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思维形式是人类对客体及自身认识的方法,是人的思想借以实现的形式.鲁迅思想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还在于他为中国思想史提供了一种具有现代素质的思维形式.鲁迅的文化选择包括价值判断和价值重构两个过程,因此,这就本然地决定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思辩过程,而是一个思想的实践过程."执着现在”成了鲁迅思维逻辑的主要时态,而且他力图把这种实践性原则作为社会普遍的价值导向和思维路线,实践由此成为鲁迅辩证思维逻辑系统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和最终运动目的.他与同时代人的思想斗争,不仅来自于思想内容上的不同,也来自于思想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种种的人生苦楚使鲁迅亲近佛教,并接受了佛教关于人生的看法,从而形成了人生苦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他的小说中从悲凉世界的营造、无量诸苦的表达、众生苦相的描摹等方面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3.
鲁迅写于1903年的<说鈤>热情预告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将发生革命性的大变化,当时的鲁迅已经站在自己民族理论思维的制高点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大革命性理论推翻了经典物理学绝对时空观与静态物质观的基本预设,而时间终结问题的提出,是对人类有始以来曾经拥有的精神理想的重大挑战.这促使鲁迅在五四落潮之后,大大地偏离了五四时代所倡导所理解的近代科学精神与近代科学方法,超越五四时代所崇尚所宣示的知识图式与知识谱系,进入更深邃的精神追问和哲学质询.生逢千年之交的中国人正与一个独特的时代相遇,面对各种"终结"说,面对"永远"的消解和形而上的消解,鲁迅思想的犀利性、前瞻性,他思维方式的独异性、悖论性以及他在"终结"与"中间物"、"虚无"与"实有"之间所做的抗争和所表现的智慧正凸显出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与传统文人之游心佛老相近,周作人最早接触佛学是以解脱内心苦闷为目的的。南京就读期间在“人生无常”情绪支配下,他偏于接受“生本不乐”的佛教生命观,这成为形成他一生苦质情结的起点;20年代初道路再择引发的思想混乱,佛学“众生平等”的普亲观对他产生了更强的冲击,由此强化了他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人道情怀。而真正显示周作人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是在于他接受佛学主要用于人格意志与思维方式两方面的建设。原始佛教缘起性空论强化了周作人反权威偶像的人格精神,帮助他摆脱黄金时代终将到来的盲目情绪;而佛学“空有不二”的思想则有力促进他辩证思维的形成,从而使他避免了简单线性因果思维方式的桎梏。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末,文坛出现"论鲁"风。通过分析,指出所谓的与鲁迅"断裂",不过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优秀传统的"失语"。其内涵是以浮躁取代辩证认识,以蔑视权威而否定文学需要主流,文学需有崇高。鲁迅实际是文学要体现先进文化的代表,鲁迅思想推动中国文学走到今天。在21世纪到来之际,要继承发扬鲁迅精神,使文学事业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周易》对中国古代数学思维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周易>蕴含的思维特征和数学思想方法出发,论述了<周易>对中国古代数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一方面,<周易>对中国古代数学特殊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古代数学研究者习惯于从整体性和辩证性等角度来思考问题,使中国古代数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由于<周易>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及其神秘主义色彩,导引着中国古代数学走上了与西方传统数学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运用传记学批评方法,结合鲁迅生平、思想,可以看出,<野草>体现了鲁迅的生命观、历史观--"中间物"哲学,体现了他绝望抗争的人生态度.从创作过程、鲁迅心境可以解读<故事新编>"油滑"写法的必然性及其意象、情节中的复仇情绪.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天问>从"构成思想"与"反思思想"的维度进行重新审视,可以得出"屈原的<天问>是我国最早的一篇运用反思性的哲学思维方式进行思想的哲学名作"的结论.战国时期理性精神的觉醒,引发了学者们对"天命"思想的反思,屈原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从宇宙时空,到社会秩序,再到个体存在各个方面对天命进行全面反思.屈原对天命的态度由怀疑、否定发展到批判,表明他的思想已经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9.
鲁迅无愧于"一具有彻底的反虚伪的精神,二具有透彻的文学家的眼光"的评价.本文主要通过对<呐喊>、<彷徨>、<野草>及鲁迅后期杂文的分析,表现出鲁迅在中国现代小说、现代散文诗及现代杂文等文学体裁方面的规范与创新,借此说明融汇其间的鲁迅的美学追求<呐喊>颜色法"域外文宗",更多激愤;<彷徨>汲取中国传统"画眼睛"的写法,更趋圆熟;<野草>最早借鉴了现代主义的手法,开一代先河;后期杂文则于无意中创造了"鲁迅体"的现代杂文.鲁迅在现代文学体裁的规范、创新、更迭之中,不断实现着他的美学追求,接近着他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指出:“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而思维的根本任务则在于指导实践,因此,思维方式也就影响着实践的科学性和正确程度.辩证思维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辩证法规律进行的思维,它是客观辩证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因而也是科学、完善的思维形式.追溯这几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失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同志在思维方式上背离了辩证思维的逻辑规律,忽略了辩证逻辑思维的对立统一思维律、质量互变思维律等,看不到高校思想工作中矛盾的变化、联系和发展,而是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因而,在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上、内容上、做法上都跳不出旧有的思维局限,在实践中也就产生了片面性,导致工作的失误.  相似文献   

