,通过清地布局、混地布局和满地布局的转换与不同的服饰品面料结合,同时融合现代流行服装装饰技艺,扩大粤绣应用范围。只有在凝练其针法、沿袭其材料、提取其题材的传承基础上,加强和提升其风格特征,广拓应用领域,打造出品牌化粤绣,粤绣文化产业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粤绣传统手工艺,使其作为一种地域性名片更加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4.
传统民居中的门罩雕饰艺术应用范围最广且不受阶级制约,能够体现屋主的审美特征与生活习惯,在共性之下又具有独具匠心的个性细节。赣东北地区有着保存相对完好的传统民居,其门罩雕饰有着独特的风格韵味,选取赣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古镇——瑶里,对赣东北地区的传统民居门罩雕饰的艺术特色、文化成因与民俗意义等内容进行采集研究。  相似文献   

5.
傩文化是古老的民间艺术,傩戏面具又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傩面具的艺术形态分析,探讨傩面具的可持续开发研究,使傩面具在当代的生存境域下获得新的文化生命和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解读了黎族双面绣的起源、研究现状、刺绣流程和含义,并从纹样图案和色彩运用两方面分析提取了双面绣的艺术元素,结合现代审美与流行趋势,将双面绣创新设计运用于服饰设计中,给传统的黎族双面绣带来新的发展方向.旨在通过这种创新设计给服饰品带来消费新时尚,并为传统民族文化提供新的传承思路.  相似文献   

7.
解读了黎族双面绣的起源、研究现状、刺绣流程和含义,并从纹样图案和色彩运用两方面分析提取了双面绣的艺术元素,结合现代审美与流行趋势,将双面绣创新设计运用于服饰设计中,给传统的黎族双面绣带来新的发展方向.旨在通过这种创新设计给服饰品带来消费新时尚,并为传统民族文化提供新的传承思路.  相似文献   

8.
亦说傩文化     
本文就傩文化面临消亡的现实进行了分析 ,提出要拯救傩文化必须认真研究傩文化的价值 ,在不改变其巫术文化本质的基础上变革观念 ,一方面将傩文化朝着发展成地方戏曲剧种的方向引导 ,另一方面在民间保留傩文化的原生状态 ,并结合当地的旅游开发 ,使民间傩文化获得生存的经济基础和存在空间。  相似文献   

9.
论南丰傩舞音乐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丰傩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作为傩文化载体之一的傩舞音乐,其音乐形态在传承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并且发展成具有鲜明地方风格和传统音乐的独特神韵。文章从传统南丰傩舞音乐形式、种类的研究入手,对傩舞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挖掘,为研究、保护和弘扬傩文化艺术提供傩舞音乐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抚州是傩文化的故乡,抚州傩文化具有很大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文章在论述抚州傩文化资源特点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抚州傩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其开发对策,提出了抚州傩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五项基本原则,结合当地其它特色旅游资源,科学地分析了南丰傩和乐安傩两大傩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11.
黄南婷 《九江学院学报》2010,29(2):124-125,128
傩舞作为傩文化中古典舞蹈与彩绘艺术的结晶,对傩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将傩舞中蕴含的教育内容很好的运用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民族精神的培养和道德境界的提升中来,必将是傩舞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中期至今,对傩文化、文学、艺术与傩戏的研究与探索,可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挖掘、整理、阐释,令世人瞩目的大事.在目前中国,乃至亚洲此种原始民族文化形式最为集中、典型,其样式最为丰富、多样的云贵高原上,有一批卓有眼光与功力的科研队伍,他们将久已失落的傩文化研究从国内推向了世界.其中,富有领军人物风范,做出重大贡献的是贵州民族大学傩文化研究院的庹修明教授.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傩文化是一种准宗教行为,属宗教文化范畴,是中国本土宗教的源头。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它的产生与人类文化史一样久远。中国长且宽的傩文化圈与傩文化沉积带,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它的历史积层和地理辐射面十分惊人,是全部社会历史文化大系统中相对稳定而又容量极大的因素,它融合着或说粘连着宗教、民俗、艺术、语言、历史等学科的文化积层,  相似文献   

14.
赣傩艺术视觉审美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具有独特地域性的赣傩艺术的审美特征,从视觉审美的角度对其面具的造型、色彩、傩舞的服饰、表演等艺术进行了探究,深谙艺术特点的细微表象与审美心理的密切联系。概括出赣傩艺术蕴藏的稚拙热烈、纯朴真挚、色彩饱满浓重的艺术特点和纯朴的老百姓从善向上,对真、善、美追求的艺术本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甘肃傩文化个案研究,尝试总结甘肃傩文化的类型及特征,说明甘肃傩在中国傩文化总体格局中的地位。认为甘肃傩品类相对丰富,计有民间傩、军傩、寺院傩等形态;甘肃傩具有某些鲜明特征,即大部分地区的驱傩仪式融于社火活动中;驱傩仪式大都由请神(祭神)、娱神(人)、送神三个程序构成;甘肃傩文化蕴含着大量的古傩信息,甚至与国外的一些祭祀禳灾仪式不谋而合,体现出很强的原始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6.
黔地傩文化资源丰富,形态多样,典型类型有撮泰吉、傩堂戏、端公戏、阳戏、梓潼戏、庆坛、地戏、布依族面具戏等。多样化的傩文化形态在黔域的地理版图上构造出一幅条块清晰的傩文化地图,每类傩文化形态在一定区域内呈现独特性的同时又与其他类型略有融合。黔地傩文化主要有域外文化源和域内文化源两大主流。域外文化源又分为"周边文化源"和"中原文化源",域内文化源则单指"本土生发源"。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大陆出现了一股傩戏研究热,召开了各种规模的傩戏学术讨论会,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傩戏面具展览,出版了傩戏及傩文化论文集,影响甚大,引起海内外学者对傩戏的瞩目。傩戏以其特有的面具艺术形式,展现了原始文化遗俗,引起诸多社会学科的重视,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根据对傩戏的表演形式的考察和研究,从傩戏不同发展阶段的艺术形态来说,傩戏音乐在傩戏的传承和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傩戏音乐不仅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数千年来的音乐成就,而且对中国傩文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傩戏是由傩、傩仪(祭祀、各种法术、原始歌舞到)的不断发展形成。今天  相似文献   

18.
从译介学的视角研究池州傩文化策略,以推动和促进池州傩的传承和创新。译介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包含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效果、受众及方式等内容,而池州傩文化的“走出去”战略目标的实现也需要由这些因素共同组成的译介模式的支持。只有使外宣的译介模式达到各方面的标准要求,才能提升外宣效果,把池州傩文化推广到更广阔的空间。最后指出池州傩文化走出去的四大策略:培养高素质外宣翻译人才、拓展对外传播渠道、打造池州傩文化品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这对实现池州傩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保护传承与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创作与傩文化关系密切,在多方面受到了傩文化的影响。傩祭仪式和傩戏是沈从文创作表现的重要内容。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则表现为塑造神巫形象、写信仰傩神的俗民、给人物取有“傩”字的姓名以及采用与傩相关的语汇写人物。沈从文创作的情节设置、神秘风格与小说的尚“三”特征也受到了傩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梅山文化以渔猎文化、巫傩文化为主,是苗瑶的早期文化,生成于湘中地区,影响了大西南诸多少数民族。我刊拟在此推出系列梅山文化艺术作品,旨在以艺术的视角找寻梅山文化遗珠,感受其文化张力,启迪我们思考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