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斯塔夫·马勒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和指挥家,他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分为歌曲和交响曲两类,声乐套曲《青年流浪者之歌》是马勒早期的歌曲作品,整部套曲呈现出一种贯穿始终的悲悯美。这也是作曲家精神上悲剧性体验的表达。悲剧形象的戏剧性刻画主要从三个方面努力:旋律线条、乐队伴奏和力度对比。  相似文献   

2.
每一个声乐教师都懂得呼吸在教学和歌唱中的重要性。因为这是从声乐艺术形成以来,经过无数的歌唱者和声乐教师几百年的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经验。中央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授王福增在他的《声乐教学笔记》中说:“呼吸是歌唱的生命”。中央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黎信昌在《对歌唱发声方法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中也谈到:呼吸是歌唱的基  相似文献   

3.
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中的创造性思维,是柴科夫斯基把内心精神转化为具体音响形态的最重要的运作轴心。本文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在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b小调第六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一生创作生活的总结。本文剖析了《b小调第六交响曲》的创作历程和该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声乐演唱这一艺术再创作特殊过程的透析,分析演唱者这一主体与词作者、曲作者、前人演唱、个人自我、审美者、评论者之间的关系,并加以细致的阐述。从而使演唱者在艺术创作中,更加富有层次感,更加清晰,使声乐演唱成为一种科学的、有理论的、有共性的、有规律的、有创新的创作活动。带给人们精神享受和最大的愉悦。  相似文献   

6.
声乐二度创作中的联觉机理普遍存在,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论述了声乐二度创作中的不同的联觉体验,解剖了联觉在声乐二度创作过程中的应用,分析了不同感觉之间的组合引发的联觉感受。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在创作、表演、欣赏的过程中,表演是创作与接受的中间环节。所以表演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对音乐作品的接受和理解。因此,声乐表演同样是表演主体的创造性心理活动的过程,是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感情性再创造。文章对声乐表演中的情感抒发模式从声乐表演的特性和声乐表演的情感创造性抒发过程两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想象与情感设计是声乐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创作、演唱、声乐训练和表演心理素质的调节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歌曲《问云儿》是一首极富表现力与感染力的典型艺术歌曲代表,只要演唱者从想象与情感体验到演唱诠释进行精心设计,就会将单纯的歌曲演唱真正提升为至臻完美的声乐表演艺术。  相似文献   

9.
舒伯特是德奥艺术歌曲创作的杰出代表,他创作的声乐套曲《冬之旅》取材深刻、结构严谨,音乐创作手法独特.本文从和声与调性、织体与音型、音乐语言以及民族性特征四方面对《冬之旅》进行了宏观的探讨和研究,揭示了其独具魅力的音乐特色.  相似文献   

10.
马勒是一位具有鲜明浪漫主义气质的音乐家、指挥家和作曲家,无论是交响曲、艺术歌曲,马勒的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内涵。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马勒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美学张力,以期获得其对艺术乃至人生的深刻感悟。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集,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堪称北方黄河流域地区中原文化的杰出代表;《楚辞》是我国第一部以屈原为代表而创作的新诗集,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远祖。堪称南方长江流域地区楚文化的卓异楷模。它们以其优良的“风骚”传统,在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学史上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光辉典范作用。然而,对于中国文学这两大源头之间的关系问题,学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种认为,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既有南楚本土固有文化的哺育,又有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中原文化的沾溉,《诗经》影响《楚辞》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2.
顾晓晖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6):85-87,90
本文介绍了歌唱的二度创作与声乐作品的情感表现与处理。在歌曲的表演艺术上有两个创作过程;它的前期创作是词曲作家合作谱写声乐作品的音乐创作是"一度创作"。这一创作的艺术作品,只是停留在谱面上的,由歌唱者在原作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对歌曲作品的深刻理解进行艺术处理与加工。将声乐技巧同歌曲的艺术表现密切结合而演唱出来的过程,称为歌唱者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其表现在歌唱的最高层次,最终目标是要将确定静止的声乐作品包含的声乐形象,通过科学的发生方法和技巧,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再创造出具有原作和歌唱者本人所应有风格的音乐形象,并通过中外音乐作品实例加以具体分析。从而对声乐作品本身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歌词内容和音乐形式有其独特的"形象"。即对作品情感表现及艺术处理上,有一个整体的构思与布局。通过举例对声乐专业技能的学习及体会,使其真正的把声音,呼吸,吐字,感情带进歌曲中,达到艺术歌曲"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演唱。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由创作歌曲《你会爱上它》展开,回顾新中国建国以来民族声乐创作的发展历程,通过对不同阶段作曲家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的简述,具体分析了当代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缓慢不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认为当代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要坚持把创新作为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使作品不但贴近生活,更具有鲜明的个性、时代的特征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4.
声乐表演创作的分寸感是成熟的声乐表演家在创作中获得自由的标志,是衡量声乐表演家的精神境界与音乐素养不可或缺的尺度。它将声乐表演创作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基于一定的美学原理,建立起共性的审美意识。这里的分寸感主要是指:整体与局部的"匀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真诚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二度创作是对声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二度创作在歌唱中的重要意义 ,不能只唱声不唱情 ,把二度创作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把声乐技巧与艺术表现相结合的意识 ,自觉地把作品内容中应当抒发的感情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6.
心理素质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很多歌唱者出现了心理素质不佳的情况.心理学上将这种在演出过程中的情绪紧张而难以自控的心理反常现象称为"怯场".一方面是过度紧张阻断了人脑已建立的暂时联系,另一方面还造成了人体肌肉与器官的紧绷.这两方面都是不良心理素质在声乐表演中的表现,对声乐表演有相当大的影响.声乐演出中的不良心理素质相当有害,必须引起重视,本文从表现及成因、矫正与克服两大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融入传统戏曲演唱技巧,是近年来学科内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文章以创作歌曲《梅兰芳》为例,对作品进行多维度人文解读与创作技法剖析,以亲历者的切身体验,阐释演唱过程中的理解与诠释,在把握中国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演唱的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上,在"润腔"与"表演"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重点探究。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与作文》2014,(9):64-64
有许多作曲家从自然界中找到了创作灵感,例如路德维希·冯·贝多芬1808年创作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曲中有小溪流水、鸟儿鸣叫和雷鸣电闪的章节:1924年奥托里诺·雷思毕基创作的交响曲《罗马之松》中,记录了夜莺的鸣啭声。  相似文献   

19.
古斯塔夫·马勒(1860-1911年)是维也纳交响乐大师行列中的最后一位作曲家.他一生中共创作了十首交响曲以及三部声乐套曲--交响曲<大地之歌>和三部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悲叹之歌>、<少年神奇魔角>.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体现了晚期浪漫主义音乐所具有的特点:宏伟的哲学性的构思,庞大的结构,复杂的形式,艰深的技巧.  相似文献   

20.
《第五交响曲》("命运")是贝多芬创作的最具天才特点的作品之一.第一乐章仍然采用古典奏鸣曲式写成.该乐章显露出他在艺术创作上的两个显著特征--乐汇化音乐语言(或者采用主题动机手法写作)和提高结束部的作用,从而在曲式安排中扩大了音乐作品的技术和篇幅容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