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12年12月开播的《罗辑思维》,在自媒体中掀起了知识付费的"网红经济"营销模式。从开播之初到现在,用户已经达600万以上,成为自媒体中的现象级产品。《罗辑思维》的成功来源于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主要通过对《罗辑思维》的媒介环境分析以及《罗辑思维》节目营销模式的解读,分析《罗辑思维》形成"网红经济"的原因,从而提炼出当下自媒体的媒介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迪(Thomas Piketty)的新著《21世纪资本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自今年3月出版以来一炮走红,短短一个月就卖出八万本,连续数周雄踞亚马逊排行榜第一名,引发东西方各国学者的热议和争论,被媒体称为是向马克思《资本论》致敬的一部重要著作。最近该书中文版也由中信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3.
《青岛画报》2013,(3):60-63
2013年1月20日,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在北京仙逝,享年86岁。于是之1927年出生于河北唐山,后迁至北京。他曾幻想成为画家,画石膏,画静物,写生风景;也曾幻想成为专攻文字声韵或是研究法语的知识分子,遂了当学者的心愿,但在命运的拨弄下,他最终做了演员。在话剧舞台上,他塑造了29个经典角色,《龙须沟》里的程疯子、《茶馆》里的王掌柜、《骆驼祥子》里的老马等。"我们所创造的形象必须是一个文学的形象,美术的形象,可  相似文献   

4.
基于以央视《百家讲坛》为代表的学者以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的文化传播现象,本文率先提出“经典代读”这一核心概念。“经典代读”的文化缺失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受众出于对文化的渴求,被动地接受学者对经典的解读,导致自主阅读的角色缺位;媒体受商业利益驱动,以至于文化策略运用失当,文化角色定位偏移,因而出现角色越位;学者受制于大众媒体的强势导控与“受众为王”的商业逻辑,由文化理想的导航者蜕变为大众趣味的迎合者,导致角色错位。面对以上缺失,相应的对策是:聚合大学、公共图书馆、媒体等诸多社会公共资源,一同促使由媒体主导的经典“代读”向公众自身主导的“自读”转变,以此重建公共知识空间。  相似文献   

5.
郑湘萍  简娜 《社科纵横》2014,(7):129-133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和内容分析法,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媒介形象与议程设置。研究发现,媒体关于大学生的报道在2006年达到顶峰,报纸和网络是大学生新闻报道的主力军。在媒体构建大学生形象的过程中,就业创业、文体活动、生活消费是最受媒体欢迎的报道议题。从报道倾向来看,境内大学生以中性形象居多,境外大学生则以负面形象居多。在大学生形象的建构过程中,媒体根据新闻本身的重要性和新奇性来设置议程,并且往往带有意识形态色彩。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矿坑灾难现场,38名矿工受困在地底。昼夜不停的白雪逐渐掩盖一切,连同为媒体所架设的电话亭。我跟摄影师卡塞尔轮流替摄影机保温,每晚与CBS电台连线,提供《今夜世界新闻》节目中的报道。就在这时,27岁的我发现了一个在电视新闻界大展身手的绝佳机会。  相似文献   

7.
丁国旗 《学习与探索》2012,(12):137-142
手机媒体是一种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之后出现的、以手机为载体的媒体。由于手机媒体的广泛应用,现在已很难统计出到底有多少文字与视频是通过它来传播的,手机能否成为继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也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今天将手机媒体界定为"准第五媒体"比较合适,而它对网络时代文学与社会的影响,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8.
刘祥文 《唐都学刊》2012,28(3):107-110
中国媒体对肖洛霍夫形象的构建,与中苏(俄)两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关系密不可分。当两国关系处于和平友好阶段时,中国媒体对肖洛霍夫的态度就显得很亲善,甚至达到狂热崇拜的地步;一旦两国关系恶化,中国媒体对肖洛霍夫及其作品采取憎恶态度;只有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后,媒介批评才归于理性与公正。  相似文献   

