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四川省扶贫投资的差要问题是目析问题中国著名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四川省七—一八扶贫攻坚计划”都明确地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时间,基本解决目前全国农村8000万(四川省118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很显然,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扶贫攻坚的根本任务和目标。这是没有什么异议的。问题出在两个地方,一是对贫困人口的认定;二是对贫困人口的瞄准。先看第一个]句题。对贫困人口的认定近十年来经历了两次变更。第一次认定贫困人口是在1987年,标准就是众所周知的“二六标…  相似文献   

2.
杨帆 《天府新论》2016,(4):159-160
2016年5月29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四川农业大学共同主办,《天府新论》编辑部、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精准扶贫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在我国扶贫战略部署的大背景下,就精准扶贫的选择、创新与挑战,精准扶贫中的政府作用与社会参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还邀请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及四川省农业厅等相关部门同志出席,他们介绍了四川省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并希望学界关注扶贫宏观上公平与效率、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标准、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中观上“三位一体”扶贫的发展方向、政府扶贫和社会扶贫的关系、贫困村户的精准识别等问题。现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钱津 《中州学刊》2014,(4):42-47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农村开发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使得中国政府确定的到20世纪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这同时标志着中国农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下一步,对于农村人口的生活贫困应纳入各地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对于农业生产的落后要以建设现代农业的方式改变,不能再延续旨在维持和巩固小农生产结构的开发扶贫工作。由此,将开创中国农村建设的新局面。这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头等大事,需要国家相对集中财力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对旅游扶贫的研究,大多是从旅游扶贫的模式、效应、战略思路等宏观方面的研究,文章立足于微观层面,分析福建省苏区老区红色乡村旅游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挑战,研究福建省苏区老区红色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及其长效机制,其实现路径包括:充分挖掘保护利用好RGB资源,助力苏区老区精准扶贫;彰显“红色”凝聚力和带动力,助推苏区老区红色旅游建设;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助力苏区老区脱贫攻坚;全面提升红色旅游扶贫的自身造血功能,助推苏区老区乡村振兴;引入“扶贫+区块链”技术及人才培养,助推苏区老区精准扶贫加力提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把社会发展仅视为单纯的经济现象的传统社会发展观对扶贫所导致的弊端,指出应当用全面的,以人为发展核心的社会发展观来指导扶贫,把扶贫汇入经济发展主流。扶贫是一种以经济效益为前提,以社区的成员的发展为核心的社会积极变迁。在扶贫中,要考虑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心理和生态环境因素的作用,应该引入受益者民主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社会保险机制,竞争机制和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等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李长健  江晓华 《理论界》2006,5(3):73-74
扶贫是我国长期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先是从经济法理念的角度,将扶贫与经济法对接,然后指出经济法在解决贫困问题上优于其它部门法。接着说明我国扶贫的现状,分析现有扶贫的不足,最后以经济法为主体,构建扶贫法的框架。  相似文献   

7.
农村扶贫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在新阶段,它不仅要立足解决极少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更要从发展上考虑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为此,根据全国并结合重庆直辖市的特殊情况论述了新阶段农村扶贫的特点和提出若干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8.
基层精准扶贫的成效直接决定了我国能否如期全面地实现消除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一支专业化的扶贫人才队伍,是壮大扶贫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随着"因村派人精准"思想的提出,基层扶贫干部的选派逐渐趋于合理。但通过在基层的调研中发现,某县扶贫队伍建设中仍存在着无效会议、文件材料过多等形式主义,行业部门扶贫干部效率低等现象。当前的基层政府必须重视扶贫队伍的建设问题。提升扶贫干部的政治素养,扶贫材料的精准化,行业部门间沟通机制的精准化。以此打造一支专业化、精准化的强大扶贫队伍,为全国的精准扶贫工作注入不竭的动力,助力国家顺利实现精准脱贫目标。  相似文献   

