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针对狭窄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基础宽厚、综合素质强、具有批判和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实施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以浙江大学通识教育教学实践为具体案例,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分析浙江大学对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笔者认为深入理解通识教育内涵、明确目标定位、优化课程资源与教学以及改革管理体制是促进通识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困难和瓶颈。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医药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中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更好地培养中医人才,提高中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本研究以中医院校实训基地为平台,探讨了中医“科教服培养”发展模式。本文对中医“科教服培养”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其是一种将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和服务社会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中医院校实训基地不仅是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场所,更是科研创新、服务社会的载体。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中医人才。  相似文献   

3.
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大赛活动,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提高技能水平的重要平台。正以全新的面貌推动着职业教育的改革进程。本文从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对于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加强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出发,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历史课不能进行直白的思想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历史课堂教学现实化、生活化是历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历史教育的生命之泉。只有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才能更好地实现历史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5.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用人制度的建立不是孤立的,它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职称制度、工资分配制度、考核管理制度.保险制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路子,推进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江苏在改革中摸索出6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用人改革突破模式。以用人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用人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用人制度改革关键是建立聘用制,确立个人与单位之间的聘用关系。聘用制的推行有三层含义:一是单位对个人是聘请使…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教学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国内的高职教育教学工作正面临着模式创新的新课题,集团办学正逐渐成为高职教育发展新的动力源。要想做好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工作,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例如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教育体系的完善、教育模式的创新等等。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师承教育是中医学术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但随着新时期经济水平、教育体制、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师承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因此,将传统师承与院校教育有效结合,对建设符合中医药学科特色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专业性人才体系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对比中医传统师承与院校教育,分析两种教育模式相互融合的意义与方向,以期对中医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展望与探索。中医学是伴随中华传统文化起源的、具有深厚东方文化底蕴的传统学科,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始,初三化学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就尤为重要,要改变以往的教师对学生机械式的教育模式和学生被动的学习模式,要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理念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就业为导向对高职院校教育进行改革,符合新时代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进、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详细探讨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策略,希望对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行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不断改革与发展,对于高职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思考,而目前我国高职技术类教育现状总体呈现出专业化水平低、偏离社会职业技术就业发展方向等问题,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应该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理论学习为辅助的教学模式,而在现实高职教学模式中,理论学习不断增强,而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正好与社会就业发展相偏离,导致高职学生操作能力差,不适合社会职业发展。文章基于高职院校教学发展的现状,以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子,提出合理化改革措施,以对高职教学改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对于高职院校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文学地理学作为一个中国本土的新兴学科,人才队伍建设事关本学科今后的存亡与发展。本文在回顾文学地理学人才队伍建设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后,就文学地理学今后的人才队伍培养模式做了思考,提出一些建议:一是要依据文学地理学学科的性质和目标来建立一个制度化、常规化的平台。二是要建立一个开放、不封闭的学术团队模式。三是要构建良好的学科建设、人才交流学术成果的网状有机平台。  相似文献   

12.
高职会计专业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己任,为此而开展了新一轮的教学模式改革。在新时期,会计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熟悉实际工作流程,掌握各项专业技能,把握行业发展方向,而工学结合模式对其有着极其的促进价值。为此,本研究以工学结合模式为研究视角,分析了当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3.
供给侧改革属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核心重点,融入教育领域对促进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高职教育,要自觉承担在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育人职责,迎合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创新原有的教育模式,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思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高职教育的飞跃式发展。学校在推进教育模式创新的过程中要进行定期总结,及时地发现在教育创新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地落实供给侧改革思路,使高职教育模式能够焕然一新,提高学校的综合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是一门多学科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精华,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中药学教育作为中医学教育中的基础,也是中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中医知识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快中药学教育的改革,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促进我国中医教育的快速发展.基于此,简要分析中医教育改革中中药教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探讨促进我国中药学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以期为我国的中医教育改革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各级教育体系建设都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日益重视起来。对于国内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而言,要本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素质的长远教育目标来开展教学。就目前我国中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形式来看,尽管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其中仍存在诸如教学效率不高、教学培养目的不明确等问题,因此,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将其解决。本文就针对我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项目内容做以阐述,并进一步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近日读了周洪宇教授《关于进一步推进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调查研究》一文(刊于《教育研究》2001年1期)。文中写道:“从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师范教育模式从一元封闭走向多元开放是不可扭转的必然趋势。”进而得出结论:“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体制完成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只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并推论其寿命大致在10—20年间。 笔者不敢苟同,就此谈些个人看法,以供方家进一步探讨时参考,并请指正。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理念及国外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借鉴,以信息技术专业教学为例,探讨高职工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依托此目标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实践探索对于高等职业教育IT类课程模式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实施再就业工程,关系国有企业 改革的成败,关系改革、发展、 稳定的大局。加强职业继续教育与培训,是再就业的阶梯和桥梁,它对于提高在职职工、下岗分流职工的技能,实现减员增效,解决企业富裕人员过多的问题,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久前笔者考察了德国的继续教育,感到它们在观念、体制、内容、模式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德国职业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 德国职业继续教育的范围很广,已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重实际、高效应的教育体系,其主要模式是: (一)在教育网络体系上有新的拓展 1.补…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是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则需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高校音乐教育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近些年来,高校音乐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其现有的教育模式仍然有不少问题存在,急需改革。因此,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所在,并给出了具体的改革策略,从而切实提高高校音乐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