9.
罗坤瑾  邱询旻 《社科纵横》2009,24(10):167-169
本文以《参考消息》中315篇奥运主题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西方媒体对奥运报道的倾向、立场和关注点,总结西方媒体责难中国的原因,从而为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唐克军 《报林》2022,(2):52-53
在2022年春运报道中,《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牢牢坚持“策划为先、内容为王、质量为本”的总要求,统筹用好全媒体平台资源,充分发挥“1+18+N”铁路三级媒体平台资源聚合优势,生动讲好铁路故事、传播铁路声音、树立铁路形象、展示铁路力量,实现了全年新闻宣传报道工作良好开局,也为全媒体时代行业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工作积累了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1.
任丽媛 《报林》2022,(2):26-28
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对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媒体产生了巨大冲击,为电视评论节目主持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电视评论节目主持人要清醒认识面临的挑战,主动走出“舒适圈”、强化“新思维”、提升“魅力值”,探索顺应时代潮流的供给内容、传播路径、表达方式,守意识形态和主旋律之正,创内容、技术、形式和载体之新,推动电视评论节目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媒体于丹的市场成功展现了媒体在制造市场明星偶像和文化意义方面的巨大能量,其关键环节在于.媒体于丹不仅成为一个消费社会里受到人们广泛追捧的与演艺、体育明星相似的文化明星,而且她对中国传统经典的身边化、人情化、故事化讲述,使她的风格化"心得"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而且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借用成为人们复活内心中国传统文化家园感的渴望.  相似文献   

13.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唯一的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作品,但它所揭示主题的深刻,却远远超过了同时代这一类作品。而《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也以她的悲惨结局启发着读者深思,成为现代文学作品中一个既有反抗精神,又无力反抗整个旧制度,最后终于被旧社会吞噬的女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子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女子,但又不是普通妇女,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又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启蒙;她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低下,对于旧制度有一种本能的反抗意识,而“五四”运动又使她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政府的媒介素养与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是现实个体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评判以及运用能力。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各种媒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个政府如果不会或者不善于面对媒体,就很难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合格政府。有鉴于此,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来说,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既是一种处理日常工作问题的基本能力、一种必备的内在修养,也是在处理危机事件或重大突发事件中彰显政府执政能力不可或缺的现实要求。这决定了政府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必将深刻影响着政府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策略和舆论引导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王春景 《南亚研究》2009,(4):142-150
《萨姆帕特先生》塑造了印度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室利尼瓦斯,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及最后退回到个人世界是对印度教人生哲学的阐释,同时,这一人物也体现了印度现代社会的矛盾及知识分子内在的焦虑和无奈。  相似文献   

16.
媒介女性形象刻板印象之成因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女性在媒介信息中占据着可观的空间,然而媒介中女性的形象与角色是单一的、刻板化的,仍然处于被异化的状态.其成因在于:女性在历史语境中的"他者"地位是媒介女性形象刻板印象化的始作俑者;文化工业链条下的传媒运作机制日益商业化则直接导致女性形象的物化、欲望化和消遣化:女性的边缘地位和她们在集体无意识状态下的"失语"巩固了刻板印象的生成并在媒体中的大量存在;媒介通过谴责或浅薄化造成了女性形象的"象征性地歼灭".基于此,媒介传播者在进行反思的同时,女性也应对自身存在着的"盲从意识"和"自贱意识"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北京大学知识分子在中国20世纪初的非基督教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视北京大学学者中的“非主流”观点。虽然北京大学大部分知识分子的观点和反基督教的主流舆论相吻合,但是也有许多学者表现出了高度的理智和宽容,警醒“用宗教式的狂热来进行反宗教运动”属于过激行为。这种众口一声中的少数派声音的存在,反映了一个文化的成熟、城府和健康。在今天中华民族力图重振文化大国形象的努力中,仍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詩意的国度     
正娱乐当道,文化何为?这是众多现代文人墨士内心的呐喊。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汉字、成语、诗词……其中可供挖掘并加以弘扬的精华用之不竭。近年来,电视作为普遍大众的传播介质,正将综艺性的节目形态与益智类内核进行交融,成为文化传承的有利“推手”。从《百家讲坛》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再从《中国成语大会》走到如今,连环式的文化盛会似一股股清流注入观众的心田,而人们的热切追捧似乎也令“国  相似文献   

19.
海外华文媒体跨越国界,进入异域的传播空间,一方面契合了华人的信息需求,为居住国主流社会融合海外华人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中华情结,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世界日报》的媒介文本作为研究范例,不难看出其在语义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上都映现了中华文化内容。作为集体记忆建构的一个重要的记忆的场,它通过中华文化价值观、华族历史和群体符号边界的集体记忆机制,使得这些宏微观的文化内容得以建构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0.
田晓 《社科纵横》2008,23(6):127-128
自然灾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问题.媒体作为一种宣传信息覆盖面极广的大众传播载体,是人们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平台.在近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了解和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知识的重要性.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使我们对媒体宣传自然灾害知识的必要性、急迫性又有了新认识.强化媒体宣传自然灾害知识的作用,已经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