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学范畴的系统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学范畴论不仅仅是对个别范畴的考察,整理以及阐明其含义,而且还要将它们系统化,形成一个范畴体系。个别美学范畴只有处在美学范畴系统中才有可能规定并展现自己的内容。因此,美学范畴论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美学范畴系统。 一、美学范畴系统化问题的历史追溯 范畴的系统化发端于古希腊哲学。在欧洲哲学传统中,范畴来自古希腊柏拉图对普遍性概念的考察。柏拉图在《智者》中提出的“最普遍的种”这一概念,在本体论上就是理型,是界说和评价事物的标准,其含义与范畴相同。后由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从语言,逻辑和形而上学的综合分析中,把柏拉图“最普遍的种”这个用语的含义精确地表述为“范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范畴就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因此,范畴就是假设—对象的存在。亚里士多德把存在分为十类,即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理念论在柏拉图哲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许正因为此,“柏拉图的理念论”,似乎已成了老生常谈。然而问题是,在考察这个问题时,大多数人的视野还仅限于象《斐多》、《理想国》等少数几篇柏拉图的中期对话,并据此断定,柏拉图的理念论是自相矛盾的。而事实上,理念,在柏拉图早、中、晚三期对话中,是在不断地改变,完善着其自我形象的,勾勒出它发展变化的行程,是本文的宗旨之一;近来,少数学者在开始注意到象《巴门尼德斯》、《智者》等柏拉图后期对话中的理念理论时认为,这是由形而上学向辩证法的转变,指出这种看法的缺乏根据则是本文的另一个任务;此外,由于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和柏拉图本人在《巴门尼德斯》中对理念论的所谓诘难,认为这种理论内部存在诸多互相抵牾、不能成立之处,也已为公众接受。因此,揭示这些所谓诘难的实质,也是本文的动机所在。  相似文献   

3.
“通种论”是柏拉图在晚期对话《智者篇》中阐述的,在《巴曼尼德斯篇》第二部分的八组推论中,柏拉图以悬拟的形式提出了“种”(即范畴)的结合问题,做了初步的奠基工作。《智者篇》中的阐述则是那八组推论的完成。通种论标志着柏拉图辩证法演变的完成阶段。通种论的基本思想是:每一个最普遍的“种”既同对立的“种”相通(即联系),又与其他最普遍的“种”相通。它是对概念本性深刻的分析研究,是柏拉图辩证思维的一个杰出  相似文献   

4.
<正> 读了《东岳论丛》1985年第5期上发表的年四华同志的《谈文化对爱情的直接作用》,感到文中对“爱情从属论”的看法,不仅缺乏理论上的说服力,也不符合爱情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年四华同志所说的“爱情从属论”是指,爱情是人生的一部分,但不是人生的主要内容。爱情要从属守人民的利益、民族的利益、革命的利益、爱情要从属于工作和事业。年四华同志认为“爱情从属论”的第一个局限性是:“仍然把‘爱情’理解为‘儿女私情,而不把它看成现代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客观需要。”爱情从来都具有社会性。爱情是人类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自冯友兰先生在旧著《中国哲学史》中以柏拉图所谓“理念”比附程朱的“理”,以亚里士多德所谓“形式”“质料”比附程朱的“理”“气”(冯先生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仍保留了此观点),学术界多有人因袭之。我认为这种解释混淆了中西唯心主义哲学的不同特点,不足以揭示程朱理学在中国哲学和文化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因此试对程朱理学不同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泛道德论思想作一辨析。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在批判了他的老师柏拉图所主张的“理念”以后,提出了“形式”概念。在对“形式”概念的诸种规定中,集中体现了他对个别——一般关系的把握。柏拉图提出“理念”,与他企图把握世界各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统一亦即共通本质有关。他在“对事物试作说明时,从事物越入理念”(《形而上学》990b;以下凡引本书只注页码),即在具体事物之外设定作为其本质而存在的理念,由此来“以一统多”。柏拉图理念论的困难在于理念与具体事物的两相分离,因而在两者的连结上难以给予园满的说明。亚里士多德正是抓住这一要害,批判和否认了普遍的理念对于具体事物的独立存在和作为它们的本原。他提出了“实体是个体”的思想,认为只  相似文献   

7.
任倩 《社会科学家》2006,(Z1):11-12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理论大厦,是在对众多先辈的理论进行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其所著的《形而上学》一书里,始终贯穿着亚里士多德本人对先辈理论的独到见解.而在第一卷的第九章、第十三卷、第十四卷,亚里士多德花了很大的篇幅对柏拉图的理念论作了十分详尽的批判,从中可见,柏拉图理念论对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之深远.本文将就这几个篇章简要地分析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是如何进行批判的.  相似文献   

8.
一、文艺学方法论借鉴自然科学理论是否可能文艺学方法论借鉴自然科学理论是否可能?有没有这必要?与其先从理论上加以申辩,还不如先从事实上加以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理论源泉就得力于动物学和物理学理论,《诗学》中的“种类”一词,就直接借用了动物学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说:“(悲剧)后来逐渐发展,每出现一个新的成分,诗人们就加以促进:经过许多演变,悲剧才具有了它自身的性质.”这便类似有机体的成长过程,一如从小马到老马的成长过程.《诗学》谈到悲剧的结构要求完整,“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这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15,(8)
"瞬间"观念是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瞬间"作为一个洛夫乔伊所倡导的"单位观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论文第一部分处理"瞬间"概念的辩证性与救赎性,从中可以看到本雅明对此两者的独特使用;第二部分着重将本雅明"瞬间"概念与其他现代理论家的"时间观"作一比对思考,从中看出此概念的断裂性与包容性。  相似文献   

