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业投资增长是稳定和扩大农业生产的前提,但是作为一个弱质产业,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始终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使其投资面临着生产周期长、资金、环境和技术信息等四大约束.  相似文献   

2.
为了加速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有必要认识和掌握农业再生产的特点。农业再生产的特点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农业再生产是经济再生产过程和自然再生产过程相交织这一基本特点,提出一些粗浅看法,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正> 马克思在分析农业再生产的基本特点时指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98——399页)由此而决定着农业“劳动对象受时间长短不一的自然过程的支配,要经历物理的、化学的、生理的变化;在这个期间,劳动过程全部停止或者局部停止.”“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别……特别显著.”(《马克思恩格斯全  相似文献   

4.
有关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状况及其趋势的问题,一直是海内外中国经济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然而细绎各家意见,则不难发现,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人类的经济再生产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生产关系展开的,而相对忽视了农业生产的另一基本特性,结果也就很难对上述问题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此一特性为何?马克思的解释是,“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论它的独特社会性质如何,总会在这个范围(农业)之内,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农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再生产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受自然环境制约和影响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因此,“在农业上面……我们不仅要考察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要考察劳动的自然生产率,即依存于劳动自然条件的生产率”。本文不揣冒昧,即拟从这样的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出发,对有关的争论作出一番检讨,并借此探寻近代中国以粮食生产为核心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升降起伏的动因。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与推行农业产业化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产业化是当今世界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趋势。借鉴和总结国内外成功经验,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再生产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在农业部门的运用和体现。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是包括产品直接生产过程,到产品出卖结束的流通过程。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①还指出:“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  相似文献   

6.
一农业是社会經济发展的基础,这是一个普遍性的規律。农业是物质生产的主要部門之一,农业的特点是:产品的生产不仅与經济过程有关,而且与自然过程有关,也就是说,农业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是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結合在一起的。在农业中,通过人类的劳动,利用自然条件,促进植物或动物的生长发育,在数量上由小到大、由少变多、不断繁衍和增殖。馬克思指出过:“在农业上面,大体说,自始就有自然力在协同发生作用;在农业上面,人类劳动力自始就由自然力这一个自动体的运用和利用,而被增进。”  相似文献   

7.
<正> 社会主义再生产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形式扩大再生产的相互关系,是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经济学界长期争论且分歧较多的一个问题。现谈一点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粗浅认识。一、扩大再生产首先有使用价值形式的扩大再生产和价值形式的扩大再生产之分马克思根据商品二因素的划分,在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时,首先把扩大再生产期分为使用价值的扩大再生产和价值的扩大再生产。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使用价值,以某种具体形式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但它同时又具有社会属性,因为它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体现着人们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是从  相似文献   

8.
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结合是农业生产最根本的特点,这一特点是和农业生产的内容密切相联系的。由于在经济学上最广义的农业和广义的农业中,还包括一些实际是开采业性质或其它工业性的劳动,所以,这里将主要以纯粹农业或狭义农业为对象,来探讨农业再生产的特点,但在必要时也涉及广义的农业或经济学上最广义的农业所包含的一些内容。纯粹农业所包含的两个最主要的部门,种植业和畜牧业(或称养殖业),都是以有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灌区粮食连年丰收,社员生活有了不少改善。但1980年社员人均收入为112.90元,劳动日值为0.96元,经济效益还是较差。又由于盲目扩大耕地,使农业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土壤日趋盐碱化,银北地区近百万亩耕地的粮食单产只有三、四百斤。农业生产活动是一项古老的人类改造自然的经济活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农业生产总是在农业生态、农业技术、农业经济三者相统一中得以发展的。它是人类利用环境资源(光、水、热、气、土、肥等)和社会经济资源(劳动力、工具、资金等),通过各项农业生产措施,使植物、动物群体的自然再生产转化  相似文献   

10.
农业的弱质性与弱势性辨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于对弱质性与弱势性概念的混同,目前理论界对农业弱质性的理解有模糊之处。农业弱质性是由农业的产业本质即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所决定。农业天生具有弱质性,但农业并不必然弱势,农业弱势性产生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农业弱势性具有阶段性和相对性。在我国,农业的弱势性加剧了农业弱质性。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需要充分发挥财政和金融手段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相似文献   

11.
布迪厄提出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文化处于一个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得以发展.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里,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文化不仅不同于其他群体,而且消费文化的再生产又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身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因而,对大学生消费文化再生产问题进行探讨就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以文化再生产理论为视角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再生产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农田基础建设是农业基础建设和农村基础建设中最主要、最关键的部分。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加强农田基础建设的意义主要是能实现农业的外延性扩大再生产,能实现农业的内涵性扩大再生产,能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能显著降低单位农产品的价值量,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浅谈休闲农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我们人类对资源要进行优化配置 ,并能充分发挥其效用 ,使资源能够永续利用 ,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多要素的、全方位的、综合的发展 ,有经济因素 ,也有非经济因素。而资源 ,如土地、水、矿产等 ,它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是不可再生资源 ,这些自然资源不仅具有使用价值 ,而且在其利用和开发的过程中 ,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有限性或稀缺性。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针对农业的多功能特点 ,运用帕累托最优准则 ,在高潜力和低潜力地区实施休闲农业 ,使农业和乡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杰 《学术探索》2003,(6):23-25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也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对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历程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概述和分析 ,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湖区一方面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又面临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需要选择恰当的农业模式才能充分兴利避害,促进湖区农业的发展。湖区农业模式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有湖区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与农作物的关系、农业生物链、农产品效益等等,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这些因素,从而快速实现湖区农业模式的选择,进而节约模式选择的成本和时间,提高湖区农业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鉴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关系,把我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界定为农村部门,把工业、城镇、城镇居民视为城镇部门,把"三农"问题抽象为农村、城镇两大部门的交换与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与城镇部门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其原因是城镇与农村两部类再生产失衡的结果。所以,把传统意义上的农村部门改造为农业加上轻工业的第二部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莱阳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入分析莱阳市农村和农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应用构建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状况、农业科技、农业生产水平、社会发展、农民生活等方面主体指标和21项个体指标进行莱阳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测评与分析,评价结果显示:莱阳市农业现代化已迈入初步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黄朝阳 《琼州学院学报》2012,19(3):20-21,19
本文分析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以及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产业融合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化和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并呈现出与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即农业产业融合化。农业产业融合化不仅拓展了农业经营理念,而且改变了农业经济的属性,使农业也具备了与其融合产业的功能和特征。大力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是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产业融合是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又一次机遇。  相似文献   

20.
明代后期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显清 《学术探索》2005,3(5):90-9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则是基础的基础。明后期,劳动力的增殖,田地的垦辟,农业集约化的增强,农业基本生产要素投入的加大,粮食新品种的引进,粮食作物结构和耕作制度的变革,使粮食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空前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为商品性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提供了前提,并由此引起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