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如何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从开始主张要“东方从属于西方”到晚年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转变,这一理论转变的过程是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结合过程,充分融合并彰显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世界视野与民族视野,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所体现的理论品格历久弥新,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践行和发展,不仅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引入社会主义的实践,而且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宣言》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献,蕴含着内涵丰富、意义深刻的创新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围绕“创新”进行了系列重要论述。新时代历史方位下,我们要在厘清“创新”概念的基础上,再次回望《共产党宣言》,挖掘《共产党宣言》中的创新精神,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实践提供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3.
赵世炎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在留法勤工俭学时期,赵世炎以不断探索的求真精神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为勤工俭学学生争取权益;以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维护祖国利益;以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参与创办中共旅欧党团组织,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赵世炎的精神风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文本视域中的"公民社会"及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从"现实的人"出发,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的成果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公民社会"思想。本文通过梳理马克思"公民社会"思想的形成轨迹,详细剖析其深刻内涵,并指出马克思的"公民社会"思想不仅具有独特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建立良好的公民社会秩序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生活在周王朝名存实亡、时局动荡、新旧交替之时代。面对翻天覆地之社会大变革,孔子从政治正义、经济正义、教育正义三方面之制度设计解决社会秩序问题。同时孔子具有社会正义之理想追求与情怀,他的“理想国”是个大一统的天下为公之尧舜时代。孔子社会正义观中的政治公正、经济公正、教育公正等方面思想能够为当代中国以至世界的公平正义建设提供思想资源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的独特内涵和结构关系,不仅成为礼法体系赖以生存的深厚土壤,而且塑造礼法的精神特质与相互关系。因此,秦汉时代法制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政治国家官僚体制有效运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适应维护宗法乡土社会秩序的要求。汉代循吏施政执法的风格,就是沟通国家与社会,协调法律与礼俗的桥梁或表示。秦汉时代法制变迁,不仅是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诸多事实的回应,而且也是各种因素长期“磨合”的结果。而这,对于中国当代法制建设颇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8.
当代全球性的风险社会,是世界历史条件下社会风险全球化的产物,是深度全球化时代的客观境遇.风险社会条件下,各种全球性风险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当代全球风险社会以人类实践为基础,以历史成为世界历史为根本历史条件,以深度全球化的资本关系为根本社会成因.风险社会的到来与发展既昭示了历史进步意义同时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悖论.风险社会语境凸显了科学发展观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弥合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分裂与对立,根本超越全球化的资本关系,是最终超越风险社会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青年毛泽东关注民生、思考社会,志存高远、救国救民,“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既研究问题、也研究主义”的社会调查行为和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进步性和革命性、自主性和自觉性、深入性和广泛性、探索性和目的性等特点,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当代大学生应当以青年毛泽东的社会调查行为和思想为榜样,理性思考,找出差距,解决问题,着力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动性、时效性和创造性,使社会实践活动更有意义并获得一定的价值,真正奠定成长成材、成就伟业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在企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作为企业生产力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群体在长期的管理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以前的学者主要从企业家的社会地位或企业的性质进行解读,文章从企业家精神的视角研究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且对从企业家精神里包含由他们的担当而发展出来的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赵笑蕾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11):8-10,22
毛泽东科学建党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党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总结毛泽东科学建党思想的形成及其理论特性,将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在执政党建设中贯彻科学发展观所提倡的科学建党精神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精神界战士的还原与承传--读李新宇《愧对鲁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昌宝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6,23(1):98-100
鲁迅研究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门显学。可以这样说,在当下,如果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人,没有涉及鲁迅研究,多少都显得学术底气不足。因为“我们清点20世纪中国的精神遗产的时候,鲁迅肯定是最有分量的存在之一。”而且“他(鲁迅)在现代文化史上取得了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缺少对话者及缺少承传的孤绝地位。”在众多文学研究对象中,鲁迅确实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文学存在,很有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的味道了。众所周知,鲁迅研究 相似文献
14.
魏冬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25(5):51-57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对人生至为关注、反思至为深切的卓越思想家。本文采取“以思想家个人的现实存在境域为起点而展现其思想全貌”的基本方法,以时代特征为广阔背景,以人生境域为现实起点,从形下而达于形上,层层展现了庄子思想的内在关联、变化发展和整体风貌,深切凸显了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认识论和本体论、思想和语言在庄子整个思想体系中应有的作用和地位。“保身全生”是庄子思想的基本追求,而心灵的自我超越则是庄子哲学的内在核心。在庄子的心灵哲学中,“以道观物”是心灵的认知方法,“道”是心灵的形上坐标,“逍遥游”是心灵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庞旭瑞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5):4-7
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依然处在苏东剧变以来的低谷,但在发端于美国并向全世界蔓延的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以其独特的魅力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社会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有所复兴。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给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以重大启示,它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6.
“承负”是道教关于因果报应的学说。道教认为,善恶报应不仅仅体现在做善事或恶事的人本身,更重要的是会株连其子孙。没有一个连续一致的受报主体,是道教赏善罚恶宗教理论的重要特点。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其“承负”说的产生受中国特定文化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重现世、不重来生的观念和宗法文化背景下对血亲的重视是“承负”说的主要成因;在传统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承负”说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因而和其他宗教一样能起到慑恶扬善的宗教功能。 相似文献
17.
对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型的研究,其逻辑工具是模态逻辑,其方 法论工具是主位与客位的互动机制。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出发,通过对特定历 史时段的史实剖析,在学理层面上互动整合,构造类型学、发生学和时间维的立体历史时空的 问题板块,强调制度创新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法人法权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社会流动与阶级格 局的形态。 相似文献
18.
论儒学对现代公共关系理论建构与实践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 ,它经历代学者加工改造 ,最终奠定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社会心理以及交往原则。儒学中的一些基本范畴对现代公共关系理论和原则的建构有着重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诸如仁与公共关系的本质要求、起点 ;中庸与公共关系的方法 ;诚信与公共关系的态度 ;义利与公共关系的动力等。 相似文献
19.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5)
鲁迅和春园的文学创作,各为中韩现代文学起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两国现代文学"没有影响的类似性"的典型代表。其文学起点处在各自国家的启蒙时期,都抱着以"文学之器"批判和揭露同源的封建伦理思想及其给国民造成的罪状的初衷,展开各自的文学实践。他们都采取批判与接收的辩证态度取舍本国文学传统,都通过留学日本接触并接受了各自所需的"舶来"文艺思想,丰富了自己的文学世界,也为各自国家的现代文学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以比较文学的方法,考证二人在各自文学实践当中的传统抑扬与外来文艺思想的接受状况,分析二人在这一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异同点,不仅有助于比较研究中韩两国现代文学各自的特征、演变进程,对论证中韩两国文学从"影响关系"逐步走向"独立体系"的文学史实,也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和冲突都是由于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语言缺乏共通性而难以形成共识的结果,因此他希望建立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普遍语用学"来重塑人们的交往行为.通过交往理论、话语理论和商谈理论"三位一体"的讨论,哈贝马斯完成了对协商民主的理论建构.尽管哈贝马斯的这一理论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但其从"对话"与"商谈"的角度来确立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伦理建构方式的独特思路和路径,对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正确处理国内各方面社会矛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全新视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