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孙晶晶 《理论界》2014,(7):108-110
价值问题,即科学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价值立场与研究结果客观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韦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不知所措、也最为关心的问题,作为韦伯方法论范畴的核心,这一问题贯穿着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始终。韦伯认为价值关联是社会科学研究可能的前提,价值中立是社会科学客观性追求,而韦伯将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分为"科学外"和"科学内"两部分将二者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
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有着客观的原因 ,即社会共同利益的二重性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 ;但直接导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的 ,则是依据现代经验科学原则而确立的真理观。因此 ,惟有反思现代社会科学的科学基础 ,确立新的科学原则 ,才有可能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实证主义和解释学的方法论争论揭示了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事实与价值、理解与规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的方法论问题,由此,应采用一种超越实证主义和解释学的方法论立场,反对主观与客观的二元论,反对实证主义对事实与价值的区分,社会科学的知识应当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基于理解的或然性的因果规则,社会科学尽管并不拒斥自然科学的归纳方法,但它与自然科学依然有着重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现当代西方思想界(如逻辑实证主义)提出过科学与价值截然两分的观点。此论当时提出不无一定积极意义,但近数十年却受到一些流派的批评,人们试图在更高的层次上将两者统一起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至少在相对意义上将事实与主观价值、科学与意识形态、实然与应然等作出区分,在此基础上,再考虑科学与价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实证与规范二分法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又是最具争议的一个问题。本文基于实用主义哲学家普特南最新提出的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的崩溃学说所针对的几个基本问题,即经济学的价值能否中立、经济学是否是一门政策科学、价值问题能否进行理性地研究,对正反两方面的观点进行了剖析。本文认为,不同观点基于不同的动机与观察视角,虽各具合理性,但是如果站在经济学的理论角度,问题并不在于是否应该坚持二分法,而是在于如何坚持二分法,即在实证研究中坚持价值中立原则,在规范研究中应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并综合其他因素拓展对规范或价值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深入分析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对于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具有重要意义.要正确评价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的现象、全面理解劳动生产率与价值的比例关系、理解先进技术与价值创造的关系、探讨超额剩余价值的根源、弄清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价值论的区别等,必须抓住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展开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阐释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思想中的两大基本概念.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紧密相连,但学术界普遍关注价值中立,而对价值关联涉及较少.文章阐述了价值关联的缘起与演变,论述了价值关联概念在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功能及其与价值中立的关系,指出社会科学研究中价值关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刘冠军 《齐鲁学刊》2007,3(6):116-122
从经济哲学的视角看,社会科学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是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一对重要的范畴。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社会科学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都视为"不费分文"的生产力,但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看,社会科学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这两种不费分文的生产力在价值增殖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前者并入生产过程转移其自身的价值进而使商品的价值量增加,而后者并入生产过程不增加商品的价值量但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同时,社会科学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这两种"不费分文"的生产力又都是价值增殖过程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是同一个过程的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二者并入社会生产实现价值增殖时的社会前提具有"一致性",实施过程具有"同时性",实质联系具有"内在统一性"等。因此社会科学是父,社会劳动的自然力是母,双双并入社会生产过程,共同结出"新增价值"之果。  相似文献   

9.
人文科学领域里理性反思的元方法和价值中立的研究立场有着内在的关联,它导致了放逐价值、把认识本身当成目的的弊端;而人文学科有着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殊研究领域,所以在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上必然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体现为在处理问题与价值的具体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独特策略。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的"脱价值化"及"价值中立"问题,是一个与社会科学观及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迄今仍然众说纷呈且歧义丛生的话题.以自然科学为典范塑造社会科学,否定价值的客观实在性或事实特性,是支撑"脱价值化"主张的基本前提;这个前提并不具有可普遍化的公理意义,在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传统之外,虽说拒绝"脱价值化"的具体思路往往不同,但许多思想家都肯定了价值的客观实在性和价值知识的可能性.实证论意义上的"价值中立"与韦伯意义上的"价值中立"并非同一个概念,前者派生于社会科学的"脱价值化",后者立足于社会科学的"价值关联",韦伯并未主张把价值问题从社会科学领域中排除出去,他所说的"价值中立"可解读为"评价中立",意在强调社会科学家应"不作评价"地进行研究,以便遵从科学本身的要求即在事实和理性的引导之下得出客观的结论.问题不在于社会科学是否应该"价值中立",而在于"价值中立"在何种意义上是合理的以及在何种情况下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朱志勇 《人文杂志》2007,26(6):43-47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把工人当成劳动的机器,不可能在生产力价值上创设人本维度。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将劳动者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需求,作为考量生产力价值的尺度,确立了生产力价值的人本维度。这是马克思在生产力价值理论上的独特贡献。生产力的价值运动经历了从物的价值从属于人的价值,到人的价值屈从于物的价值,再到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共同增值,直至人的价值成为最高价值的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贯穿其中的内在必然性,是生产力的物的价值必须服从于人的价值的增值。马克思的生产力人本价值理论表明,判断一种生产力是否先进,不能单纯以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或科学技术的含量来衡量,而必须同时以是否有助于劳动者的全面自由发展来加以评判。  相似文献   

