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丽君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4)
本文主要论述澳大利亚田园诗的发展与变迁,同时也简要地分析了澳大利亚田园诗的写作风格及审美特征。朴素,纯真和恬淡超然是澳大利亚田园诗的独特气质。面对朦胧而苍茫的自然景象,澳大利亚田园诗人表达了一种疏远、孤立的心境以及对人生易老的感叹,同时也创造了对澳大利亚大地的美好希望。澳大利亚田园诗寓哲理于自然,并因此而表现出它最具魅力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王祥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5(2):1-6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内在审美结构是物我的间隔,是充满了世俗享乐之气的观赏,而不是超凡脱俗无念无欲的观照.从本质上说,它所表现的是初、盛唐以来上层贵族之游赏风习,而不是表现"出世"之思的隐居;从诗歌传统上讲,王维接近于大谢,与陶渊明相似的只是形式;其与画、禅之关系亦由此内在之审美心理结构所决定. 相似文献
3.
王志林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2)
罗伯特·弗罗斯特一身创作了许多田园诗歌,而这些田团诗有鲜明的弗罗斯特的风格和写作手法,朴素无华,含义隽永,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而且与中国传统田园诗不同的是,弗罗斯特不逃避现实生活,而是把自己融入矛盾的现实中. 相似文献
4.
年慧敏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4):41-42
陶渊明并不是生来就愿意隐居乡野不问世事的,他的诗和人都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出仕之前他有着修身治国的志向,希望能够实现抱负,只因乱世当头,不得济世.躬耕田园之后,他安享天伦之乐、邻里之亲、朋友之情.后来生活日渐窘迫,他恪守孔子遗训,固穷守节,终其一生. 相似文献
5.
李聪田云刚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321-326
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力量,农民的审美取向影响着美丽乡村建设。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中,受物质主义等影响,部分农民的审美出现问题,需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重建。田园诗蕴含的田园景色优美、情感醇美、生活自在美的审美思想,能为农民审美的重建提供精神滋养,也为农民审美的重建路径提供转化生成的重要启示。在新时代的乡村建设中,需要通过着力培养农民审美文化意识、强化审美文化修养和夯实审美情感基础,让农民用美的眼界建设乡村,使田园诗的美好意境得以重现。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丰富且复杂,反映了他心灵中最为真实的情感状态,包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实际耕作的艰辛感受,以及不能超然世外的苦闷情绪.其艺术风格也独树一帜,主要表现为语言的质朴、平淡和所蕴涵意境的高度统一.此外,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还表现在构造了桃花源式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黎鲜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1):87-90
本文的田园诗主要指描写农村的田地、园圃、人事风物的诗歌。储光羲是盛唐最重要的田园诗人之一,他的田园诗有他自己的特点,在写作内容、写作对象、生活情趣、对农民态度以及艺术风貌等方面都有对陶渊明的吸收,并有创新处,使田园诗更有田园美和人情味。 相似文献
8.
沈重丽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26(1):11-15
陆游和陶渊明两位不同时代的诗人,因相似的田园生活以及陆游对陶渊明的仰慕和崇敬,使他们的田园诗具有许多的一致性,但由于二位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不同,使得他们的诗作又各具特点。作者通过比较,寻找他们诗歌创作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9.
唐淑芳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152-153,156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继承了前人的田园诗风格,还融入了释道观,他以一个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把绘画构图中的色彩、动静等引入诗中,形成了其特有的“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丰富了中国的山水田园诗类型。其山水田园诗给后世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施剑南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76-78
仕途失意、热爱自然 ,是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原因 ,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他抒发了自己的躬耕之乐、苦、忧、怨 ,创造出一种平淡之中见醇美的审美效果。独树一帜的田园诗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英语的地域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丽君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7(1):48-53
本文主要论述澳大利亚英语的地域特征 ,其中包括澳大利亚土著语言、地域环境带来的种种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澳大利亚英语与英美英语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茅生荣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2)
特征是不是一个哲学范畴?学术界存在着歧见.文章认为,无论是从特征的词义、词性看,还是从哲学范畴的意义及确认标准看,特征都是一个哲学范畴,并且是一个高于本质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3.
郭海英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17-19
邓小平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科学概括。通过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的哲学内涵的阐释,指出其理论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础本质与价值本质两个彻底的唯物观辨证地统一了起来,深刘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由过程到必然的辨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15.
张维维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94-97
澳大利亚在高等教育办学过程中,有不少内容对中国高等教育颇具启发性。文章从依法治校、办学理念、健全管理系统、完善质量评估体系几方面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加以介绍和评论,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林素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8-84
人类的审视的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掠为己有的功利心态到观赏的态度的过程,正是人对物品的价值的确认过渡到对人类自身价值的确认的过程,对象获得美的过程正是人类本质力量渗透其中的过程。中西方美学史关于美感产生的论断的过程中,离不开两大表现状态: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互本质力量之间或对位或错位。 相似文献
17.
邓文华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119-123
莫里茨·盖格尔是现象学美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创始人,他最早将现象学的方法具体而全面地应用于美学领域,建立了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框架和系统研究方法。在盖格尔所讨论的美学问题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关于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的理论,以及他将现象学与哲学分析结合起来的美学方法。本文试图梳理这三方面与当代美学的联系,并探讨它们对当代美学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兼评"审美意识形态"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学文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51-56
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复杂的。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关系的研究,是文学理论的重要课题。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论述及中外文论家的阐释来看,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但不能直接定义为意识形态,也不宜定义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提法既缺乏理论根据,也不利于对文学社会、历史、认识、教育、人性及生产等本质属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万志全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81-86
《河上公章句》即《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它反对世俗的审美享乐,认为只有符合道德戒律的清静无为、以求长生的审美观念才是真实的、有用的审美思想。在其追求真美的思想体系里,"柔、和、静"是其核心审美范畴,"柔弱、中和、清静(安静)"是其基本审美范畴;在审美倾向上,它阐释了"抛弃世俗审美,寻求无美之美"的审美本体观,它提出"反对情欲的满足,寻求涵养性命"的情性观,它怀有"反对文饰,提倡质朴"的文质观;它以"长生"为审美理想境界,以"真人、圣人"为审美理想人物;其哲学基础即为道家之"道、一、精气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