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喧哗与骚动》中不可毁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喧哗与骚动》中不可毁灭的女性形象任文关键词: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女性形象悲剧《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过去评论家们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作品主题、表现手法的探索以及对男性角色的分析上,多少忽略了对其中女性形象的探讨和评价。其实,福克纳对女性...  相似文献   

2.
指出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采用了多角度的叙述方法、神化模式、意识流等多种写法来描写日益没落的康普生家族,从班吉的叙述角度深入探讨班吉意识流中的凯蒂形象和班吉与凯蒂之间姐弟之情背后所隐含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两部意识流小说的叙述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作为福克纳的意识流代表作,充分表现了他在创作方面的造诣和才华,《喧哗与骚动》通过四个对位的世界塑造了女主人工凯蒂的形象,同时也描绘了康普生家族及南方传统旧道德的没落。《我弥留之际》则是采用以女主人公爱迪及其葬礼为中心的同心圆结构。这两部作品独特的叙述模式使读者更真实的感受到人物流动的内心世界和深沉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4.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展现了康普生家庭由显赫到分崩离析的过程,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呈现了美国南部的历史变迁。在小说中福克纳着重刻画了三位女性形象,一个是被美国南方传统妇道观扭曲的康普生太太,一个是具有反叛精神的凯蒂,还有一个是象征人性复活的理想人物迪尔西。作者在塑造三位女性人物时,鲜明地折射出福克纳的女性观:他鞭挞、嘲笑的是康普生太太,同情的是凯蒂,满怀激情歌颂的是地位卑微的黑人女佣迪尔西。  相似文献   

5.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女主角凯蒂·康普生历来被指责为道德败坏的女人 ,被认为是导致康普生家庭衰落的罪魁祸首。其实 ,应受谴责的不是凯蒂 ,而是她生长的那个不健康的有障碍的家庭。父母失职、家庭冲突和同辈嫉恨把美丽的凯蒂一步步推向了毁灭。福克纳试图通过讲叙凯蒂的故事来向人们传达一个永恒的主题 :爱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因素 ,家庭环境对人的成长及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 ,对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喧哗与骚动》之中的中心人物凯蒂·康普生一生的悲剧进行了深入分析 ,认为家庭对她的悲剧负有根本责任。凯蒂·康普生生活在内战后的美国南方一个日渐衰败的贵族大家庭中。她一方面处于新旧价值观念的夹缝中 ,另一方面日渐分裂的家庭不但使她失去了可以依靠的港湾 ,更加加速了她最后的彻底毁灭。  相似文献   

7.
《喧哗与骚动》是一部蕴含丰厚的小说 ,是福克纳小说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他采用C、A、B、D的时序颠倒的手法 ,展示了南方社会对女人的偏见和歧视 ,以及康普生家庭的冷漠无情是造成凯蒂悲剧的根源。小说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福克纳对女人的情结 ,既有美化女性的一面 ,又有批判女性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8.
福克纳与白先勇,同是美国和台湾20世纪文学中现代派文学的"大师级"人物。从《文学杂志》中领略了现代文学魅力的白先勇,无论在内容还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无疑都受到福克纳小说的深刻影响。文章试图通过对《台北人》内容、形式的解读以及与福克纳小说的比较,在分析白先勇小说特色的同时,揭示出白先勇小说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福克纳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众多研究者对《喧哗与骚动》的创作目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征和表现方法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难点,本文着重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把握住该小说的要点,让学生通过更容易的理解方式达到掌握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10.
人们一般都认为《喧哗与骚动》是一部极具悲观色彩的作品,表现了康普生家族灭亡前的疯狂、绝望、喧嚣。但是当我们注意到福克纳写作《喧哗与骚动》的过程,特别是其最后一章的中心人物迪尔西时,我们发现了福克纳的创作意图。福克纳努力表现的是“人类不但会生存下去,而且将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个白痴的意识流──浅析《喧哗与骚动》班吉部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著名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的第一部分进行分析,旨在向读者展示福克纳独具匠心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2.
时间观这一哲学和心理学的重大主题,在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得到了充分显示。小说通过三个哥哥对凯蒂的人生所采用的不同的讲述方式表现了三种错误的时间观。只有黛西把时间作为一个整体对待,暗示了作者的正确时间观,即人们在面对变化时,应该及时相应地改变自己的心理时间,这样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略论《喧哗与骚动》的结构艺术郑东艳《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重要作品,也是现代主义的经典小说。威廉·福克纳(WilliamFanlkner1897-1962)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去世后.声誉与日俱增。他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1].又...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以《喧哗与骚动》为自己赢得很高的声誉,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小说《喧哗与骚动》命名独特,颇具深意。作品以作者熟悉的美国南方种植园主家庭为背景,弥漫着乡土气息,充斥着悲剧色彩。作品采用意识流的描写手法,从而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和魅力。  相似文献   

15.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不仅取名于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的著名台词,而且文本与该台词有互文性关系.在昆丁的意识流中,福克纳用"影子"、钟表的报时与"嘀哒"声共同铺陈了昆丁叙述中气氛阴暗、哀音延绵的基调."影子"与"时间"意象展示着昆丁的种种痛苦与挣扎.在互文性视野下,昆丁的意识流是对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  相似文献   

16.
一部关于时间的小说——评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所有小说中被评论最多的一部。它之所以能成为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因为该小说的非凡艺术成就。他对时间的精心处理在《喧哗与骚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使该小说成为一部少见的关于时间的小说。它对时间的独特处理不仅有利于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而且也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蕴。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威廉.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叙事形式与所揭示的人物意识的分析,指出《喧哗与骚动》中作者从四个叙事角度成功通过不同侧重点的叙述形式向读者展示四个不同的意识世界。这样小说中的叙事形式与意识的重合使读者获得一种立体的视角,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文本意义的阐释中去。  相似文献   

18.
有证据显示《喧哗与骚动》的结构有的放矢地吸纳了音乐艺术中的养料。这种吸纳在福克纳看来更能别具一格地切实充分表达他“人心”中许多而又复杂的真理  相似文献   

19.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精心勾勒了一幅精神荒原的画卷。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学的角度出发,对小说中主人公昆丁四兄妹的压抑、反向作用、投射、固着、倒退等自我防御与抗争行为进行剖析,揭示作者的"荒原情结"与小说的抗争主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喧哗与骚动》入手,论及了福克纳创作的美学技巧方面的问题。作为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福克纳在创作中表现了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真实观与时间观,即写出心灵深处的永恒的真情实感,内在的真实;采用“心理时间”,打破客观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