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一批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情结是五四时期优秀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渊源,救亡图存背景下对革命理论的迫切需要是根本动因,俄国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正反两个方面启示着中国人甄别救国方案,是重要的国际因素,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是必备的思想条件和物质基础。而随着五四运动的深入开展,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从比较中鉴别,从实践中认识,从斗争中凝练,最终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由信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原因有多方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转变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则将这种可能性促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3.
瞿秋白毅然奔赴苏俄考察和研究十月革命,是为了获得十月革命与苏俄社会主义的真实情况,从中寻求一条改造中国的光明道路。他一生先后撰写、翻译有关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义理论的文章一百四十多篇,深入探析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和意义,科学分析了十月革命对俄国社会的影响,比较研究了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瞿秋白对十月革命的考察、研究与宣传,扩大了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启发了国人对走俄国革命道路的思考,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十月革命的经验与方法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  相似文献   

4.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翟秋白同志是继李大钊之后,在中国早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马克思主义者。研究他从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及他对传播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民主革命理论的贡献,必定会使我们从中受到许多的启示和教益。  相似文献   

5.
社会行为是社会思想的直接结果,社会的剧烈震荡,往往是由思想的震荡开始的.中国近代激烈的社会革命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其根源在于巴黎和会中西方列强对中国利益的出卖.这一事件使中国知识分子遭受了极大的心灵震撼,也使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剧变,从原先对西方的崇拜,对威尔逊主义的敬仰,迅速走向对西方的憎恶.这一切是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发生的.这几个月的心灵激荡,使中国知识分子从温和走向激进.思想的激变,瞬间扭转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五四爱国运动是在伟大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在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时,在以李大钊同志为代表的先进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指导下爆发的。五四运动以中国近代史上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声势,迅速席卷了全国,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朝鲜三一运动对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斗争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朝鲜三一运动在斗争精神、斗争方式等方面深刻全面地影响、促发、推进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其突出特征是直接现实性。空前广泛性和内在一体性  相似文献   

8.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把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民族灾难深重的历程里,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寻求解放的道路,先进的知识分子历尽千辛万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直到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蓬勃向前发展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先进的知识分子最先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并且在传播的历史过程中,起着先  相似文献   

9.
董必武同志是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战士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原是个旧知识分子。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加入同盟会,成了一名民主主义者。在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和五四运动推动下,他通过参加革命活动的切身感受,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在革命的实践中,坚定地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董必武这一伟大转变,是在漫长、艰难、曲折的战斗历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中国的国情使知识分子面临艰难的选择,而民族启蒙和社会革命二者又不可兼得。因此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倡导社会革命,力求中国尽快摆脱困境,从而导致民族主义的淡化。  相似文献   

11.
大众媒介通过其载文反映时代热点和要求,体现社会关注和大众偏好。由此,大众媒介在无形中起到引领时代潮流,推进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作用。《东方杂志》在五四时期以不同的文体形式持续载文反映俄国革命和建设。这些载文涉及到俄国的各个领域,对中国社会尤其是知识界产生了有形和无形的影响。文章从实证分析出发,对五四时期尤其是十月革命之后《东方杂志》载文量和载文内容进行统计,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阐述十月革命之后俄国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四年浩劫,使西方价值文明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这是他们由西方的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因素,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战后“巴黎和会”导致五四运动爆发,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这就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准备。  相似文献   

13.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一贯重视知识分子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深刻指出:“没有革命知识分子,革命就不会胜利。”“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要求我们党去认真地团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这些是这个专政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毛主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对我国知识分子的状况作了正确的科学的分析,为我们党制订了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在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  相似文献   

14.
“文化革命”思想连接了作为革命家和作为“文学家”的瞿秋白,是其“士”之文化情怀与现代知识分子批判精神和马克思主义革命品格相嫁接的产物,是当时思想界对文化革命问题最为深入的探索。“文化革命”思想不仅体现了瞿秋白的丰富性与独特性,也是中国现代思想史和知识分子心态史上的生动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瞿秋白文化思想,乃至思考现代中国的国家、革命、文化、知识分子等诸多重大问题的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早年对十月革命的认知与纪念经验的积累,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借鉴意义,中国共产党协调与共产国际、苏联关系的内在需要,是促成毛泽东纪念十月革命的主要因素。毛泽东不仅重视十月革命纪念的谋划,而且通过撰文纪念、致电纪念、出席纪念活动等方式,参与十月革命纪念。毛泽东主导、参与的十月革命纪念,彰显了其强化历史记忆、建构中国话语、协调中苏关系、维护世界和平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对这一问题解决的成功与否,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在苏南土改中,中国共产党从团结的角度出发,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知识分子政治和经济上的各种政策照顾,并把土改运动作为教育和改造知识分子的手段。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苏南土改的顺利进行,而且有利于实现中共入城之初争取知识分子的策略。这是中共建国后改造知识分子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7.
论毛泽东在革命年代的知识分子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就已给形成了系统的知识分子思想 ,他认为 ,知识分子属于小资产阶级 ,但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 ;知识分子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中国革命中发挥着先锋队和桥梁作用 ,关系着中国革命的兴衰成败 ;知识分子必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才能成长为完全的知识分子 ;党和政府必须大力吸收知识分子 ,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善加利用他们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主张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下决心解决知识分子问题。但会后不久毛泽东就改变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作出的关于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正确论断。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形成的对待知识分子的消极传统;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对待知识分子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轻视和鄙视知识分子的传统心理和近代知识分子的某些弱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适应中国革命的需要而产生的。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也已经具备了各种条件。首先,全国的产业工人已有260多万,在“五四”运动中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其次,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已经出现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并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其三,“五四”爱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派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协约国胜利激发转向现实政治的标志是创办《每周评论》。《每周评论》与《新青年》虽有分工,但政治诉求上的关联却相当明显。新文化派的老师辈没有直接参与“五四”学生的运动,是因为他们仍抱有启蒙之念,更倾向于坚守思想革命、以舆论批评这种知识分子参与社会的方式影响社会。然而随着新文化派中的激进成员逐渐接受和认同“社会革命”,新文化派彻底走向分裂。但即使在接受和认同“社会革命”的激进成员中,其接受的初衷、方式以及思想取向也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深刻地影响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