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文学改良思潮对胡适 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不仅体现在胡适承袭了梁启超等人的以文艺作为新民手段上,还表现 在他们在诗歌革命的宏观问题上,也有大致相似的看法。当然,胡适也有所创新。这首先表 现在具体到如何进行诗界革命时,胡适与梁启超的不同意见。其次 ,胡适发起文学革命时 更多考虑了文学界的不令人满意的现状和文学自身的特性。胡适的独特贡献还在于将文学 革命与白话文运动紧密结合起来,认为要达到教育民众的目的,必须创造出能为大多数民众 所接受的白话文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了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首先脱颖而出的启蒙知识分子、作家胡适和鲁迅的经历与思想发展的异同点,并论述了他们对中国现代白话文的理论倡导、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3.
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发生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发展顺利并取得很大成功,或者说,使白话代文言成为国人的主要言论表达和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体,并非是自然而然发生,它占据了三个关键要素:一是晚清白话文的发展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做了大量的铺垫;二是由清末与民初两个不同体制的政府推出的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合流推动了白话文运动;三是五四时期现代知识分子不断尝试创新,以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身份和独立的价值标准,借助知识、文化、思想和精神的力量,来表现自身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独特思考和鲜明的"公共关怀",使得五四白话文运动最后的结果远远超出了胡适等人的预设而发生了思想革命以至现代文化和文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而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革命运动.它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震撼了整个社会,在群众中起了广泛的思想解放作用.胡适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风云人物之一,如何评价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的作用,关系到如何正确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问题.本文就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的作用作些探讨,谈点粗浅的看法. 五四文学革命是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开始的.早在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就曾提倡过白话文运动,而且还出版了不少白话文的报刊和书籍.但是,那时  相似文献   

5.
以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的角度来分析胡适在白话文运动中的理论主张.作为文学形式先锋的胡适,从哲学层面上思考了形式和内容关系,并以此来规定文学革命的程序的方向.他不仅重视形式--语言的变革,也强调内容的变革,讲究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他强调形式的重要性,只是出于程序上的需要,即形式在先,内容在后,而这一点恰恰符合了"五四"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胡适对整个文学革命的突出贡献在于--语言的革命.  相似文献   

6.
赵元任先生是中国现代白话文运动的主将之一,为中国现代白话文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与胡适共倡白话文运动;身体力行撰写白话诗篇;激情满怀配曲白话新诗;活泼生动翻译白话作品;翻译表演戏剧白话作品。赵元任先生早年为推广白话文运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中国语文现代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文化史视野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革命史范式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过多强调激进与革命的一面,导致有很多问题值得重新审视,诸如对白话文和全盘西化的认知。白话文固然有简易通俗等优点,瑕不掩瑜,但其弊端也不容忽视,文言的高雅与形式的完美,白话文与之相去甚远。固有的认知指责新文化运动是“全盘西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扬弃,其实也并非如此。中国文化将走向何方,必将是多元并存,中西交流,古今传承。  相似文献   

8.
胡适白话文学理论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乃至整个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但胡适本人并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他所提倡的白话与文学革命以及整个文化思想革命之间的深刻关系。胡适的语言本质观基本上是工具论,因为这种工具论,他并没有把当时他所提倡的白话和传统的白话从本质上区别开来。语言即思想,语言革命即思想革命。五四时期胡适等人提倡的白话即后来的“国语”是一种新的语言系统,一种口语、欧化词汇和部分古汉语词汇的混合物,一种具有强烈西方思想和思维特征的话语方式。胡适关于文言白话的基本观点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释五四新文学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9.
晚清白话文运动是在政治危机和民族危难下兴起的语言变革运动。追溯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渊源,思想开明的晚清官僚认识到语言变革之必要,表现了官方对白话的认同与策略,西方传教士欧式语法、语词的输入补充了现代白话文的语言资源,晚清的农民运动用白话语言宣传革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甚至把提倡白话与反封建联系在一起。他们都为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先行作了强有力的铺垫,表现了官方立场与民间立场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合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语文革新运动以“言文一致”为目标,同时包括了文体层面的白话文运动和文字层面的汉字拼音化运动.二者既相互支援,又彼此竞争.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的迅速推广引发了一系列围绕汉语发展水平的论争.经过讨论,新文化人达成了共识:汉语可以适应现代生活,但也存在明显不足.在此情势下,拼音化论者提出:汉语的不足应由汉字负责,要解放汉语,推动真正的白话文,必须废汉字.这就突破了拼音化运动自清末以来从汉字论汉字的思路,为拼音化思想增添了一个新的论证视角.这一事例提示了一个动态的“思想生态圈”的存在.注意“思想生态圈”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一个时代某一论域中各种主张的互动对某一特定主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对胡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少有论及。事实上,胡适第一个明确宣布文言翻译的失败,开创白话文翻译的新路,为后来者确立了原初的范型。他注重翻译文学的文化意义和思想意义,有力地配合了“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他对文学青年和译界同仁翻译实践的热情鼓励和支持,对中国现代翻译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现代译坛上,胡适是不应该被遗忘的人物。  相似文献   

