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6,(12):82-88
孟子接续孔子,向人的生命深处追寻善的依据,以心性说“仁”,确立了以“仁义内在,性由心显”为内核的性善论立场。仁义内在作为一种理论预设(本体论主张)从根本上回答了善何以可能的问题;性由心显(以心善说性善)则使性善由一种理论预设变为“乍见孺子入井”时的当下生活体验。在此基础上,孟子依其性善论立场,提出了“扩而充之”的主张。“扩而充之”论作为一种“工夫论”要求,其所试图回答的是善端如何变为善德,善如何从可能变为现实的问题。在伦理学的视域下,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史效应可在德性伦理的范式下得到观照,然其所重扩而充之、存心养性的“心上工夫”,却遗落了孔子礼学的精神,此理论缺失可在规范伦理的范式下进行检视。  相似文献   

2.
文学事件论是对文学为何和文学何为两个基本问题的最新回应。文学事件有双重面向:一者指向文学本体,试图阐明文学何以作为文学的生发及构成机制;一者指向文学功能,重在揭示文学如何发挥功效以及发挥了什么样的功效。前者重在文学的事件本体特征,强调文学作为事件的独特性、差异性及无限生成性;后者倾向于文学的施事效力,探求文学如何施事及其施事效能的多种类型。从本体与功能两方面切入文学事件,超越了将文学等同于文本或结构的传统做法,在本体与功能互相生产的动力循环链中,文学事件的内涵也得到彰显。虚构是文学事件存身的过渡空间,以语言的爆破效能双向生产着文学的本体与功能。  相似文献   

3.
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新时期文学是在经历了一场浩劫之后重建与发展起来的文学。当西方的许多文艺理论被介绍入中国后,引起了当时的文艺界、美学界的极大反响,也对新时期文学的艺术形式探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英国美学家克乃夫·贝尔及美国哲学家、美学家苏姗·朗格的理论,更为文艺界所重视。我们可以从对这两位美学家的主要理论的简述中,寻找新时期文学的艺术形式探索受其影响的一些轨迹。克乃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在此概念中,形式是指艺术品的各个部分和方面所构成的一种关系和存…  相似文献   

4.
论历史文学文本的结构形式吴秀明一、文本的结构形式古往今来历史文学汗牛充栋,主要的文本结构形式大致有具象、意象、心象三种。当然,这样的结构形式并非玄妙之物而令人无从把握,它主要是指作家的思维选择以及由这种选择所带来的相应的外在形式;它既是主体的,又是由...  相似文献   

5.
文学主体性思想的局限性极为明显,但其理论指向也非常鲜明.对于人本身,即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主体性的呼唤、确证和伸张是这一思想形态的根本性蕴涵;同时,它也内在地指向对文学自主性的诉求.从学理上说,正是这种双重理论指向的存在,才使得文学主体论在20世纪80年代的提出以及围绕着它而展开的广泛论争成为了一种瞩目的文艺现象和思想文化现象.在当前所谓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学科危机的语境中,深入研究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性问题和强调文学的自主性显然还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形式主义文学史观认为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必须恪守文学是自足的完整系统,努力追寻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文学史是文学形式辩证自生的历史,所以文学史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显示文学的“文学性”。形式主义文学史模式最核心的范畴是“主导性”,它联系着无意识化和陌生化这两极,此乃形式主义文学观的核心,也构成其文学史观和文学史方法论原则的最主要的基础。这种突出文学自身审美特征的倾向,在相当程度上是对只谈历史却忽略文学倾向的反拨,但其片面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7.
李泽厚提出了三个著名的命题,在理论上对相关思想作了重要的推进。第一个命题是:“经验变先验”,其意义在于从类的层面,解决先天(先验)形式的来源问题。但这一命题还要继之以“先验返经验”,即普遍的形式需要返归于个体之中才可能影响个体的具体行为。第二个命题是“历史建理性”,它指出了合理性的形成与历史过程的联系,但这一命题还需要以“理性渗历史”加以补充,后者肯定了理性本身的开放性。第三个命题是“心理成本体”,它肯定了意识和精神可以沉淀下来,成为个体的内在本体,但这一命题还需越出个体之情并以“本体存心理”作补充,后者所肯定的是普遍本体需要进一步融合到个体的心理形式之中,由此为道德行为提供内在的机制。就权利与善的关系而言,权利应包含善的内容,“善”则不仅包括形式层面的价值原则,而且意味着在实质层面使人的存在方式更人性化。在伦理学领域,同时需要区分人生取向与行为的道德意义,并关注法理意识与良知意识的统一。以人的文化精神生活为指向,李泽厚的“情本体”论包含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切,而在性情之辩上,则需要重新关注“心统性情”说。  相似文献   

8.
在“救国”与“载道”、“有用”与“无用”的话语角逐中,晚清文学功能观历经“文无所用”与“文学兴国”的两歧分流,最终汇流于“文学救国论”的强势话语。从他者资源的译介上看,晚清“文学救国论”这种常识上的“功利主义”,其论思形式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可称为“无意识的实用主义”。从内在理路剖析,可追溯到儒家“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文学观,要言之,“文学救国论”可以解读为儒家实用主义的晚清呈现。然而,“文学救国论”依然因循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也未能摆脱“以反载道始,以载道终”的固有思维窠臼。“文学救国论”这一儒家实用主义文学观当代价值的再阐释,需要引入新儒学与新实用主义的思想资源,在对二元对立的解构中重构文学张力,实现“文学自主论”与“文学工具论”的互济对话。  相似文献   

