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了解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认识的特点及其发展,对我们今天的自然审美将十分有益,因为后者就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关于自然的审美认识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春秋末至汉末为第一阶段.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之美的理性认识的萌芽是在春秋末年.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为其标志.孔子的这两句话包含着仁与山、智与水之间互相联系的认识.这种认识和当时子产等人关于自然和人间现象相类相应的认识一样,从不同角度上表现了天与人、自然审美与哲学、伦理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出我国古代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2.
鲁迅论审美创造有其特点。一般审美创造理论所关注的,集中在创作主体的创造来源及构想或冲动上,对现实生活因素与审美创造心境生成之间的关系缺乏认识和思考。而鲁迅却能从自己的体验与认识出发,对审美创作主体所面对物质生活条件、时代审美创造潮流及主体已有的审美批评等与审美创造心境生成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与发现。  相似文献   

3.
灾难电影是好莱坞类型电影的新宠,它以技术、叙事、生产与传播等优势,建构了挑战视听极限的审美体验,也更加隐藏起了意识形态的锋芒。从审美意识形态的视角,通过对观影主体在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中审美特点的分析,能够更加清楚地揭示灾难电影——作为"想象的能指"——以想象界为核心和中介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复杂面貌和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4.
在《从文美乐论我国早期美和美感认识及其发展》一文中,曾对文与质、美与善、乐与悲、三对审美范畴作了粗略的探讨。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则着重对雅与俗和与不和两对审美范畴加以分析。通过分析,以达到对春秋末期审美认识发展的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5.
以审美为立足点,结合体育运动物质因素及其发生的现象特点,探求其审美性质———丰富感性,多重律动,游戏性,超越性等,试以揭示体育运动的审美价值,阐述其美学意义,说明其与人类生命状态和人生价值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6.
体育运动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增强和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及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人与体育运动发生了功利关系;人们用最新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技术去研究考察体育运动,人与体育发生了认识关系;随着人们的眼光逐渐从人体转向自然界(劳动对象),随着人类审美能力的增长和提高,人们开始把观赏体育竞技作为一种获得愉快享受的方式,开始用美学的观点去看待它,人与体育运动发生了审美关系。体育美学的产生也就成为必然。人与体育运动的审美关系作为体育美学研究的内容,从创美关系上认识体育,通过体育审美经验的总结,可以加深人们对体育审美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提高对体育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本文试图对体育运动的美学特征作一点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7.
审美理解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认识。无论是感性阶段的认识还是理性阶段的认识,都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确定性,目的在求真与求用。“真”是一切正确认识的共同品格。审美理解则是对这种认识的审美超越,不再求真与求用,是一种无知的“知”,无理之“理”;它具有非概念性、潜形性和不确定性。狄德罗称为“悟性”,黑格尔称为“充满敏感的观照”。正因为审美理解具有与一般认识不同的这些特点,因而审美直觉能够把握对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道教养生是以与生命过程相反的程序使人复归于“朴”,而道教的审美则注重让人认识俗世生活之丑而感受超现实的神仙生活的“真—美”;道教养生经历了从“养生”到“长生”、从肉体的养护到精神的超脱变化,而道教审美也经历了从追求“道—美”的绝对,到借鉴现实美甚至引领现实美的过程。道教养生推动了道教审美的发展,而道教审美又将道教养生推广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和历史层面。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一般处于17、18岁至21、22岁年龄阶段,在此年龄阶段,他们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与中学生不同的许多特点,其中突出的表现在审美意识上。当代大学生是追求美的一代,他们有自己喜爱的审美对象,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审美活动己成为大学生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的审美心理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审美能力在不断提高,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第一,审美认识发生变化。审美认识是在一定的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和审美要求的  相似文献   