12.
从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主张看《新青年》团体的分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出对中国文学进行革命,并形成了以《新青年》为阵营的新文化运动团体,促使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但随着该运动的深入发展,其主导者由于各自的主张、观点和思想的差异,使得他们内在的矛盾与分歧日趋明显,并最终由于信仰的不同而分裂。本文从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试分析其分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出对中国文学进行革命,并形成了以《新青年》为阵营的新文化运动团体,促使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但随着该运动的深入发展,其主导者由于各自的主张、观点和思想的差异,使得他们内在的矛盾与分歧日趋明显,并最终由于信仰的不同而分裂。本文从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试分析其分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胡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在现代中国翻译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将中国现代翻译事业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时代。他宣布文言翻译的失败,开创了白话文翻译的新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他特别注重翻译文学的文化意义和思想意义,有力地配合了"五四"思想解放运动。他对现代翻译事业的不懈支持和有力推动,值得人们永远记取。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五四"白话文传播问题,研究者往往受到新青年派白话启蒙叙事框架的影响,将研究重心放在了文化学者如何倡导、发起白话文运动的问题上,而对于政府权力的正面介入或者语焉不详,或者将其置于白话传播的对立面。其实,白话文的传播上挂政治,下连教育,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运行机制,不但有在野知识分子的鼓吹,也有政府制度化、组织化的推广。在野的新青年派倡导白话文运动注重的是白话民主的启蒙诉求,而北洋政府的制度化推动白话文传播则源于"强南就北"的语言统一配合政治统一的政治策略。虽然朝野势力对白话文传播有着不同的诉求与打造,但双方的颉颃互动却共同造就了"五四"白话文传播的历史辉煌。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胡适发动白话文改革并挑起“问题与主义”之争,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直至今天这两件事仍颇受争议。正确认识这两项运动对于指导今天的文化、政治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白话文运动是 2 0世纪初中国最有影响的活动 ,近几年的有关白话文运动的是非功过议论纷纷。本文力图跳出在文学、文字内部领域来评价白话文的思路 ,以现代性为中心词 ,以民族国家为视角 ,在白话文运动与民族国家的诉求的关联中把握二者关系 ,着重分析了白话文运动与民族国家在文化资源、价值方向两个层面上的联系 ,以及由于历史现实境况 ,白话文西化为标准的文字层面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30年代翟秋白提倡大众化文艺是渴望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超越,目的是想通过对语言形式的革新以达到对大众的救亡教育.他对"五四"白话文的整体否定式的认知与评价,显示了他超越的意识趋向,但也清晰地显现了其超前于时代的特征,对此,当时的鲁迅、茅盾等人参与了论争与评判,提出了语言发展具有渐进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五四白话文运动是为了适应中国现代化的要求而进行的一场语言变革运动,旨在建立一种“活的文学”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活的文学观、实用的文学观,是胡适白话文学观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每周评论》紧跟时代潮流,密切关注时事。在国际国内政治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该报积极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连续系统地报道五四运动,宣传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并以附录的形式汇集当时社会最引人关注的热点问题,客观真实地报道时事。《每周评论》第1~25期由陈独秀任主编,主要以评论时事政治为主,笔锋犀利;从第26期开始,胡适接任了报纸主编,报纸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评论性文章减少,成为"问题与主义"之争的阵地,由政治评论转向多元化评论。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学、白话文的提倡,《每周评论》大部分文章都是用白话文所写成的,语言通俗易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每周评论》较之前的报纸在版式上也有所变化:分段分行;区分大小标题;使用标点符号。《每周评论》较为全面深入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赢得了全国思想界和舆论界的积极反响与回应,因此,研究《每周评伦》对研究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社会变革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