10.
希腊悲剧理论与中国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希腊的悲剧理论,其集大成者是亚里士多德。在亚氏之前,德膜克里特和柏拉图在论及艺术问题时,还没有提出严格的悲剧概念。但德膜克里特的“模仿说”对后来的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概念的形成,作用甚大。德氏在哲学上主唯物主义的原子论,把世界看成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把知觉和思想产生的根源看成物体的流出物与感官的流出物的会合。因此,在文艺观上,他相应地提出了文艺作品是对自然的模仿学说。他认为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对本体论自身作“元哲学”意义分析与反思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工具论》诸篇,这些公认的早期作品,展示了亚里士多德试图以逻辑为工具,以语言深层结构为模型,对存在进行分类,确定存在类型之间的关系,构架世界逻辑图式的最初尝试。一、理念论失败的启示寻找一种理想的原则和方法是建构本体论的关键所在,也是最令哲学家头痛的难题。古希腊哲学中最早意识到本体论问题艰深棘手,并为之思殚力竭的是柏拉图。继巴门尼德提出“存在者存在”(einai estin)这个命题后,柏拉图建立了理念学说,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然而这个探索始终是不成功的,因为理念论不仅不能自圆其说,而且也不能有效地解释许多现象。正是理念论的失败深深启发了亚里士多德,促  相似文献   

12.
在马堡讲座《柏拉图:〈智者篇〉》中,海德格尔通过亚里士多德思想对柏拉图的存在论进行了阐释,试图完成向柏拉图的"历史性回归"。通过对柏拉图"通种论"的解读,海德格尔对柏拉图辩证法进行了反思,指出,"同一"与"差异"是柏拉图辩证法的核心概念,辩证法的可能性根据乃是作为差异的非存在,而辩证法的任务是使存在者之存在得以显明。海德格尔对柏拉图辩证法的探讨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后期海德格尔对"同一与差异"问题的反思中。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论文集《工具论》,已由李匡武教授翻译成中文,并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从而填补了我国在翻译出版西方哲学古典名著方面的一个空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恩格斯称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是“古代世界的黑格尔”。《工具论》是亚里士多德六篇逻辑论文的总称,也是他的主要著作之一。其中《范畴篇》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以哲学的睿智,审察、提炼古希腊艺术创作的精髓,建树了西方第一个比较系统、合理的文学理论。他的悲剧论可以跨越东西文化的时空距离,完美地体现于传入欧洲的第一部中国戏剧《赵氏孤儿》中。在此将通过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下的定义及相关悲剧理论视角,对《赵氏孤儿》进行分析与解读,通过分析论证,将对《赵氏孤儿》及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观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花园口事件”发生65周年之际,第一部系统深入地研究“花园口事件”的史学专著《功罪千秋———花园口事件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在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部40万字现代史学专著主要内容有:艰难的抗战与决堤策略,豫东抗战失利与仓促的决堤行动,黄泛区的形成与新黄河的军事意义,黄泛区的艰苦抗战,抗战中国民政府的善后与社会救助,沉重而复杂的历史反思等。它不是一般的社科学术成果,而是渠长根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一、学术背景把握的严谨性“花园口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的第二年,它以“花园口决堤”、“黄泛区”两个特殊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正> 元杂剧《赵氏孤儿》,被称为元代四大悲剧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已早负盛名。著名戏剧理论家王国维甚至说它是“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即列入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但近年却有学者对它的悲剧性质提出了质疑,认为《赵氏孤儿》“严格说来不是一出悲剧”。因为悲剧人物不是由“顺境转入逆境”,而是相反。“其效果不是悲,而是喜……还因为“不幸的事件在作品里,不是悲剧矛盾激烈冲突的结果出现在末尾,而是作为情节发展的原因与动力出现在戏剧的开头。”(《悲剧论》128页、130页)应该怎样分析和看待此剧,我想结合有关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7.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没有关于悲剧的专著论述,但他是准确地把握了悲剧的本质的、这一句话在揭示悲剧本质方面,超过了历史上一切悲剧论述的总和。我们不必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定义相比较,(见《诗学》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17页)我们只和近代公认的对唯物主义美学有过卓越贡献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定义相比较,就可以看到鲁迅的论断是多么精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这个定义似乎把生活和艺术中一切悲剧都包括无遗了。”(《生活与美学》第33页)但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说得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从批判个别的、经验的、具体的正义入手,引申出国家正义概念,认为国家正义就是各个等级各守其序、各司其职,正义本质上就是一种秩序与和谐。柏拉图在探寻正义过程中体现的整体主义方法论与国家主义价值观,对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德性”是西方古典文明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它最初发源于“勇敢”这一军事性特质,但随即又溢出这一范畴,成为各种美善的统称。古典德性观念的建构是一个驯化勇敢的过程,经过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西塞罗等哲人的努力,通过对各种具体德性的排序、分类及其统一等命题的阐述,古典德性观念最终得以形成。在此总体性观念之下,哲学和历史两个层面可以区分出“政治的德性”与“哲学的德性”、“理智主义德性”与“共和主义德性”,这种区分及其内在张力构成了古典德性观念演进、发展的理论动力以及古今德性观念变迁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历史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这种现象:某些事件的行进轨迹,似乎是在绕了一个圆圈之后,重又回到了它的起始点;今天的现实几乎就是昨天史实的重演。“全盘西化”论在半个多世纪里的沉浮消长,为我们从历史中认识真理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例。 有一种看法认为:“全盘西化”论是维新人士在1898年首先提出的。其实,从“全盘西化”这个概念的提出,以及围绕这个概念而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这两点考察,“全盘西化”论的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