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全球化是一个发端于资本主义兴起之时的全球经济、政治和文明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而获得了相对于社会主义的优势。20世纪末社会主义发展所遇到的挫折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的各种不同发展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和女权社会主义给人们以新的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表现出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前景。  相似文献   

2.
越南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勇 《学术探索》2004,(8):75-81
革新开放以来,越南共产党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努力探索具有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通过革新或调整,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和理想目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及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关系等问题的认识,推动了越南社会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赵波 《南方论刊》2007,(8):9-10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本质属性,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着手,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是独立于现实社会形态之外的抽象物,而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出发点。通过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分析可知,和谐社会的理论本质在于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首要价值诉求是和谐,而和谐价值诉求的基础和关键是法治和公平。其中,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和目的,法治和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的途径和手段,它们共同诠释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5.
苏东巨变后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理论研究却异常活跃 ,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托派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女权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风起云涌 ,竞长争高。在实践方面 ,国外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有越南、朝鲜、古巴三国 ,老挝坚持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 ,这些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调整、改革。俄罗斯、东欧的共产党和其他左翼政党稳住了阵脚。特别是在东欧国家中 ,左右两翼轮流执政的两党政治已基本形成。西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力量仍在进行艰苦探索。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三个不同层面的具体体现,各有其独特的内涵,三者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完善的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拓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载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拓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根本保障。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基本内涵及其辩证关系有利于坚定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董正平 《学术界》2005,1(4):30-36
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把握,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失误;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新世纪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这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 ,那些否定和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尽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到严重挫折 ,但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也将会取得最终的伟大胜利。我们应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 ,努力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9.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我国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给执政的共产党提供了坚持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增强了信念,使社会主义国家坚定了走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社会主义国家要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开拓未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光辉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对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与发展。它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基础,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目标,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准确把握本论断,对于完整准确的理解和运用、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在深刻分析社会的一般本质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现实区别的基础上,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只有从人的本质出发,透过社会的本质,才能科学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刻内涵,也才能准确把握这一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以此更好的指导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领导思想,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本文着重研究了邓小 平领导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经过近百年之后,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大潮中进行了艰难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中立下了不朽功勋。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保证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邓小平理论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强调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的一个重要贡献。邓小平认为 :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多方面的 :(一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二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 ;(三 )共产主义理想是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四 )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五 )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大支柱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源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来源于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其社会主义观的基本点从制度、本质、体制三个层面全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具有鲜明理论特色的社会主义观。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创造性地解决了统一战线的重 大理论和方针、政策上棘手的问题,扩大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范围,对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新的 贡献。新时期我们要继续以邓小平统战理论为指导,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开创统战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王树林 《学术探索》2004,2(8):25-28
邓小平政治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实现中国传统社会主义民主的现代转型。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以现代文明作为审视民主政治的价值标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经济方式来解决政治问题,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思维范式的转换;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以渐进改革作为民主政治的价值实现方式,务实主义的观念模式,试验性的方案选择和迂回式的改革发展战略,共同形成了中国政治体制渐进改革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方法、没有社会制度属性的内在规定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演变路径来看,改革的实践是在不断提升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在实践中越来越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其演进过程遵循着渐进式制度变迁规律,在实践中,现实的制度创新和演进将受到两个方面的成本约束:与某项制度安排的共同信念的形成、普及、修正和摒弃相关的学习成本和实施成本。在学习成本和实施成本约束下,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演进的制度变迁和演化路径在区域之间不可能是一致的,而是多样性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深化。建国初期,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存在误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实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质的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辩证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开辟了认识社会主义的新视野;和谐社会思想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发展目标,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又一次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