12.
梁孝  张建伟 《学术界》2007,(2):256-261
价值中立被认为是维护社会科学客观性的基本原则,它坚持把事实的描述与事实的判断区分开.社会科学的独特性是以语言把握人类行为的意向性,它不能对人类行为仅仅进行外部观察,还必须进行意义解释.因此,社会事实的描述必然依赖于评价体系和评价体系的选择,而描述社会事实的价值语言必然包含着评价.价值中立原则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价值选择与价值中立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和原则性问题。为了促进社会科学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在完整准确理解社会科学价值属性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界定其价值选择规范和价值中立规范。社会科学具有价值生产、价值需求和价值禀赋等多维价值属性,它所要求确立和遵从的价值规范具有多元整合与协同互补性。就价值选择和价值中立而言,两者并非完全排斥、非此即彼的,而是相互依存、功能互补的,在社会科学研究的不同环节和层面、不同时空和语境条件下可能适用不同的价值规范。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都是现代性的产儿,因此自社会科学诞生的那天起,就欲图将自己打造成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但事实上人类行为的主观与能动性始终使其无法摆脱人文主义的纠缠,成为一门纯粹的实证科学。不仅某种流行的理论范式始终制约着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研究,在实证主义的探索之外,人文主义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也继续扮演着重要的方法论角色,而关于价值中立的无尽争议更是说明了这一原则的相对性。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探讨无意终结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但却意在为这种非此即彼的争议提供一种相互包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价值阙如比价值无涉、价值中立更吻合韦伯文本的原意.价值阙如强调遵循价值关联,在研究过程中将价值判断悬置起来,存而不论,达成社会科学的客观可能性,做到社会科学的科学性.韦伯主张价值关联、价值阙如、事实判断,反对价值分离、价值判断.但价值阙如思想导致了虚无主义,是乌托邦.建构主义、结构化理论等发展了韦伯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建构社会评价的客观性首先要超越传统的理性主义基础,亦即社会评价的客观性必须建立在价值与事实辩证统一的基础之上。社会评价的客观性是一种不断生成的客观性、一种“我在”的客观性和一种弱客观性。要保证社会评价的客观性,必须开放社会评价客观性的空间,这主要包括保证社会评价内部不同的评价向度之间的开放,不同社会评价体系之间的开放和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开放  相似文献   

17.
也谈价值中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中立”自 2 0世纪 80年代被引介到我国学术界后便出现了褒贬不一的看法 ,我们认为把“价值中立”作为一种研究立场的主张 ,在韦伯时代是有意义的 ,但从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所表现的科学性的异同进行分析 ,并以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据 ,对“价值中立”的论证逻辑和实际操作中存在的困难进行剖析后 ,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 ,在社会科学走向繁荣的中国 ,再谈“价值中立”已是不可取了。  相似文献   

18.
浅论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价值中立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中立作为一种方法论在西方影响较大,近几年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对于建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有着重要意义。当今,社会科学面陆的最大困难就在于如何回答社会科学的研究何以能够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价值中立问题的实质不是取消价值关系,而是要求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严格划清经验事实与价值评价的界限,并且在研究主体选择了研究课题之后,应停止使用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态度对问题进行观察与分析,因此,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我们建立社会科学方法论基础,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5,(8):20-26
马克思与涂尔干关于分工理论的差异,源于他们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的不同。马克思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认为旧式"分工"是导致异化的根源,提出了要建立起"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价值目标,目的是"消灭分工";涂尔干则站在既得利益者的立场上,认为分工是社会统一的纽带,提出了要建立"有机生命体"的社会价值目标,目的是使分工永恒化。  相似文献   

20.
价值的层次性和历史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的文本中思考价值的形成,从"现实的主体性把握"来看,价值具有三个层次:一是自然和社会作为对人的有用性的价值:二是作为人的欲求对象、目的和手段的价值:三是作为人的实践的理想、规范和理念的价值.此外,从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中也可以认识和把握价值的层次性特点.人类史的三个阶段使价值呈现不同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价值的历史性特征."自由个性"价值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有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