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有亮 《社会科学》2007,(6):185-189
人体感觉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整体性的动力结构系统,而视觉正是这一系统进行运作的"特殊中介".视觉具有工具性特征,其它知觉都须借助视觉意象的参与,才能确立起自己的感觉形象;视觉还具有主动选择功能,这就使任何感觉都具有了某种倾向性.这即是"视觉意象"在诸种感觉活动中所起的特殊作用."通感"的发生,终究是诸种感官活动在某种特定情态下,向视觉这一最重要、最能接近事物本质联系的感觉形态转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文学语言是语言从生活进入文学的结果,是语言由生活向文学升华的产物。形象性、表情性都不是语言文学性的本质特征,决定语言文学性的内在根据是转喻和隐喻功能。文学语言是凭借转喻和隐喻功能在文本水平上的符号象征性的展开。  相似文献   

3.
张卫中 《兰州学刊》2007,(6):124-127
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语言本体论引入国内,因为这个理论本身的深奥与价值多元性,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文章认为对文学语言功能的认识最终还应当回到"形象性".不过这个形象性主要不是"语言自身的形象性",而是在"刺激-反应"的模式中,语言那种唤起读者心中形象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在民族平等政策下,本土语言(民族语言与方言)成为广西文学创作者的一种可能选择。但新时期广西本土写作者更愿意采取的语言策略则是试图在现代汉语书面语框架内整合民族与本土语言,将民族性与本土性纳入整体文学。这种选择一方面使整体文学具有了本土、民族风情;另一方面却使得民族语言与本土语言经过现代汉语书面语有限度的转化(转译),失去其自身的特色,也使得写作者的文化身份变得游移不定。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文学语言的转型中多以日本为鉴。中日同为汉文化圈,随着儒家文化的影响传播,中日语言有着较多的一致性。封建时代,中日两国语言普遍存在着口语和书面语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在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合而为一,完成了文体的变革。中日两国在针对西方现代化提倡的言文一致运动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文学语言是隐喻的N次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文学潜能的显现,取决于语言对日常语言的疏离和改变;取决于语言对常态规范的突破和挑战;取决于语言依据文学自身特点所作的裁剪和置换.而上述所有诉求的达成,皆缘于语言强大的隐喻功能.隐喻以及n次的隐喻既持续地构成语言对常规的疏离和挑战,也会不断地实现语言的形义挪移和替换.语言在隐喻中获得新的形义生长点,形成文学所要求的陌生化和新鲜感,从而摆脱日常语言的窠臼获得文学的转换和升华.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的语言文化已进入高级的"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以其独特的形态,既承载了传统语言文化的"语言思维",又强调以"视觉思维"为主要特征,已发展成为语言文化的高级形态.实现民族语言文化与视觉艺术的发展必须有效地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这是对视觉文化的发展和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视觉文化是当代文化现代性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视觉符号对语言符号的挑战已占明显优势,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用“语言文化”介入“视觉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普通高校影视课程教育中,可用“语言文化”介入“视觉文化”的策略,来回应视觉文化革命给影视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如用理性的“语言文化”转化学生的“视觉文化积累”,用“语言文化”底蕴深厚的影视作品提升学生的视觉文化,用“语言文化”的理性去反思视觉文化,运用辩证法去分析影视作品。  相似文献   

9.
文学文本是一个包含着直接意指平面与含蓄意指平面的含蓄意指系统.从语义传达的角度来看,直接意指系统一般是在抽象意义上使用语言,含蓄意指系统则是借助直接意指所指称的对象、通过对语言的重新编码进而形成一定的语言形象或审美意象,间接地传达表层意义之外的深层意义,从而造成语义的扩张.文学语言的多义性是文学这一特殊语义系统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0.
张鹭 《学术论坛》2012,35(1):173-175,179
在价值削平与深度模式消解的后现代文化语境里,文学被"边缘化"了。倘理性审思这一"边缘化"现象,人们会发现以下三点:"边缘化"中的"中心"窥觑;"多元化"中的"众声"喧哗;"平面化"中的"私意"狂欢。面对这样的精神文化处境,人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更需要真正的文学。  相似文献   

11.
从语言叙事到图像叙事的转向,视觉图像对意义的直观性承载与传播改变了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主客体经验关系,展开视觉图像的表意样态就成为主流价值观认同的题中之意。主流价值观认同是通过图像对现实世界的视觉表征来完成的,图像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构成视觉表征的表征轴,图像符号的生产者和观看者构成视觉表征的交流轴,视觉表征的四边形结构指向了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表意样态。生产者和观看者的视觉素养解决的是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主体性能力问题,媒介视觉素养为生产者和观看者的主流价值认同提供了体外化技术延展。观看与被观看在视觉表征关系中的权力配置是视觉体制的基本问题,观看与被观看的视觉权力架构成为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体制性力量。  相似文献   

