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倪歌 《江海纵横》2007,(6):60-60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了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医患关系。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医疗卫生服务看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看党风政风建设,看政府管理水平,看社会公平和谐。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对人民群众的认识存在着较强的导向作用。近年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注重发挥正面宣传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建设性作用,加强医患沟通,增进医患了解,促进了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核心的人民观思想体现了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体现了人民观思想的重要性,人民观思想的传承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在政治制度建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完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重要契机,这突出地表现在和谐社会为政治制度建设规定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尊严的价值理念,提出了以民主法治和社会公正为侧重的基本目标,并在路径依赖强化、政治权力运行、制度环境配合、观念因素支撑四个方面为政治制度建设确立了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4.
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在多元道德价值取向之间实现合理整合,追求道德价值的和谐一致。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必须不断地建设和谐的道德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是和谐社会的主体。本文从探析和谐社会的背景与内涵着手,阐述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是保证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必须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利益。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和谐,制度具有了“和谐性”特质才能科学、公正地规范、调控各种社会关系。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制度间的失衡与悖论对社会关系的有序与和谐形成了制度性障碍。基于理性价值与现代技术双重支点的制度创设与制度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本源与基础。  相似文献   

7.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信教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是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做好信教群众工作是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古巴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重视发挥宗教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拉近了党与信教群众的距离,巩固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促进了社会和谐,其经验对我们党加强执政安全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要义,是和谐社会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标尺,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方法。和谐是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理想,利益和谐是当代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主题,应该确立社会主义利益和谐的价值向度。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化解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主要包括:利益观念导向机制,利益诉求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约束机制,利益冲突调解机制。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家庭,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最终建立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构建和谐家庭不仅是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家庭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家庭和谐对世界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中国的家庭和谐了,中国社会才会享有真正的和谐,也只有中国社会和谐了,世界才会有和谐。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劳动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劳动实践的土壤,汲取马克思劳动思想,融合了自身丰富的基层经历和从政经验。主要内容涉及劳动、劳动者和劳动关系三个层面:体面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是社会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力量;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内容。认真学习和研究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劳动思想,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树立科学正确的劳动观、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积极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发展观,是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构想,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而做出的战略决策.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科学发展目标的真正实现.二者统一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2.
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为主要内容,以城乡平衡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和谐农村是一种新提法,它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的简练表述.和谐农村的伦理内涵和伦理意义十分丰富.挖掘和谐农村的伦理思想,目的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具有内涵上的一致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二者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时期的重要奋斗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基础,在法治的推动和保障下进行;和谐社会的建构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标志,还可以极大地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的质量。两者互促互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具有崭新意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5.
在未来发展中,我国要始终处理好利益整合与科学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并把它们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既要整合好各利益群体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又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生态文明理念,并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来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和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根本在于社会关系的和谐.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就是要使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正确处理."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核心就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把"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作为其中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也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逻辑地包括了社会主义经济和谐、政治和谐和文化和谐,这要求我们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经济、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8.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美好理想。该文将和谐思想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理论范畴加以研究。空想社会主义对和谐社会的构思只是空想。马克思主义对空想和谐思想进行积极的扬弃并使之上升为科学。党的十七大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上日程,强调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9.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体系,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但如果公共文化需求与服务之间不对应,就会导致权益得不到保障。对区域所表现出的公共文化需求的差异化,需要加以高度重视,这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要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各种利益关系,形成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社会经济利益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形成和谐的利益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