9.
杨文忠 《中州学刊》2012,(4):194-196
新闻、历史是实用文类,文学则是审美文类,它们在审美性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新闻、历史不但在内容的真、善、美方面无法达到文学那样的审美程度;而且从形式方面看,新闻、历史在语言和结构方面也无法达到文学那样的审美程度。所谓"真实美"的说法,很可能是从美学史上的"真即美"这个片面观点中演绎出来,机械地搬用到新闻理论中的。"新闻文学化"、"文史不分"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0.
论美是有用事物的形式朱德真本文试图论证以下观点:美只是形式,但并非任何形式,而只是一种特定的形式,这就是有用事物的形式。有用事物在人的实用过程中以其物质内容实际地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其内容表现为善(使用价值),其形式则相应地成为美。美和善分别作为有用事...  相似文献   

11.
人性的善与美是沈从文文学观的核心。以善与美为支点的人性观决定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定向选择 ,也使得他在文学表现方法上讲究节制与适度 ,其作品在美学风格上呈现出古典神韵和现代气息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文学文本论是指研究文学作品本体存在的理论,属于文学本体论的范畴。所谓本体论,在哲学上是指研究“存在”的学问,它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研究某一个别事物的存在本身;另一种是研究某一事物为什么存在,即它存在的原因、根据、理由。文学本体论同样可以作这样的区分。对于文学为什么存在即存在的原因和根据,笔者已著文作了探讨,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关于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即通常所谓“文本”。在文论史上,曾有过两种影响较大的文本论,一种是传统的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文本论,另一种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文本论。这两种文本论可以说都各有其缺陷和局限,对此我们不妨作些分析,然后再谈谈笔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论审美感与道德感的一致性段虹审美感与道德感的关系问题,从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有着天然联系。美产生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美的事物被人接受的前提首先它应该是善的,美与善起初是统一的,即美就是善,善就是美。反映在人类思想中,美与善,美学思想与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4.
对于孔子的审美思想,学界长期以来的主流看法是认为孔子追求一种美与善相统一的理想境界,代表性的观点均不离审美与政治统一、形式与内容统一、艺术与道德统一等。这类观点多从对美、善的现代性理解入手,不仅具有概念的先在规定,背后可能还具有方法论上的某种预设,未必能真正反映孔子美学思想的精神实质,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孔子审美思想的重心所在。虽然孔子并不否认有脱离善的美独立存在,但他一生关注的重心始终是善而不是美,只有在对善进行求索的过程中,美才在孔子思想中作为问题凸显出来。因此,以美善统一来理解孔子的审美思想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区,审美境界之谈亦有过度引申之嫌,我们应当回到历史语境、还原孔子真实,采用寓美于善的视角和方式,重新对孔子的审美思想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15.
生命和伦理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生命是伦理的自然存在根据,伦理是生命对其自身价值的确证。就是说,生命并非盲无目的的存在,而是具有明确价值目的的存在。恶的本质决定了恶不可能成为生命目的,善的本质决定了生命应当以善为目的。因此,生命不是以恶为价值目的的存在,而是以善为价值目的的存在。以善为目的的生命就是伦理生命,它是祛除内在恶和外在恶,追求内在善和外在善的自由存在。相对于自然生命而言,伦理生命既确证了生命的存在意义,又提升了生命的价值品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文艺界很少清理作为主导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究竟以哪些相互联系的理论为基石。厘清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点对于建设现代的文学理论具有学术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有六个基本观念。这六个要点有着内在的联系,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形式论、人民文学论和艺术交往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辩证唯物论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会学的观念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历史唯物论角度看,文学应该是"人民文学";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马克思主义就从人类学的、哲学的、经济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媒介学的、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描画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文学技巧的理解大致循此三种路径:源流论、价值论和辩证论。然而,我们却将从体用论角度来探讨文学技巧问题。思维模式就是文学技巧的本体。据此,本文又将文学技巧的本体描述成四种类型:点状取象、矢量延展、循环往复和错综复杂,分四节对它们进行详细论证。  相似文献   

18.
当下,"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的四要素文学活动说已经成为了中西文论界特别是中国当代文论界解释文学现象通用的和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活动范式.但现代传媒语境的形成使文学传媒要素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得以凸显,新的社会现实让我们看到,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学传媒不只是文学的工具,更是其本体性构成要素.20世纪以来现代传播学、语言学、符号学、文化理论的相关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建构五要素文学活动范式的重要理论资源.作品、世界、作家、传媒、读者五个基本要素形成的整体结构和动态关系构成了完整的文学活动.建构五要素文学活动范式,推动文学活动论由四要素范式向五要素范式革命,是文学活动的实际存在和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金惠敏 《江西社会科学》2023,(4):188-195+2+208
应该有勇气承认文学研究越来越边缘化了。文学的功能已经被技术所催生的各种文化形式所分解和更好地替代,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存在价值因而便大打折扣了。我们不能奢望文学能够回到其曾经占据过的社会中心,但坚持它应该被放置在它本身所允许的恰切位置上。文学文化学拟将文学引向文化,以作为未来文学研究的一个选项。而前提性工作则是要完成对文学本质主义和文化本质主义的批判。文学文化学是一门大学科,有许多工作要做,但草拟一个研究纲目,并阐明其基本原则,应是目前需要走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20.
《文史哲》2014,(2)
《文心雕龙》研究面临的全新的思想任务之一,乃刘勰的诗学思想如何启示当代中国诗学的新创造。从刘勰的情感本体论出发,联系当代文学本体论的研究成果,深入探索刘勰情感本体论的合理思想内核,无疑有助于文学本体论的思想重建。刘勰的"情感本体论"规定了文学的审美特质,彰显了文学创作的动力,确证了文学的思想方式,包容了文学的多元本体意蕴。在刘勰诗学中,情感本体与语言本体和形象本体,属于文学本体论的不同侧面;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本体特性或功能特质的内在规定,它不是对生存本体论的超越,而是服务于生存本体论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