12.
"神"意象是一个文学批评理论范畴,其定位为文学的文化意象批评,与神话形象、一般的文学意象、文学原型有区别.从神话传说、哲学宗教、民风民俗等不同的文化扇面对这一理论范畴的文化批评意义进行梳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路 《学术研究》2024,(1):35-44
事物情况具有客观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主观性,二者相互是不是符合,人们的认识是不是一致,都会引发争论,会涉及与真相关的争论。有人会说事物是这样的,有人会说事物不是这样的,而是那样的。人们会认为,事物情况如其所是才是真的;而且人们会认为自己的认识是真的,他人的不同认识不是真的。所以,一方面认识与世界相关,与人相关;另一方面认识涉及语言,涉及语言所表达的东西,涉及真假。简单来说,认识涉及语言和逻辑。“是”与“真”则是相关研究的集中体现。关于“是”与“真”的研究,从古至今,一脉相承,所以,这是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戏剧主要媒介和要素的戏剧语言,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产生出意义的不同模式与可能性范畴。本文从戏剧文体学的视角,用二元思维看待戏剧语言,将戏剧语言的口语化和文学性作为一对变数,围绕戏剧对话的文学属性和口语交际属性进行探讨,最终发现戏剧语言在不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产生的语言模式。对戏剧对话模式的类型划分,有助于理解话剧语言在口语化和文学性这一对具有剧场符号和文学符号双重属性的变数作用下,在中国现代话剧语言发展不同阶段中,所呈现的不同文体风格。  相似文献   

15.
臧要科 《兰州学刊》2005,(3):86-87,62
以伽达默尔的游戏概念观之,魏晋清谈是一种充满艺术气质的严肃的学术社交活动,是一种语言游戏,魏晋士人在这种基于"问-答"结构的语言游戏中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追求不同于儒家价值和真理的另一种价值和真理.  相似文献   

16.
鲁瑞菁 《云梦学刊》2008,29(2):38-47
楚先王梦遇高唐神女的传说故事,其深层内蕴除具有远古圣婚仪式的原型积淀外,也反映出战国以降的冥婚习俗,而这类未婚死亡少女寻觅夫婿的冥婚习俗更常见于六朝"邂逅神女"型传说故事之中.不过,这层社会学意义上的现实风俗习惯却始终隐蔽未彰,反倒是神女传说故事背后的心理学意义上的集体无意识原型持续在历史上发挥着影响,那即是男性内在心理不断冲突的无意识情结.因而不论是<高唐赋>中神话英雄冒险求女历程的神话原型,或是六朝"邂逅神女"的故事类型,其主要功能都是在化解男性内在心理永恒性的对立矛盾情结,超越由此而造成的精神困惑和焦虑,恢复心理的平衡与和谐.可是这个平衡和谐终将又产生出新的矛盾对立,也正由于这个"对立--平衡--对立"的循环辩证怪圈,使得女神原型意象在历史上一再反复出现于梦境、神话、文学和艺术作品当中,也形成一个在中国古代文学长河中令人玩味不已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尽管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中间派”,但我的许多观点在赢得或左或右的许多朋友共鸣的同时,也往往招致来自“左”“右”两个极端的高调指责。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铅笔社”和“乌有之乡”这两个网站分别开设的“批秦专栏”。我甚至建议有好事的网友不妨将它们按所议论的话题链接在一起,欣赏一下两边极其相似的语言风格并分析一下他们的角色互补。  相似文献   

18.
杨效宏  陈京京 《兰州学刊》2009,(10):146-150
青年女性进入网络游戏的真实意图是什么?除了娱乐之外,青年女性能否获得更多的收益,文章通过对一个青年女性网络游戏玩家两年的观察和此间的访谈为研究范本,探求青年女性玩家内心真实的体验,发现青年女性更注重在网络游戏世界中的角色选择,青年女性在这种角色的肯定和与其他玩家的交往过程中,获得在虚拟空间环境里的身份认同。因此,对于短暂逃离现实社会的青年女性玩家而言,网络游戏不只是一次有益的心理补偿,更是一次自信确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台湾学者黄克武先生在《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中曾就辛亥革命前后知识分子面对现代化与文化传统所采取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20.
乔丽英 《理论界》2013,(1):10-12
从社会主义的产生路径出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深度耕犁,在厘清社会主义建立的两条可能性路径的基础上,依据社会主义建立的内在逻辑推论出个人消费品的公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以个人消费品的公平分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借鉴科学哲学构建科学体系的方法建构以公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