11.
哲学思想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在古典军事理论上的辉煌成就和卓越贡献,是与其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密不可分的.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对<孙子兵法>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透视,对书中蕴涵着的许多睿智而精深的军事哲理,做了一些不拘前人之言的探索,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孙子兵法>反天道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重视将帅主观能动作用的"胜可为"思想、朴素辩证的发展观思想,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哲学、文化产生了厚重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思维意识中始终潜存着一种辩证的否定意识,它深嵌于鲁迅关于自我及其归宿的认识中,沉淀在鲁迅关于个人在历史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找寻中。在《野草》中,内外压抑之苦的双重谛视、生死临界处境的双向考量是其否定意识的辩证呈示。鲁迅否定辩证法的实践基点是主体的行动,在人与存在的互动中透析民族整体生存的历史过程,藉此确证主体的精神品格和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注国民精神状态是<呐喊>、<彷徨>大多数小说叙事的焦点.对大众无法救赎的灵魂,鲁迅表现了一种近乎绝望的沉痛;先驱们"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剧,使鲁迅感到了置身于荒原的孤单.这种荒原意识既与鲁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更与他早期的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4.
论赛珍珠创作和论说中的辩证思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赛珍珠的创作和论说中充溢着高明的辩证思想,体现在她的认识论、辩证的思维方式、对中国文化和国民性的辩证认识,对中国小说形式的辩证认识等方面。赛珍珠掌握并善于使用辩证法,是她获得高度创作和理论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鲁迅以"国民性改造"为核心的启蒙思想是在清末民初的启蒙语境中生成的,其内在逻辑则是儒家由改造"个人"而改造"国家"的政治哲学进路.鲁迅的深刻性与现代意义并不在于他的启蒙,而在于其对启蒙的质疑和超越.理解鲁迅必须理解鲁迅启蒙思想的文化渊源、思维逻辑,重视鲁迅对启蒙思想的反思、质疑和超越,重视鲁迅思想的转变.鲁迅对启蒙的反思、质疑、超越,不但是准确理解鲁迅作品的关键,更对思考中国现代化进程深具启示.  相似文献   

16.
鲁迅以"国民性改造"为核心的启蒙思想是在清末民初的启蒙语境中生成的,其内在逻辑则是儒家由改造"个人"而改造"国家"的政治哲学进路.鲁迅的深刻性与现代意义并不在于他的启蒙,而在于其对启蒙的质疑和超越.理解鲁迅必须理解鲁迅启蒙思想的文化渊源、思维逻辑,重视鲁迅对启蒙思想的反思、质疑和超越,重视鲁迅思想的转变.鲁迅对启蒙的反思、质疑、超越,不但是准确理解鲁迅作品的关键,更对思考中国现代化进程深具启示.  相似文献   

17.
陆学与禅学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朱、陆之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朱熹及其后继者对陆学"全是禅学"的批评和陆学及其后继者对陆学是"圣学"的辩护,各自包含深刻的合理性.陆象山始终坚持尊义去利的义利之辨,并从儒佛二者的思维表达方式、公私义利、道之偏正和经世出世等方面去阐明自己旨在"扬儒抑佛"的儒佛观.陆象山对佛教、禅宗的批评,具有浓厚的辩证理性主义色彩,超出了同时代新儒家的思想水平,非二程、朱熹所能比拟.陆象山在思维方式、实践工夫等方面不自觉地受到了佛教的深刻影响.陆学这种禅学化的新儒学,具有自己的理论特色,这一点往往被已有研究成果所忽视.  相似文献   

18.
科学理性主义是以爱因斯坦等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家在冲破旧的机械论自然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基础上所建立起的与辩证思维相一致的自然观、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科学理性主义为辩证理性思维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和自然科学论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引入"新批评"中的"反讽"理论解读鲁迅的<故事新编>,揭示出了其深蕴的生命观、历史观、文化观等思想内涵,凸现出了其所具有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人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而鲁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这里将鲁迅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三类.紧扣过客的精神内涵,重点论述前两类人物类型,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和"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