10.
以审美为立足点,结合体育运动物质因素及其发生的现象特点,探求其审美性质--丰富感性,多重律动,游戏性,超越性等,试以揭示体育运动的审美价值,阐述其美学意义,说明其与人类生命状态和人生价值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审美认识过程(实际包括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两个并立的过程),可分为准备、实施、反馈三个阶段。审美认识的动力,就是主体的审美情感需要,这种需要是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文章对审美认识三个阶段的动力机制,分别作了较详具的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2.
姚茂华 《新天地》2011,(11):358-359
自然美具有可操作性强,容易实施,效果显著等特点应该是美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自然美的特征及其类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自然美育的积极意义,从审美理性和审美感性的角度分析了自然美育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期望在加深对自然美育认识的同时促进自然美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继往可以开来 ,探究 2 0世纪人类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的得失 ,将使我们在新的世纪 ,获得更加辉煌的审美成果。东西方人文精神与审美观念的区别 ,主要在于西方大都突出个性的生理方面 ,而华夏文化则看重个性的社会价值 ,因而各有所长、所短 ,所有、所无。面向未来 ,人们在辩证地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同时 ,必将在审美活动与艺术创造中更加宽容地对待种种不同的思潮、流派、风格与形式 ,从而使人类的审美更为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4.
在 2 0世纪中国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 ,茅盾和胡风代表着不同方向。他们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之间存有对立和冲突 ,但却都重视文学的审美本质 ,是从不同角度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拓展和丰富。而在特殊的政治氛围之下 ,处于实用与审美不可调和的逻辑张力之间 ,茅盾和胡风在各自的文艺理论中所暴露出来的局限性同样引人深思。比较他们文艺思想的异同 ,对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也有助于我们对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发展做出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审美体验在环境公共行动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美学家必须化解与景观和环境相关的审美体验、审美判断以及决策中的一系列对立性要素,诸如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对立、非人类与人类的对立、个体与群体的对立、地方民众与专家的对立。真正的环境审美体验是积极的、参与性的、可交流的,而不是消极的、私人的、主体性的。通过这种体验,我们可以消除一些妨碍美学在公共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障碍。一些途径可以打破人与自然的界限,比如园艺、环境艺术以及相关的对于环境的审美估价方式,都能够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了鼓励对景观更加亲密、更加积极的审美参与,应当重视审美沟通的价值,即与更多的人讨论和分享我们的环境审美体验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审美文化生态和审美文化史研究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审美文化生态是指审美文化赖以生成、发展、变化的环境总和或有机完整系统.它的研究任务是深入把握审美文化与其生存环境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为准确揭示特定时代审美文化的审美理想和基本特征,全面分析审美文化的本体内容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而审美文化史研究可以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认识中国古代美学、审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国当代美学和审美文化研究的发展建构,提供坚实的历史支撑和自觉的理论导引;对挖掘民族文化精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解决新世纪全球性的诸多普遍问题,开掘丰富的思想资源,奉献有益的行为参照.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上古,有关美的本质的看法始终同人的审美认识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之所以如此,则在于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经济条件,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上古之审美重点在人的特点。上古美的本质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美善同一——美善区分——美丑对立。春秋末尚处于从第一向第二阶段的转折之时,一方面是以善为美的传统观念的坚持,一方面是将美作为形式上一种肯定属性的认识出现。进入战国,不仅春秋末出现的“目观则美”得到了普遍承认,而且在理论上也得到明显提高。什么是美的问题已不再成为中心,人们的视线转向到美与人性、美与实用以及审美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方  相似文献   

18.
按照普适性、统摄性和流传性的原则来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神妙是源远流长且在当代仍具有价值和活力的基本审美形态之一。这一审美形态的特点在于神与妙浑然一体,相映生辉,共同体现了对具体的有形的事物的超越,具有直觉体悟的内审美性和内在自由性,表现主体的精神和艺术的造诣所达到的出神入化的美妙境界,具有妙不可言、深不可测的审美特点。神妙作为中国独有的审美形态,源自于儒道两家对道的体悟和认识,并在中国古代丰富的艺术和审美实践中生成。  相似文献   

19.
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著名哲学家对物的认识可见,不同哲学家从各自角度,运用不同辩证方法进行了判断与思考,得出相异的概念与认识。通过对物的再认识,剖析其与审美的内在关系,深入探究"天人合一"传统美学超越主客观意识。"美"是超越主客体的一种高度融合,重心在于自然世界审美意境和物我交融的感悟。在这种"合一"中,能够体现艺术真实情感,有利于创作出动人的艺术作品,培养观者真实客观的审美价值与判断,从而为当代艺术审美价值与发展提供哲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二十四诗品》绎意(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每一品内容及其审美特征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并联系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传统,特别是唐诗的创作实际,研究了其所描绘的意境风格特色,以便更加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二十四诗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