9.
农村扶贫资金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来说是一种稀缺资源,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缓解贫困是衡量扶贫资金使用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尽管国家扶贫资金投入的规模不断扩大,但却没有获得应有的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是扶贫资金使用中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10.
郭劲光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5(11):128-135
贫困是复杂的社会建构,那么研究与治理贫困的视角和思路也必然是系统而多元的.如何优化扶贫管理、提高扶贫绩效,从扶贫的战略、组织以及资金三个维度出发,对我国的扶贫架构和扶贫绩效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细化扶贫客体,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和使用责任制;加强贫困人口的组织化程度,提高贫困人口对扶贫项目的参与程度;逐步加大扶贫力度,巩固现有扶贫成果;建立科学的扶贫效绩评价体系,推行财政扶贫基金监管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2016—2019年数据,基于社会互动理论,以“行业-区域”联合影响为研究框架,探讨行业同伴扶贫行为对目标企业扶贫意愿、扶贫投入以及不同扶贫方式的影响,并考虑地区社会信任和扶贫需求在其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企业扶贫意愿和决策存在基于行业层面的同群行为,在扶贫投入总体水平以及资金、物资和产业等多种扶贫方式中均存在模仿趋同性;区域社会信任和扶贫需求对企业扶贫参与意愿和投入水平的行业同群效应起到调节作用,社会信任度越高、扶贫需求越小,行业同群效应越强;在政府主导的扶贫工作中,社会信任对企业扶贫模仿性动机起到强化作用,而地区需求优先于行业同伴的扶贫引导。此外,研究发现,社会信任和扶贫需求的调节效应只存在于资金扶贫和产业扶贫中。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 ,乡村扶贫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要根治乡村地域性贫困 ,必须重新确立贫困严重制约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新视角 ,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为此 ,应实现扶贫战略方针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性扶贫的转变 ,用利润驱动式的经济扶贫方式替代政府动员式的救济扶贫方式 ,把消除贫困作为促进整个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选择根除贫困并能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开发扶贫模式 ,并根据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规划 ,实施协调配套的贫困地区不平衡发展的农业产业政策、工业产业政策、农村金融政策和农村科技政策等 ;实施区域内适度规模的移民工程 ,制定和实施特殊的乡村人口政策 ,确保在促进整个民族经济、区域经济整体健康发展的进程中彻底告别贫困、走向富裕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全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在研究制定新的十年扶贫纲要和“十二五”相关规划中,应当专门研究解决少数民族贫困问题融资的特殊政策措施,促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民族地区实施国际扶贫融资是中国减贫的关键措施之一,民族地区如何利用国际扶贫资金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从国际组织的扶贫发展项目融资、国际援助资金来源多元化实践、民族地区利用国际扶贫资金存在的问题及民族地区利用国际扶贫资金的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找寻民族地区实施国际扶贫融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电商扶贫能够克服贫困地区区位瓶颈制约,提升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为传统贫困地区提供"弯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近年来,各地探索农村电商扶贫的实施路径,有效实现了贫困地区的外部资源注入、产业重塑升级、去中心化帮扶和社会公平促进。实证研究表明,农村电商减贫效果较为显著,同时,电商扶贫面临着电商产业规模普遍较小、电商支撑环境相对滞后、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不同区域间的农村电商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等现实挑战。对此,应从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完善农村电商支撑环境、搭建农村电商的农户参与平台、强化电商扶贫政策设计效能等方面,提升农村电商扶贫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跨世纪扶贫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十分重要。本文在分析了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跨世纪扶贫的战略选择与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脱贫攻坚战已近收官,扶贫专项资金落到实处并发挥最大效用,有赖于加强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而目前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中,多存在重视程度较低、审计技术落后、审计力量薄弱和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加强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健全相关法律政策体系,以信息化创新审计技术,培训审计人员复合性审计技能,建立健全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间组织扶贫工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民间组织扶贫 ,就是各类非营利性、非政府组织针对穷人和社会弱势群体所提供的各种救助、开发以及社会服务活动。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 1990年代以来 ,各类民间组织一直是中国扶贫工作的重要主体之一。随着中国贫困形势的变化以及民间组织扶贫优势的凸显 ,民间组织还会在未来的中国扶贫工作中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对在中国境内从事扶贫活动的 2 2家不同类型民间组织的个案研究 ,提出了关于民间组织扶贫的八点整体性认识 ,以期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8.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残疾人“精准扶贫”是一项迫切任务。在“精准扶贫”的总体框架下,鉴于残疾人群体的自身特点,残疾人 “精准扶贫”具有其特殊性与特殊实施路径。基于协同治理视角,把残疾人精准扶贫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融合起来,建立“+康复”残疾人精准扶贫新模式,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供给侧革新,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对接,确保残疾人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全面性和高效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精准扶贫”战略中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之必须。对推动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良性发展,无疑具有极为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正走一条从“输血”扶贫、“造血”扶贫到文化扶贫这条越来越宽广的道路。文化扶贫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由理性走向实践检验,并由点到面全面铺开的过程,文化扶贫不仅是帮助贫苦农民脱贫致富,更重要的是造就一代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如若在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则意味着后扶贫时代到来。后扶贫时代贫困问题治理的提出有助于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义,坚持共同富裕的特色道路走向,维护宪法对人权保障的权威性,发扬党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助推中华民族的民族团结进程。后扶贫时代贫困问题治理应重点关注贫困新标准的认定,脱贫对象重返贫困,城乡扶贫一体化,扶贫区域协作,激发贫困对象内生动力,多元主体合作互动扶贫及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等其他政策衔接。后扶贫时代贫困问题治理需要党和国家全方位统筹,直面根本矛盾,敢于碰硬和突破,确立以收入水平为基础的多维贫困认定标准,构建预防脱贫对象返贫保障机制,制定城乡一体化扶贫政策,推动扶贫区域协作向纵深发展,着眼于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强化政社扶贫利益共同体建设,实现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等其他政策的融合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